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洋海啸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_国际关系论文

从印度洋海啸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_国际关系论文

从印度洋海啸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人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印度洋海啸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西北近海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强大的海啸。这次海啸是几十年来地球上所发生的最大一起自然灾害,使印度洋周边国家遭受巨大损失,人员伤亡达30多万,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而海啸带给人们的精神伤害更是很难在短期内痊愈。此次灾难再一次表明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性。但它也使人类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各国必须走和谐发展之路。

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事物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只有这样这个系统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也不例外,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取自身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同时也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意识的烙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人类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枯竭。资源使用过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加重了环境的负担,造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例如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造成地面下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良田和城市。人类的大型工程也可造成环境的变化,大型水库可能造成地震和下游土地退化,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就是一例。摩天大楼可能造成地壳移动,上海地面下沉便是例证。塔里木河流域的过分垦殖,造成河水断流,成片的胡杨林枯死,沙漠面积扩大。在沿海建造养虾场,增加了外汇收入,却造成了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例子重复地验证了恩格斯的名言:我们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

2004年岁末印度洋大海啸的破坏力如此之大,与人类近视地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不无关系。一位地震专家说,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修建度假村和损毁天然屏障等活动,增加了在此次海啸中死亡的人数。人类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曾说,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人类占领了一个他们本来不该占领的地区。50年前,印度洋的海岸不像今天这样布满旅店,那里生长着红树林和珊瑚礁,而红树林和珊瑚礁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洋沿岸许多红树林被砍伐,原来红树林生长的地方成了养虾池,珊瑚礁被开发成了旅游产品,虽然增加了收入,但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麦克尼利说,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的自然保护主义者曾经提出过警告,提醒人们注意红树林在保护海岸方面的巨大价值,但是只顾眼前利益的大规模开发,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破坏就等于拆走了对付海啸的天然屏障。

人类从此次海啸灾难中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与环境,使发展和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互利合作 共建和谐社会

海啸灾难已经发生,人们不仅要在认识上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还应该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去完善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国家规模和世界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发生在印度洋地区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场令人难以承受的自然灾害,还是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忽视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难进行科技投入和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是国际间合作力度不够以及贫富差距所造成的恶果。

以前,印度洋的海底地震从未引发过如此大的灾难性海啸。因此,亚洲东南部及印度洋沿岸地区没有建立像太平洋那样的海啸预警系统。每当发生大灾难时,国际救援组织和发达国家总是提供援助,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家园。但灾难造成的影响深远,绝非只是暂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千百万人将失去家园,面临着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无力为持续发展进行长期投资,忽视应对灾难的充分准备。发达国家的全球地震检波器能够很快确定地震发生的地点和震级,并能预见到这次地震将引发海啸。但是,印度洋沿岸国家有关监测和跟踪海啸所需要的相对便宜的水位传感器却一直没有到位,也没有良好的预警综合设施。此次海啸灾难缺乏预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忽视科技投资或无力投资以及缺乏有效的防灾抗灾的国际合作所造成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克里·西博士认为,富国与穷国的区别在于,前者改进了对付不可避免的灾难的建筑技巧和政治制度,而后者则无力应对灾难。德国一个气候影响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夏德·克莱因称,无力应对自然灾害通常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他说:“无力应对自然灾害既有环境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比如,荷兰可以修建更高的堤坝,来抵挡海洋带来的灾害,但是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能力这样做。若干地震专家使用“地震差距”来描述富国与穷国经受地震损失的能力区别,同样的遭遇,对富国来说只是困难,而对穷国而言则是大规模死亡。在美国西北部沿海断层可能产生与这次横跨印度洋的海浪一样大的海啸,有关部门绘制了“洪水图”,以便能更准确地了解洪水来临时会发生何种情况,从而作好应对准备;针对地震的威胁,美国西海岸的建筑都采用了移动地基设计。但是,与此相反,伊斯坦布尔、德黑兰、新德里及其他人口日益稠密而建筑破烂不堪的城市,由于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可能下一次就要轮上灾难。2003年,当地震将伊朗古城巴姆夷为平地时,2.6万多人主要是被自己的房屋砸死的。克里·西博士说:“德黑兰是一座与洛杉矶规模等同的城市,地壳断层也相似,如果再发生一次7.5级的地震,在洛杉矶可能导致5万人死亡,而在德黑兰则是一百万以上。”

