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问题与完善论文_高晋宇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问题与完善论文_高晋宇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市 730030)

摘要: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对国内贸易均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贸易结构与福利水平的变化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导致要素跨国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日趋明显。关于要素跨国流动研究目前主要从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投资两个视角展开,文章从上述两条研究路径对国内外关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掌握要素流动内在规律与本质,为当下我国的对外投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跨国要素流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

引言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有效地整合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将“地球村”这一经济本质凸显无疑:一方面当代经济中的要素内涵已得到丰富,要素流动不仅仅包括狭义的劳动力、货币资本流动,而且也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网络等的转移,其广义性使得国际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由于运输成本降低、国际限制减弱等原因,要素跨国流动形式得到拓展,既包含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流动,也使要素直接跨国转移成为现实,从生产源头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国际经济关系。目前,对于要素跨国流动研究主要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两方面展开,本文基于此对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观点进行梳理并评述。

一、关于要素跨国流动观点文献梳理

(一)国际贸易理论下要素流动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情况,在生产要素无法在两个国家之间流动的假设下,认为两国会根据各自的比较生产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开展国际贸易,以此达到互利共赢,贸易双方均将获得利益。同时,比较优势理论意味着劳动力要素在国内的产业间可以自由流动,未进行国际贸易之前,两种商品在两国内均会生产,但只要两国按照各自的生产优势开展贸易,其结果便会导致两国间彻底的专业化分工,这也说明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劳动力要素在两个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可以自由转换。

涉及劳动力、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的要素禀赋理论讨论了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后对其本国生产造成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对持有要素不同的所有者利益的影响,认为国际间的这种无障碍自由贸易势必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其本质原因是要素无法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便将其转嫁到商品跨国流动之中,实现国家间的要素价格趋同,如国内之前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其实质便是通过商品贸易将国内廉价劳动力转移到国外,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此类贸易视为要素的间接流动。

新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用微观市场结构论中的产品差异化、规模报酬递增及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建立新的分析范式,结合中观产业组织论对二战后国际间普遍出现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了解释:产品差异化与规模经济二者的综合作用。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产品内贸易理论,该理论在产品内的分工的基础上,解释了产品贸易现象产生的原因、形成机制及其利益分配。

近年来,传统的贸易理论逐渐向企业层面拓展,以Melitz为代表提出并得到发展的新新贸易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企业内部的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以生产率为视角解释了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为何会在国内、国外这两个不同的市场进行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关注的是国际生产下企业对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单个企业为出发点,探讨企业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边界以及企业的内外包战略。

(二)国际投资理论下要素流动观点

跨国公司是对外投资的具体形式,而对外投资以跨国公司为媒介进行国际利益传送,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投资现象,对跨国公司的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Hymer提出的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指跨国公司利用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的市场缺陷建立企业特有优势并控制海外公司的经营业务,而这种垄断优势远远超过东道国同类企业的生产优势,以此来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其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内部之间的要素差异如知识差异、管理差异等是形成垄断优势的前提。Buckley和Casson提出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以较低成本在其自身建立的内部组织中转移其优势,并认为这种转移能力是推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真正原因。跨国公司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寻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趋向于以较低成本将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转让,从而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此后Dunning综合以上直接投资理论及区位优势论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归纳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便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基础条件。

国际投资现象的蓬勃发生也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以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为视角,从要素流动规律与收益、要素流动理论等方面对外商投资进行了探究。曹监平(2013)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带来的收益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以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要素流动为平台,跨国公司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一方面为企业自身与投资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国际政治与经济体系造成了重要影响:多样化权利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对主权国家权限的分散与削弱,相反地为非国家行为主体带来了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与分配利益的权利,从而使国际利益分配变得复杂化。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要素国际流动规律及影响,一些学者倡议建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理论。张幼文(2013)提出了由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改革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结构特征而导致的“全球化经济学”概念,并从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意义三方面进行了解释。张幼文(2015)对此前提到的“全球化经济学”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还有一些学者对具体要素的跨国流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唐辉亮(2015)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对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区域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全球知识资本测度模型,将世界主要国家知识资本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陈怡安(2014)将重点放在人力资本角度,认为海归作为人才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会通过其特定效应影响流入国经济增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中我国所遇到的问题

