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调查--北京中关村电子街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_联想论文

北京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调查--北京中关村电子街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_联想论文

北京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考察——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北京论文,一条街论文,发展道路论文,北京中关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创立和发展

北京海淀中关村地区是一个知识密集区。早在1911年清政府创办的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及1931年成立的燕京大学(北大前身),就设在中关村地区。建国后,一批新的大学、中科院及一批国家级科研所也建在这里。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中关村地区已有普通高校30多所、科研机构130多个,是我国科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中科院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全院41个科研单位,近万台科研仪器,平均每年承担科研任务2000多项,获国家级成果奖近百项。

中关村地区虽然有这些优势,但在改革开放前,这样雄厚的科技力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科技人员仍然关着门搞科研,教学人员也是关着门搞教学,所以直到70年代,整个中关村地区仍然十分落后。有人形容说,当时的中关村只有四季青公社的一个锅炉厂算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企业了。这样,中关村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地区社会结构:高楼深院内知识分子成群成堆关门研究,高楼外面则是农村经济,种粮种菜,倒也显得清静。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改革开放的浪潮兴起,世界新技术革命也开始冲击到中关村这个智力密集区。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知识分子们开始考虑把科研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但是这条路到底该怎样走呢?由于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得很厉害,人们想走出大院到中关村大街上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就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科技工作者大胆地走出来创业。结果,终于有人走出来了,那就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和纪世瀛等另外6人, 他们于1980年10月30日在中关村街上创办了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快的将科技变成生产力(像美国的硅谷一样)。服务部创立之后,他们又与有关单位签订了27个合同,与海淀区4 个集体所有制工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帮助开发和移植新产品,还开办了行业知识青年技术专修班等。

然而,陈春先的事业并不是那么顺利。在此后3年时间里, 中关村街上唯一的这家民办科技机构备受打击。但他们没有屈服,硬是在强大的习惯势力与旧体制下苦苦支撑了三年。直到1982年,一名新华社记者写了“内部动态”,把情况反映到中央,问题才得到解决。1983年1 月,中央领导同志胡耀邦等看了报告并经过了解,肯定了他们的事绩,认为陈春先走的路子是对的,这是一条新路子,可以较快的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且使科技人员可以更好的为四化做贡献。同时,也可以使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从而打破铁饭碗、大锅饭。这些批示,对将要出来办科技企业的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1983年5月, 中科院与海淀区联合创办了第一家科技企业——科海技术开发公司。之后,信通、华海、四通、联想等新兴产业公司纷纷成立(四通推出了Brother牌2024打印机, 而联想则推出了联想汉卡等)。

当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科技企业就发展到11家,从1980年开始孕育的科技企业,此时已是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并初步确立了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子不断向前,1985年3月, 中央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3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关村地区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国务院的批示对中关村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1986年5月,四通成立集团公司, 其拳头产品MS系列文字处理机的第一种型号MS-2400上市,当年销售上万台,使其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87年3月, 又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经营“北京四通办公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这是电子一条街上第一家中外合资科技企业。1987年四通北京总部以及分公司和合资企业总营业额达5.1亿元,利润3600万元,纳税1694万元,创汇123万美元。

1985年4月联想汉卡投入市场,至1989年,其工业产值近4000 万元,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种奖励,也成为电子一条街的拳头产品。1985年,北大几位教授筹办了北大新技术公司(北大方正前身),将王选教授多年研究的汉字电脑输入成果应用于激光电子照排系统。激光电子照排系统是印刷业中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它将传统的印刷术从手工检字、铅字浇铸一跃而到电子排版直接印刷,这是排字印刷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1987年1月,跨部门、 跨地区的大型联合公司——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成立,其成员以电子部从事计算机生产、研究的单位为主,这是我国电子工业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样,从1984年到1987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高新科技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1987年一条街上的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达2.2亿元,并在这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微型机及其元器件市场。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区内新技术企业又得到了很大发展。据统计,从1988年到1992年,中关村试验区中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个,超1000万元的有71个,超800万元的145个。更重要的是企业自己开发产品的比重逐年增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召开之后,区内企业又纷纷开始了“二次创业”热潮。四通重组集团企业结构并在香港股市上市股票;实行与“巨人同行”战略与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合资组建大型生产企业,以合资中的“少比例”换来进入国际“大市场”;实行多样化经营等。联想则在1989年组建了集团公司,1990 年推出自己品牌的电脑, 并在1995年与IBM、康柏等对手的竞争中,采用降价的战略, 夺得可观市场份额。目前,联想在品牌电脑、电脑主板、系统集成、代理销售、工业投资和科技园区六大方向多元发展硕果累累,1997年联想电脑闯入亚太十强,排名第8,电脑主板年销量进入世界第5名。北大方正研制出来的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外中文照排的大部分市场,1992年又与香港金山公司合资成立香港方正,1995年在香港成功发行股票。此后相继与苹果、爱克发等跨国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1997年与IBM签约合作, 标志着方正带着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迈向全球化道路新的一步。此外,象清华同方等企业,由于依靠清华大学的技术力量和名气,发展也极为迅速。中科院更是坚定实行“一院两制”(两种运行机制),在试验区成立了142家高新技术企业。京海是中关村的元老级企业, 一直在不断探索自己的路,1995年开工建设了自己的药厂,开发了“护肾宝”,使京海的保健品走上规模化经营。

