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理标准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_三个有利于论文

论真理标准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_三个有利于论文

真理标准讨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理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邓小平同志支持并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年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转变了思想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有了新的飞跃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回顾二十年的历史,展望新世纪的未来,二十年前所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受到“两个凡是”的禁锢,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的精神状态,一切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不敢进取。问题十分严重。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拨乱反正,更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但是,改变局面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关键就是要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然而,在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中,归根到底还是哲学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因为坚持“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不顾客观实际,而从既定的主观原则出发,从教条主义的本本出发。这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批判的杜林的唯心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批判的马赫、波格丹诺夫等人的唯心主义是一样的。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认识路线。所以,解决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问题,必须进行一场哲学上的论争不可。于是,这场论争就以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内容展开了。这场哲学问题的论争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果就这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本身的哲学理论意义而言,它的结果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思想认识问题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思想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实践意义远远超过了其理论意义。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恢复了实践的权威,使实践标准广泛深入人心,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以及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邓小平同志当时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迅速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也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彻底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二、冲破“左”的思想禁区,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面临种种禁区,遇到许多障碍。可以说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走过的历程,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冲破各种思想禁区的过程。其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姓“资”姓“社”的争论、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商品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股份制姓“资”姓“社”的争论,等等,这些我们都记忆犹新。其实,这些争论都是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同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进行较量的一个又一个回合。正是在这种反复较量的过程中,改革开放才不断走向深入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寻找思想解放的逻辑起点,毋庸置疑,要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源头。或者说,之所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理论武装,就是因为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过程中获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共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指导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不能由传统的思想观念来判定,也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来下结论,只能由实践来作出回答。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 〕因此,可以说真理标准的讨论为改革开放的实践开拓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但是,要解决实践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仅有哲学理念的确立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哲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为什么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邓小平同志指出,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针对这种严重束缚人们思想、阻碍改革开放发展的“左”倾顽症,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抓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 〕这才从根本上突破了抽象争论姓“资”姓“社”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定势。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指导下,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的冲击波,彻底地冲垮了阻碍人们敢想敢干、阻碍改革开放步伐的思想堤坝,使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以此为契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系统化、具体化,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及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出发点,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以说,十四大以来我们党所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同时,也正因为全面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所以党的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有了崭新的突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同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贡献。就理论的逻辑而言,它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实践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哲学范畴,它包括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也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要发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把它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的实践,就要把它具体化为具体工作的行为准则,使之便于在具体工作的实践中得以遵循。否则,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毫无意义。邓小平同志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标准,这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具体化。因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本身是具体的,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必须是具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衡量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及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衡量改革开放各项工作的成败得失的标准,就不能是抽象的实践标准,而必须是具体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总之,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所以在改革开放当中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就是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所以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指导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也就是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进一步深化。

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思维的惯性,使当代中国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得出理性的结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4〕“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说明这种反思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我们再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就会被彻底断送。

那么,如何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呢?邓小平同志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思想基础,强调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 〕恩格斯也曾告诫过我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客观地说,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但他们并没有亲自经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所以我们不能强求他们解决上百年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列宁虽然亲自经历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过一些好的尝试,提出过一些好的建议,但是由于他过早去世,有些好的设想也来不及实践,更何况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列宁回答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8〕

对于什么是解放思想,什么是独立思考,邓小平同志的思想非常明确。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9〕“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0〕独立思考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正是在这种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科学地分析和总结了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如果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已经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要在实践面前坚持真理,那么今天就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不动摇。同时,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

〔2〕〔3〕〔4〕〔5〕〔8〕〔11〕《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58—259、372、63、137、260、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

〔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364页。

标签:;  ;  ;  ;  

论真理标准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