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闭的围墙走出去健康成长论文_陈晓寒

从自闭的围墙走出去健康成长论文_陈晓寒

肥西县上派镇丽景小学 陈晓寒

【摘 要】仔细倾听心理辅导对象的倾诉,建立相互信赖 的辅导关系,以辅导对象为中心,多角度分析辅导对象的内心 世界,充分理解辅导对象的困扰,引导辅导对象从“自我封闭” 状态中走出去。辅导对象要学会与家人、同学沟通交流,摆脱 心中的困境,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心理辅导员根据对象的实际 情况进行阶段性辅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以人为本,自我封闭,成长

一、背景材料

王伟,男,17 岁,九年级学生。父亲为建筑工人,母亲从 外地嫁到,该生是独生子,家境一般。小学在外婆家上学,从 七年级时才转到严店初级中学就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 父亲因工作忙不太管他,母亲对他管得较严,但管理方式比较 简单而粗暴,动不动就打他。星期六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家里看 电视,爱看武侠小说。进入九年级后,同别的同学讲想自杀而 引起班主任及主管德育副校长的重视,应他们要求对其作心理 辅导。本人原先任教于严店初级中学,并担任他的班主任。

二、案例分析

1、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他孤独的不良性格,在 家里他得不到温暖,他想倾诉,可得到的是简单的粗暴教育方 式。

2、因小学在他外婆家上(在外省),转入初中后在语言沟 通,伙伴交往、学习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适应不良,进入九年 级后紧张的学习气氛更令他喘不过气来。

3、家庭中缺乏关爱,学习失败又使他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 伙伴间交往欠佳。从班主任中了解到,他还“暗恋”着班级中的 一位女生。用他自己的话讲:“有自杀的想法是许多事长时间积 累在一起的结果。”

三、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次: 辅导目标: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以及他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为进一步辅导作准备。 在班主任的安排下,与辅导对象进行了第一次面谈。我请他坐下,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班级?他如实回答。我拿出 一张纸,请辅导对象写下自己的名字,他看了我一眼后在纸上 写下自己的名字。

辅导员:“你的字写的还可以,语文成绩能考及格吧?” 对象:“只有语文勉强及格,其他几门都不行。” (辅导员在开始辅导时,注意营造气氛,拉近与对象的距,给对象以安全感。) 对象双手拖住脸庞,低着头。

辅导员:“看你的情形,你似乎很痛苦,能告诉我有什么不 开心的事吗?”

对象:“不开心的事很多。” 辅导员:“请你举个例子好吗?” (把事情具体化,以了解对象的内心状态,也可以让对象

倾诉以减轻其痛苦。) 对象:“不知道。” 辅导员:“为什么不想说呢?”

对象:“语文老师、班主任、副校长都已经同我讲过许多次 了,讲来讲去都是那几句,没意思透了,我烦都烦死了,反正我知道,你们不想让我死在学校里,这样你们学校就没有过错 了。”

(看来,他不想合作,他把这次心理辅导当作了思想教育) 辅导员:“你理解错了,我是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向你保证,在这儿所说的事会为你保密的。” 对象:“我真的不想说。”他始终低着头,一副很痛苦的子。 辅导员:“请你思考,如果你真的自杀了,无论死在学校和家里,最终伤害最大的人是谁?” (采用诘问的方式帮助对象分析事实的真相。) 对象:“当然是我的父母。” 辅导员:“想想你母亲培养你容易吗?从外地嫁到严店,首要适应严店的环境,17 年了,你能体会你母亲的辛苦吗?” (唤醒对象的“本我”,并让他角色互换思考问题) 对象:“这也是我迟迟下不了自杀决心的原因。在家里,父对母亲不好,只有母亲关心我,给我零花钱。但母亲对我要 求很严格,经常打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辅导员:“你与母亲试着沟通过吗?你可以把不高兴的事告 诉她,或许她会帮助你出主意?”

对象:“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我一谈别的事,她就让我把 书读好,别学坏了。我又听不进去,烦死了。”

辅导员:“你这样谈话的时间合适吗?你可以选一个母亲高 兴的时候谈?”

(对象恰如其分的指导,并引起他的思考。) 对象:“我试着去做一下。” 第一次辅导就这样结束了,我约他一周后再来,并给他布置了以下作业: 1、试着与母亲谈一次。告诉母亲自己真实的想法。 2、每天记一些不愉快的事在纸上,这也是宣泄情绪的一方法。 第一次辅导,主要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本着一次谈话涉及一个问题的理念,帮助对象分析面临的问题。辅导后与 班主任取得了联系让对象自己选择住校还是不住校(因为初三 原则上住校的),对象提出想每天回家,我们要求他每天都来校 上学,上学、放学途中不能在别处逗留。班主任还与他的母亲 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及时的沟通。

第二次:5 天以后 辅导目标:从该生完成作业情况着手,进一步了解其内心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一次是他主动来找我的,他的面部表情比上次好多了。 辅导员:“你与母亲谈过了吗?” 对象;“谈了一次,母亲似乎不象以前那样严厉了,只要求每天到校上学,顺利毕业。” 辅导员:“谈过以后,心情如何?” 对象:“心情比以前好了一些。” 辅导员:“给你的体会是什么?” 对象:“其实许多时候我只要好好跟父母谈,他们还是愿意的,而我以前经常一个人边吃饭边看电视,不想与父母交谈。” 辅导员:“希望你能坚持这么做。” 对象:“可我还是感到很孤独,很无能?”

对象:“我们班就有好几个,大家也都知道此类事。” 辅导员:“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对象:“我觉得正常,但同在一个班级,每天都要见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也是我心情烦闷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象能主动坦露内心的秘密,说明他已有了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的心态。) 辅导员:“你准备如何做?”

对象:“她不可能喜欢我!尽管我从初二时就注意他了。我 也想忘掉她,但不可能,因为每天都要见面。”

辅导员:“你不妨多与其他女生交往,而不是只把注意力集 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对象摇了摇头,说:“不可能,我很怕与女生交往。” (到此为止,他内心的主要“心结”均已向辅导员倾诉了,

这也是他产生自杀想法的主要原因:家庭中缺少关爱;学校里 被人瞧不起;“暗恋”女生且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种种烦心事 纠缠在一起,令他心力憔悴。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 中以倾听为主,并不断用反问的方式引导他去解决问题。最大 的收获是他肯说了,他没有自杀的想法了;最大的困惑是,对 于他提出的问题,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

第四次: 辅导员:“毕业后,你准备干什么?”

对象:“我母亲说让我去学修家电或上职高选一个好的专 业。”

辅导员:“学一门技术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很好。” 临近辅导结束时,我对前几次的辅导作了小结后并告诉他:“快乐的钥匙在自己的手中”,并把我的联系电话告诉他。望着 他离去的背影,真的好希望他不再自我封闭,远离心灵上的阴 影,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辅导效果评估体会

这不是一个很成功的心理辅导个案,仅仅帮助对象暂时走 过一段心理阴影。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认知领悟”的方式, “以辅导对象为中心”的方法,用倾听、反问和适当的指导还注 重与班主任,家长间的配合,帮助辅导对象消除“自杀”的倾向, 但遗憾的是让他彻底告别“自我封闭”的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2)《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年。

(3)《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训练》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年。

论文作者:陈晓寒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从自闭的围墙走出去健康成长论文_陈晓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