从1988年到1997年、试验区已连续10年保持高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态势。10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5.47亿元,上缴税费42.21亿元,出口创汇12.37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 %以上。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12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技工贸总收入340.87亿元,工业总产值170.18亿元,上缴税费10.86亿元。 分别为1988年的24倍、35倍和21倍。目前试验区内有新技术企业4525家,其中10家进入“北京经济百强”,有4 家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千家企业行列。此外,国际知名企业微软、英特尔、惠普等也进驻中关村,凭着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形成国内外企业既联合,又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中关村新技术开发区在北京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中关村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在北京市经济建设中起了巨大作用。

(一)带动了海淀区经济的发展

中关村所在的北京海淀区,1984年以前产业很不发达,到了1997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海淀区内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126.2亿元中,试验区就占了77.29%, 海淀区财政收入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而试验区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

(二)推动了北京发展战略的转变,成为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是个政治文化消费城市,产业很不发达,而且效率不高。据调查,1995年北京地方320家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1.7%, 而试验区从1992—1994年总产值以平均62.89%的速度递增,1996 年北京市工业增加值增量中1/3来自试验区。因此,1996年12月,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到1997年,试验区内国内生产总值为130.57亿元,上缴利税总额12.8亿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 试验区新技术企业已连续5年占北京市技术出口创汇的1/2以上,其中电子信息、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占70%以上。这就使北京能利用自己在人才、技术等条件的独特优势地位将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高新技术这种新兴产业上来。

(三)带动、改造传统产业

试验区的大量技术成果具有较强的技术辐射和知识转移能力,尤其是各项成果和专利逐渐向传统产业扩散。仅1995年就有175 项成果转让258次,转让的直接收入达116亿元,如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集团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推出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制造技术,之后再与北京市绦纶厂合作生产出泰绦纶系列产品,为带动北京市传统产业纺织业走不景气提供了机遇。1997 年试验区企业与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698份合作合同,涉及4.8亿元的资产结构调整。

(四)对其它高新区的示范作用

自试验区建立以来,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及其在转化科技成果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对国家制定高技术发展战略,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海淀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高新区,到1998年初,总数已达53个,它们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1997年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达16500 家,技工贸总收入3300亿元,利税32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三、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所体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一)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创业作用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高技术产业最初是由进行科研工作的知识分子走出科研高墙创办起来的。如陈春先、纪世瀛等中科院科技人员,他们出来创办“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探索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美国硅谷的技术扩散模式,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良好开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已走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具体生产制造的道路,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而推动这些的,则必须是具有一定技能和较高素质的知识分子。中关村企业的成功,正是依赖了这样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分子队伍自觉进入市场经济,能动地创办科技企业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二)民营“四自”原则

四通公司在创业初期就提出了“四自原则”,即“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后,被一条街上的其他民营企业纷纷接受。这四条原则,十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精神,它对中关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四通,以2万元起家,第一年就赚得利润143万元,到1991年,其销售额已达5亿。 现在中关村的国有企业也在探索如何吸收试验区民营科技企业的“四自”方针,以盘活自己的资产,改善经营管理。

(三)“顶天立地”精神

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快速发展,关键的一条是,它们在技术上不断进行创新。高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必定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如北大方正,在其“激光汉字照排系统”上市并占领了国内外大部分市场后,他们又于1991年开始进行彩色激光照排版的开发,并于1992年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用。此后,他们又继续研制成功了0.7微米线宽的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使处理彩色照片、图形、字形的速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就是他们的“顶天立地”精神。“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它们的科技产品商品化大量推广,做好服务,“顶天立地”即技术创新与占领市场的有机结合。

(四)技工贸一体化

要使高新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研制,并将研制成果转为技术产品,再通过市场销售出去,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中关村企业所走的技工贸相结合的道路。联想总栽柳传志认为,一个企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开发,也不是制造,而是营销,而且是规模营销。现在联想的PC机销量在中国市场上已打败IBM排名第一。 而联想在形成规模产业的过程中,又在自己的产品中注入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从而使产品挟技术优势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形成更大规模产业。

