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论文_刘玉成

论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论文_刘玉成

刘玉成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城区第一小学 711400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3-001-01

“情感”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情感”主要涉及内心体验的性质和心理基础,与个体的各种需要密切相关。“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刍议一下几点策略,愿与同仁们商榷。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现代数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的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2、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趣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人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414”,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接着说:“现在我和你们比一比,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使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3、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4、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抓好课堂讨论和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5、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每—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多种学习经验的综合。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三、设疑探究,铺路架桥

要建立这样的心理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1、探究的问题要科学。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索性问题把握程度不够,不是过于简单了,就是过于难了。探索性要求,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的问题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方面,所给出的数学问题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对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学应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2、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会产生种种情感。对此,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小学时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孩子的情感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特别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活动发展,情感教育越来越占主导作用,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情感教育对人生的生存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和交往能力的提高。情感教育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只有把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将现实教育目标向理想教育目标靠近,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论文作者:刘玉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3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论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论文_刘玉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