因此,面对自然灾害,世界各国必须充分利用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技术,摒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自然灾害。这场灾难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南亚和东南亚范围,实际上是全球感同身受的一场悲剧,现已确认的死者至少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灾难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它提醒人们:全球化正在将世界各地拉得更加紧密。现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不仅要共享利益,而且要共担痛苦。即使是对从未离开过家的人来说,原来发生在遥远地方的灾难现在也变得更近了。富国不仅应该支持穷国的灾后重建,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帮助穷国提高自然和社会适应能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从而确保富国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安全。穷国也应当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共渡难关,建立国际预警系统——包括水和卫生系统、交通和通信网络以及健康医疗系统等。同时,穷国也要大力发展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国民的防灾意识,提高救灾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赈灾中的巨大作用。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走国际关系民主化之路

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政治多极化的大势所趋以及世界多样性存在的事实,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实力大小与贫富,都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以求得国家间双赢和多赢的合理局面。任何国家都必须在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实践多样性的事实,用对话与合作代替对抗,用宽容和理解代替摩擦和仇恨,携手并肩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共建平等、互惠、共赢的国际社会。

首先,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国家主权一律平等。主权平等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首要内容与必要前提。维护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关系的权利,是国际关系民主化所必不可少的。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地参与世界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都没有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的特权。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主权,别人无权干涉。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何国家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主权,侵犯别国领土,更不得动辄对别国施加制裁,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这次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各国纷纷向海啸灾区派出军队救灾,是这次“世纪大援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军队用于救灾,是执行拯救生命的人道主义使命,但仔细分析,各国派兵救灾的动机有很大的差别。印度向斯里兰卡派兵救灾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印度洋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显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大国,以便为自己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作一个有力的铺垫。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派兵救灾也有其动机:美国想借救灾援助来改善与灾区国家人民的关系,以弥补自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不好名声;至于日本派出的军舰,都是一些作战军舰,日本政府的真正用意——改变和平宪法不准海外用兵的规定,使日本派兵出国成为一种“常态”而被各国所接受。但是,这种打着援助旗号的军队派遣,并没有为受灾国所接受。印尼政府要求外国军队在3个月内撤出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所趋,不可抗拒。反其道而行之必将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抵制。印度洋海啸“世纪大救援”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并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受灾国政府和人民救灾不忘民族尊严,体现了可贵的自力更生精神。这次印度洋海啸的受灾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但是,对于各国提出的援助,并不是统统照单接收,而是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欢迎不带歧视的、不伤害自己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援助。泰国对于免除其债务的建议就加以婉拒,因为泰国要保持自己的金融信誉。印尼对于外来援助中的贷款也表示谢绝,因为印尼政府不愿为了救灾而欠下新债,以影响未来的发展。印尼和印度对于一些西方大国派遣了大批军舰和军队到受灾地区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受灾国政府的这些举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成熟。这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互利合作,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相互依存需要相互合作。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只有互利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海啸是全人类的灾难,全世界都牵挂着受灾国人民以及千万名游客的安全和命运,并向受灾地区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联合国的组织和领导下,各国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民众被突然爆发的“全人类的灾难”的无声命令所调动,各尽所能,共同应对灾难。这表明,在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能力大大加强。中国政府在灾难发生以后迅速做出了向受灾国家提供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笔救灾捐助的决定,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了由最有经验的医生和救灾人员组成的国际救援队前往受灾国家实施救助,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此次海啸救灾的国际合作,体现了“地球村”的“大家庭”精神,这正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需要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必将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灾难也已经全球化。人类在共享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必须携手面对灾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人类应该运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重建人与自然共同的美好家园。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走国际关系民主化之路。虽然它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还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不和谐音符存在,需要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长期分化融合,但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初露端倪,其势不可阻挡。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些国家的国土缩小了,有些国家的公民流失了,但是,这不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够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共同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标签:;  ;  ;  ;  ;  ;  

从印度洋海啸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