(五)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关村企业的起步是受了外国科技企业的启示,而在发展初期,也要依靠对国外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或者进口外国部件“攒机”,靠这积累资金和引进技术,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但只是这样是不行的。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还必须大胆走向国际市场。如“四通”的“与巨人同行战略”,联想打入“亚太十强”,方正与苹果、IBM等的合作等。四通的“与巨人同行”的“巨人”, 就是世界一流大公司、大规模投资、高层次技术引进。所谓“同行”,就是并肩向前兴建产业。与“巨人同行”是借巨人之势,搞自身产业之实、最终成为四通巨人。四通的这一经验是很成功的。与外资合作的同时,大量跨国企业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化。在中国注册,向中国政府纳税,大部分员工是中国公民,他们的介入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激发和引导本国企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六)政府对企业少干预、多帮助,没有政企不分现象

试验区里是民营企业为主,它们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对企业的合法经营,从不干预,完全由企业自由发展。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企业做好服务性工作,如提供优惠条件、帮助企业协调关系、筹集资金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如政府曾帮助四通、联想、方正筹集资金10亿元,使它们的股票在香港上市,并获得了成功。政府对企业不干预,特别是没有国营企业中的政企不分现象,是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七)人才优势和正确政策

发展高新技术,必须有高科技专门人才,而中关村地区正是高科技人才的密集区(如上述清华、北大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130 多个高级科研机构),正是有了这样集中的高科技人才,新技术产业开发研制,才得以发展起来。

当然,只有人才,没有正确的政策也是不行的。比如中关村的人才,早已集中在那里多少年,可是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现在在改革开放正确政策下,他们才走出来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

四、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一)现状

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4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4500余家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纪之交,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开了“发展知识经济,建设中国硅谷”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制定一个产业政策,建设八好环境”的发展战略。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正带动着传统的发展,成为首都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淀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1.从新技术企业经济类型结构看

股份制企业最多,占32.8%,以下依次是:国有企业占23.5%,三资企业占20.8%,集体企业占17.6%,联营企业占5.2%, 私营企业占0.1%。

2.从新技术企业产品产业结构看

电子所占比重最大,为75.8%,光机电一体化与新药物和生命科学及生物科学各占8.3%,新材料、能源及环境科学为6.4%,其它为1.1%。

3.从技工贸总收入看

1988年是14亿元,1991年增长为37亿元,1992年60亿元, 1994 年142.8亿元,到1998年增长至451.7亿元。

4.从工业产值(现价)看

1998年为4.8亿元,1992年21亿元,1994年为60.2亿元,1998 年增长为220.2亿元。

5.从利润总额看

1989年为0.9亿元,1993年为8.7亿元,1994年略有下降,为8 亿元,从1995年起则持续上升,到1998年达到20.1亿元。伴随于此,试验区上缴的利税也逐年上升。

6.从新技术企业人员学历结构看

博士、硕士占8.3%,大学毕业占36.8%,大专占19.3%, 中专占13%,其他占22.7%。

7.从试验区出口创汇总额发展趋势看

1988年为0.1亿美元,之后缓慢攀升至1991年的0.5亿美元,然后是1993年的1.1亿美元,此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到1998年, 已达到3.3亿美元。

(二)经验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海淀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上面我们已经总结了一些经验,近几年该区的发展如此迅速,从中我们又可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1)由创业者向成熟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原先的创业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锻炼下,形成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敏锐的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活动和经营业务的专业化,作为所有者的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职责逐渐分离,职业经理层逐步出现。这些人在各自的职位上显示了非凡的管理才能,从而使中关村企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由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中关村的企业已开始注意从全球视角来考虑技术创新问题,即技术创新从二次开发为主转向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制并重。大型企业普遍建立R&D部门,或者合并、兼并科研机构,实现R&D活动内部化,北大计算所、中科院计算所已分别成为北大方正、联想集团的研发机构。

(3)资金筹集与融通渐成多元化。从最初的自筹, 到香港上市股票,而现在则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近两年,北京已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网络体系。该体系包括中美合资北京太平洋优联技术创业有限公司等3个风险投资公司,北京市财政、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试验区管委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运作的3个担保基金。 该网络的建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无疑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4)政府支持。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 政府在创新网络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风险资本筹措平台、创新要素交易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多样化的中介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政府搭筑平台的主要工作将体现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交易和服务行为及同业竞争行为等方面。并利用政府手中的有限资源培育对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加强中关村创新网络向传统产业渗透、覆盖与扩张。从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综合配套改革给予支撑。据有关资料介绍,配套措施大致可分为五大方面: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有利于吸引、凝聚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第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第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多渠道筹融资机制,满足中关村发展对资金的需要。第四、建立、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第五、完善法治环境、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

