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_文学论文

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_文学论文

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文学论文,台湾论文,三个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对本地区的当代文学研究,由于政治的原因和文学原因,它的发展受到过各种干扰,以至迟迟难登文学殿堂和高校讲坛。它的发展按粗线条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50-60年代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名义的研究。由于官方对本土作家的压制,“台湾文学”不能以本来面目示人,只好用“中国现代文学”这样笼统的名义出现在文坛。这时的台湾文学研究,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这是研究的起步阶段,任何研究都不能不从这种微观研究出发。一般认为,司徒卫、程大城、魏子云等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司徒卫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9月),共有21篇书评,有评小说的、评散文的、也有评新诗的,涉及的范围较广。《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也在许多地方涉及当代文学。程大城的《文学批评集》(1961年2月),涉及的评论对象有王蓝、孟瑶、虞君质、潘人木、张秀亚、林海音、师范等人。这些书评多半发表在50年代的《半月文艺》上。魏子云的《偏爱与偏见》(皇冠出版社1965年)涉及的评论对象已是后起的作家。

在诗歌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洛夫1961年7月对余光中《天狼星》的评论《天狼星论》①,它是以论争形式出现的。正因为通过批评与反批评,对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才得到了深入发展。余光中这时期写的对本派诗人的评论,也构成了台湾现代诗批评的起点。

真正有影响的现代小说批评比现代诗批评来得晚。较重要的评论家除夏济安、颜元叔外,还有叶珊(杨牧)、夏志清、姚一苇等人。

这一阶段的台湾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下列特点:一、最先是由编辑、作家带头搞起来的。二、一旦学院派评论家加入,他们就成了台湾当代文学评论的中坚力量。三、由于当时官方文学的垄断,这时的台湾当代文学研究对象大都是大陆迁台作家。四、最引人瞩目的评介是现代派文学作品。五、无论是作家、评论家,他们大多数均自信自己所创造的是“中国现代文学”而非“台湾文学”。当时没有“当代文学”概念,“现代文学”即包含了“当代文学”。

70年代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使台湾当代文学研究不再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改称“乡土文学”研究与评论,虽然“乡土文学”名称没有后出现的“台湾文学”来得名正言顺,但比起笼而统之的“中国现代文学”更具有地方色彩。二是涌现了一批乡土文学评论家,他们的影响和大陆迁台评论家不相上下。如叶石涛、陈映真的评论差不多可和余光中、颜元叔相抗衡。甚至在乡土派作家眼中,叶石涛、陈映真的当代文学评论地位远比余光中们高。三是这些乡土派评论家大都有左翼色彩,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主张文学应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对现代派文学采取激烈批评态度,这从乡土派另一员大将唐文标对现代诗的声讨和批判可以看出。四是乡土派评论家不仅十分注重文艺论争,在原则问题上毫不退让,所写的论争文章咄咄逼人,而且还十分注意作家作品评论,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评论对象大都是本省作家,在这方面叶石涛最为突出。五是乡土派评论家在批判现代小说家王文兴、欧阳子等人时,存在着简单粗暴的倾向。陈鼓应所写的《这样的诗人余光中》,也有过激和不实事求是之处。六是乡土派评论家不仅重视当前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且重视日据时代及50-60年代本土作家的作品整理,如赖和、杨逵、吴浊流、钟理和、钟肇政等。具体表现在杨逵作品集、吴浊流全集、钟理和全集及光复前台湾新文学全集的出版上。②

“台湾文学”观念的确立及其旗号的打出,标志着当代台湾文学研究与评论进入一个崭新的第三阶段。最先提出“台湾文学”概念的是作家兼评论家叶石涛。在此之前,台湾文学有过殖民文学、地方文学、边疆文学、海岛文学、本土文学、台语文学等各种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大都不如“台湾文学”来得醒目和确切。如“殖民文学”,只对接受荷兰、日本统治的历史台湾有用,而与现实台湾对不上号。台湾文学也不完全是“轻薄短小”的“海岛文学”,它还有像墨人《红尘》那样史诗般的巨构。当然,各人对“台湾文学”理解不一样,如陈芳明等人把“台湾文学”看作是独立于中国文学的一种主体文学,把这一概念当作国家认同的政治工具,也有陈映真等人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观点。

不管人们对“台湾文学”概念的理解有何原则分歧,但都不能不承认从80年代起,台湾的当代文学研究比过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跃进局面的到来,和下列两个背景分不开:一是党外势力的复兴和国民党“本土化”政策的全面推行,加速了台湾本土文学力量的快速成长。他们不但不再忌怕谈台湾文学的特殊性,而且还力图给这一特殊性抹上分离主义的色彩。二是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重视,和众多研究台湾文学论著的出版,极大地刺激了台湾评论家,使他们下决心要改变台湾文学研究的落后局面。

这时期的台湾文学研究,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不满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开始重视文学史或类似文学史著作的撰写,并出现了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如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彭瑞金的《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前者是作家写的文学史,后者是纯粹以评论家眼光写的当代文学史,正好互相对照起来读。

二是首次出版了专门研究台湾文学的刊物《台湾文学观察》。虽然目前只出了6期,但它的影响不可低估。目前,淡江大学等校已开设有台湾文学的课程。“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数次主办台湾文学的研讨会,成功大学的研究生写出有关台湾文学的硕士论文多篇,《民众日报》还成立了“台湾文学研究室”,这一切均标志着台湾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建立的希望。

三是刚起步的台湾文学研究便夹杂了两种台湾文学研究路线的斗争。一些人急于将台湾文学从中国文学中独立出来,用“现在的分离意识或台语文学的立场,去诠释日据时代的乡土文学观念及台湾话文理论。这样,我们就不是在客观的‘寻找’历史,而是在主观的‘改写’历史。”③这种评论家,把台湾文学研究限制在一个狭窄的传统的认同与追寻上。在诠释上,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偏见,认为赖和——杨逵——吴浊流——钟肇政——李乔——宋泽莱……这一条线才是台湾文学的主流。另一意见认为,如果“屏除了白先勇、王文兴的现代小说,屏除了余光中、洛夫的现代诗,屏除了陈映真,屏除了所谓的‘后现代’文学,我们如何看得清楚台湾文学的复杂面相呢?最起码,有主流观念的人必须在一个更大背景下解释他的‘主流’,这样的‘诠释’才能更完整。”④由此可见,统、独之争,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也有强烈的表现。

四是研究领域的不平衡。目前,对台湾小说、散文、现代诗的研究做得非常充分,而对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现状的研究常常被忽略。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本是台湾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评论家及其评论作品。这是台湾当代文学研究急待开发的一片丰饶的处女地。目前,大陆学人古继堂、古远清已分别撰写有《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和《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等专著,即将出版。

台湾的本土当代文学研究在坎坷的道路上蹒跚地走了几十年的路程。从它取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台湾文学史的撰写看,它还处在一种起步阶段。比起历时很短的大陆台湾文学研究来,无论在资料的搜集、作家作品的研究及文学史的编著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注释:

①《现代文学》第9期(1961年7月)。

②③④参看吕正惠《台湾文学研究在台湾》,《文讯》1992年5月。

标签:;  ;  ;  ;  ;  ;  ;  

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