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_数学论文

杨振宁谈华人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世界上论文,科学家论文,地位论文,学术论文,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7月,我再度到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在杨振宁教授的办公室里,我们谈起华人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我注意到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着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刚出版的1995年年鉴,里面有院士和会员的人名录,其中包括许多华人科学家的名字。我将它取下来。杨先生一边翻阅华人的名字,一边介绍他们的工作。现将谈话的内容整理如下。

问:您曾说过,您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帮助“恢复了中国人在科学上的自信”。您和李政道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人恢复科学自信”的主要标志吗?

答: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恢复中国人的科学自信”,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到的,我只是尽了我的一份力量。本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科学从无到有,在大约三四十年的时间里跨了三大步。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事业。一部分留学生从国外回来,在全国各地办起一批大学。20年代的中国大学生已可达到世界上一般的学士水平。30年代的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已聚集一批国外回来的博士,他们的教学研究开始接近国际标准,培养的学生已能达到硕士水平。到了40年代,像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其课程设置和科研水准,已经能和国外的一般大学相当接近,培养的硕士生实际上已和博士水平相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李政道和我才有可能在50年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时离五四运动只38年,其速度是相当快的。从中国学生在欧美各国获数学博士学位者的年份统计来看,大体上反映了上述的三大步。

问:是不是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得特别好,首先取得成功?

答:好像不是这样。我的印象是,中国学者最先进入世界学术的主流圈,得到同行公认的学科是工程,早期留美学生多数读工科。有的理科,如化学,实际上也以实验为主,近于工科。我在1946年到美国时,工科的中国学者已经很有名气,受到美国人的重视,如钱学森。另外,许多中国学者已在麻州理工学院获得终身教职,如朱兰成、李郁荣等,后来有林家翘。那时在数学和物理方面获得终身教职的中国学者还很少,所以曾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1672名院士中华人有30人,占0.18%,而在美国工程科学院1348名院士中有华人43人,占0.32%,比例较科学院为高。然后是数学,先后来美国的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等,声望很高。就华人获诺贝尔奖而言,50年代由物理学开始,然后是化学,而生物学方面现在还没有。但今后这10年,我想生物方面会有中国人得诺贝尔奖,因为目前在国内和世界各地生物学界的中国人非常之多。当然,得诺贝尔奖要看机遇。我相信,很多华人学者已被提名过,有的不止一次。他们的科学成就实际上已达到了获诺贝尔奖的水平。

问:中国的生物学家在美国发展得如何?

答:中国生物学家虽然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有几位前辈的贡献很突出,有一位林可胜先生(Lim,Robert Kho-Seng,1897~1969),他是被选入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个华裔科学家。另一位是章明觉(Chang M.C.,1908~1991),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贡献是弄清精子和卵子刚结合的几天内的情形,对发展避孕药有很大作用。

问:你说,数学发展得很好,可是数学没有诺贝尔奖,影响可能要小些。

答:数学虽没有诺贝尔奖,但有两个数学界的最高奖中国人都有份。四年一度授于40岁以下年轻数学家的是菲尔兹奖(Fields Medal)。1949年出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以后受教于陈省身的丘成桐于1982年获得菲尔兹奖。另一个数学最高奖是沃尔夫数学奖,以一个数学家的终生成就来评定,获奖者都是有杰出贡献的大数学家,多半年事已高。陈省身于1983年荣获沃尔夫数学奖。近年来,中国年轻数学家成长很快,如有人再获最高奖,也不会令人奇怪。

问:中国人在数学和理论物理方面的成绩很突出,年轻人出国留学也多在数学,理论物理,是否中国人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答:这话看来不对。中国早期的物理学家,多是实验物理学家(因为“科学救国”需要更多的实际贡献)。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是1908年由李复几在波恩大学获得的,他是做光学实验的。而第一个以理论物理工作获博士学位的是王守竞先生,他是192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的。我是理论物理方面获博士学位的第16名中国人。总体上说,中国实验物理学家成就很高。如吴有训在芝加哥大学对康普顿效应的验证,就是由于动手好,比否定康普顿的那位做得精细,所以赢得很高声誉。康普顿晚年曾说过“在Alvarlez(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吴之间哪一个好,我还说不准”,这评价就很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赵忠尧、吴健雄、丁肇中等都是以实验物理著称的名家。前些年,中国学者一度搞理论的居多,主要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学里动手机会太少,出国后驾轻就熟,就都在理论上下功夫。其实,并非中国人没有动手的能力,只要条件具备,中国人是善于做实验的。

问:前些年,中国学生到美国学物理的很多,他们的情况如何?