(三)地位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重点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中关村是全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高科技产业有相当的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具有自己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品牌效应。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的产业化,把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将其建成中国的“硅谷”,对于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措施。1999年6月, 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在报告中,北京市政府提出:园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一流的科技园区”。这次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国家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全方位的推动和扶植高科技企业,不仅从道路、环境、通讯、城市建设上大力保证硬件基础,更是从高科技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力和政策优惠及政府效率等更为重要的软件基础上下功夫,从而使得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具备了强烈的原动力,有了这样的软件基础,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群就具备了强大的生长力。这些高科技企业发展得好,也必将继续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四)制约因素

中关村地区的发展以及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要持续发展,还必须解决一些瓶颈问题:

1.技术问题

1998年底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硅谷有企业8000余家,年营业额近2000亿美元;中关村有企业40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400 多亿元人民币。数字差异的背后,是巨大的技术差异。在专家们看来,中关村的崛起,一是背靠中国的智力密集区,将过去未曾商品化的技术拿到市场成功转化,二是高起点,吸纳了国外先进技术。中关村现在的技术,大都是信息产业的外围技术,没有像英特尔的处理器、微软的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技术的劣势使中关村的许多企业成为硅谷企业的附属企业。所以,当1998年北京市提出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的时候,英国的《新科学家》周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那是特殊的东西》,文章写道:“硅谷是不可复制的,硅谷不是世界上一两个最为成功的公司的诞生地,而是几十个这样公司的诞生地,惠普、网景、雅虎、微软、太阳微系统公司、英特尔公司等等,它制造出凭自己本领取得成功的成千上万个较小的公司。在这里成功是一种生活方式。”确实,要建立我们自己的硅谷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向硅谷的方向努力,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而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技术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制度,没有一个可以让企业、让人才创新的动力机制,没有一个可以让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是根本不行的。技术上的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忽略了机制的创新。

2.产权

如果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方面说来,目前中关村最缺乏的就是产权明晰了。产权明晰是建立有效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就想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的“硅谷”,但是在这样一个存在着一大堆产权说不清楚的企业的地区,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宏伟目标。中关村目前大多数企业需进行产权改革,这些企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进行产权界定的传统民营科技企业,一类是需进行智力界定的国有科技企业。前者难,后者更难。对以上问题,可以说中关村的企业家们已经意识到了,并在积极作出反应。在最近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用十年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大背景下,在中关村的两家招牌企业四通与联想产权改制的启发与激励下,中关村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无不想借这个时机把产权问题搞清楚。如王选在参加不久前召开的科教兴国国际研讨会时透露,北大方正为了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在进行产权改制。

至今为止,联想集团股份制改造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1999年年底前有望告别1984年成立以来长达15年的“国有民营”历史,彻底解决舆论注目已久的产权问题。以此为标志,中关村地区及中国80年代初开始创业的民营科技企业产权改造进入实质性阶段。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解释说,此次改造完成后,联想集团(控股公司)35%股份将分给个人。按照1994年的定案,创业员工(一共15人)将获得这35%中的35%;第二部分是核心员工,约160人,主要是1998年以前的老员工; 第三部分留给未来的员工骨干,就是联想现在的员工。

四通集团产权改造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也终于向社会公开了它的主要内容,即:四通的创业者和管理者正式成为四通的股东和主人。据悉,四通集团的产权重组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设立“职工持股会”,持有和四通集团共同设立的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四通集团融资购买四通集团现有主要电子、电工、系统集成等IT业务,并实施其属下主营业务计划;第二步,四通投资公司分期分批地私募扩股,逐步购买四通集团资产及业务,并发展其主营业务计划;第三步,在私募扩股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将四通投资公司在国内或国外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四通集团总栽、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永基就此事指出:四通诞生于1984年,是民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但根据法律,这种企业中的所有资产都是共有共享的,不能分割到人。实际上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所有者没有到位。四通的这次产权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

(五)未来展望

国务院近日对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的批复,为世人绘制了北京高科技产业21世纪规划的蓝图:

1.远景目标

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再经过10年的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工业园区。

2.两个升级的发展战略

“产业升级”,就是要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技术、产业规模和产业国际化四个方面登上一个新台阶。“市场升级”,就是要在现有的市场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规模、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三个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3.制定一个产业政策,创造八个良好环境

一个产业政策:制定一个适应海淀试验区实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的产业发展政策。八个良好环境: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创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环境;创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环境;创造良好的政府管理服务环境。

标签:;  ;  ;  ;  ;  ;  ;  

北京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调查--北京中关村电子街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