(1)要素生产低端化与低额国内附加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承接国际产能的转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充分学习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发展工业体系,截止2017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2万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310.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利用外资国。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制造业处于附加值低、消耗资源大、破坏环境严重、劳动剥削厉害的制造环节,以加工贸易为主,例如对iPhone组装出口,在194.05美元的总价值中,我国的组装环节仅仅可以得到6.54美元(华晓红,2013)。

(2)资源约束与跨国公司投资转移及回流

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及扩大销售市场,通常在全球各地寻求最优区位,从而谋取利润最大化。在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增长速度缓慢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对其投资战略进行重新布局,在世界各地寻求最佳财富转移点,进而保证利润最大化,加之母国国内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回流,使得跨国公司投资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如美国政府进行的减税政策:将所有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5%减少到15%,并且取消企业替代最低税等。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粗放式向节约式转型,环境管制、资源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对跨国公司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跨国公司将工厂搬离到印度、越南等成本更具优势的国家便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3)我国对外投资受阻

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缓慢,受到阻碍,主要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方面组成。要素国际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生产的大背景,但一些国家为了控制技术、垄断市场、保护本地企业,阻碍跨国公司进入当地市场;另一方面,国际间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差异也导致一些国家拒绝接受外来投资,防范意识较强,难以使跨国公司顺利进驻当地市场,即使允许进入,也缺乏相应的对国外企

业保护的规章制度,因此,跨国公司承受风险增大。从自身来看,投资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对外投资结构比较单一;另外地区分布也不尽合理;且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三、我国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完善路径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而作为要素流动的载体跨国公司避无可避地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跨国公司功能丰富,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于一身,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分工深化及世界经济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充分提高我国在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

受限于核心技术,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因此首先要提升认识,强化责任,发挥本土优势,吸引国内外高新企业入驻;其次建立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产业创新专项计划,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再者引进人才,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提高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将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企业走出国外,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巩固中国制造优势

尽管制造成本是影响跨国公司撤离、回流的原因之一,但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的作用更加重要。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已具备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包括生产原料、设备、零配件等供应,因此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巩固在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在技术、产品、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多元化投资合理布局

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外跨国公司经营经验,制定符合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的相关战略。此外开设专业培训班以此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包括语言、文化、技能等方面,并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同时选择灵活多样的国际化经营方式,通过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影响,融入当地市场。最后认真考察调研投资项目,加强自身经营规范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遵守企业所在地法律法规,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从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发展到国际间企业异质性的对比,可以总结出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便是这些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本质,但需注意的是这些理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要素流动对商品贸易均衡的影响、贸易结构的改变及要素所有者权益的改变之上,并没有关注到要素流动本身。当下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旋律,因此对要素本身流动规律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理解掌握要素本身流动的规律,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代世界经济的运行。此外,上述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贸易间两国福利受损及改变条件,但并未对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进行进一步剖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显得愈发重要,而作为要素跨国流动的载体——国际投资更成为连接国际经济的关键环节,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全球化经济学还未真正成系统成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关于实证检验要素跨国流动带来的影响的文献依然较少,应加强对要素流入国及流出国影响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那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特性[J].研究与探讨, 2008(1):36-40.

[2]陈钧浩.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J].世界经济理论,2013(11):3-7.

[3]张幼文.全球化经济学: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意义[J].经济改革, 2013(11):59-64.

[4]张幼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 2013(05):30-39.

[5]张幼文 梁军. 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J]. 学术月刊, 2007(03).

[6]陈怡安.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国际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7]张幼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理论主线[J].世界经济研究,2015(12).

[8]唐辉亮.知识资本国际转移与经济发展转型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5.

[9]张幼文 薛安伟.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 世界经济理论, 2013(02):3-8.

作者简介:高晋宇(1991—),男,山西大同人,兰州财经大学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世界经济专业。

论文作者:高晋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问题与完善论文_高晋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