答:有人告诉我,中国以CASPEA考出来的物理留学生估计有1000人,其中约50人已回国,另有不到50人在美国大学获得终身职位。其余的人都改行了,他们之中可能会有一些人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目前在理论物理方面,十分杰出的中国青年学者反倒很少了,至少我的见闻是这样。

问:我看到《美国国家科学院年鉴》和《英国皇家学会年鉴》收有院士和会员名录,其中有不少华人科学家的名字,这个名单也许可以部分地反应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答: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有许多杰出的成就,包括原子武器和导弹的成功研制等,外界很少知道。国际学术交流中断了许多年,所以美国和英国的科学界评选外籍院士,很少会考虑到这一部分的中国学者。除此之外,也 很难说不会有一些偏见。不过,我想这份名单还是能反映一些实际情况的。

表1 最初三批庚款赴美国留学生研修科目分布

(单位:人)

赴美年份 文科理科 工科 农科 医科

1909 65161 5

1910 97483 3

1911 9412/1

总计24

16764 9

注:上表资料来源,陈学恂,现代中国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表2 1907~1962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者学科分布 (单位:人)

文科(合计:896):

艺术9商业258 历史 50国际法95

法律40 新闻1 图书馆6 语言 10

文学25 音乐4 哲学 43政治 72

心理46 宗教31社会学53教育 153

理科(合计:1128):

数学91物理 117 天文

5气象

12

化学405 生理 79微生物33

生化

55

遗传38植物 168 动物 85

地理

15

地质25

工科(合计:593):

航空 50化工 91土木117电机132

食品 7 矿业 57水利 20力学工程 119

农科(合计:53)

医科(合计:70)

药学33卫生20医学手术17

注:上表资料来源,Yuan,Tong Li.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1905~1960.Washinton,1961

表3 1917~1959年中国学生在欧美获数学博士的年份分布

年份 人数

1910~19192

1920~192910

1930~193933

1940~194930

1950~195944

总计 119

表4 美国工程科学院中的华人学者

注:上表最后两位为外籍院士。

表5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的华人学者

注:①表中列出的是1995年7月统计时的健在者,共院士23人,外籍院士7人。英文名后加者,为外籍院士。

②1995年7月前已去世的华人院士和外籍院士各有3人,他们是:

林可胜(Lim,Robert Kho-Seng,1897~1969),1965年入选院士;

章明觉(Chan,M.C.,1908~1991),1990年入选院士;

李卓浩(Li,Choh Hao,1913~1987),1973年入选院士;

冯德培(Feng,De-Pei,1907~1995),1986年入选外籍院士;

华罗庚(Hua,lo-Geng,1910~1985),1982年入选外籍院士;

夏鼐(Xia,Nei,1910~1985),1984年入选外籍院士。

③以上36人名单据1995年7月Nationl Academy of Sciences Membership Directory,按姓名的拼读估猜和其他资料确定,可能有遗漏。

④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之间可随本人国籍的改变而转换。李远哲于1979年当选院士时是美国国籍,后来回到中国台湾工作,放弃美国国籍,所以现在是外籍院士。

⑤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同获诺贝尔奖,但两人分别于1963年和1964年加入美国籍,因而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时间也差一年。

⑥按1995年鉴,林可胜选入美国科学院时间为1965年,但他应早已是外籍院士,1965年入美国籍,自动转为美国院士。被选为外籍院士年份待查。

⑦36名院士和外籍院士被选入时的平均年龄为48岁。目前在世美籍华人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是丘成桐,年龄最大的是陈省身,都是数学家。

表6 英国皇家学会成员中的华人学者

外籍会员:

陈省身(S.S.Cher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1985年当选

杨振宁(C.N.Yang),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1992年当选

简悦威(Y.W.Kan),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

蔡南海(Chua N.H.),美国拉特格斯(Rutgers)大学

注:①以上名单录自Year Book of The Royal Society 1995.

②简悦威、蔡南海都不是英国籍,也不在英国工作,但他们分别来自原属英联邦的香港和新加坡,按规定不列入外籍会员。

③英国皇家学会只选入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另有地位相当的不列颠科学院(Academy of Britian),华人学者曾有陈寅恪、夏鼐、赵元任、王浩4人当选,现均已去世。

④皇家学会中有关已去世华人学者的情况不明,未作统计。

标签:;  ;  ;  ;  ;  

杨振宁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