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论文

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论文

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程建华

(安徽建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针对目前法治人才质量对接实际需求的耦合度不高、法治人才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理念分量不够、实践性能力状况与岗位适应性要求之间存有间隙、良性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尚需加强等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探索、优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 应用型;法治;培养;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已迈入新时代,社会对应用型法治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但当前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衔接仍有待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不能有效回应前沿实践需要。为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等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明确办学定位,依托土木建筑特色,探索构建“4221”适应式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行业优势突出的建筑法类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一、目前我国法治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语境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法治的重要保障作用更不容被忽视。[1]“法治乃法律人之治”[2]16,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都需要应用型法治人才,而根据《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意见》,我国法治人才的范围将要进一步扩展,[3]但面对这些新任务、新要求,法治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不适应性。

首先,法治人才质量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耦合度仍显不足。[4]我国正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科技兴国等重大战略布局,亟需德法兼备的应用型法治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度和区域治理胜任力,通晓法律规则、熟稔法律事务处理,但目前的法治人才队伍还不能很好地为实施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术后患肢行悬吊固定,部分Mayo III型的患者予石膏托固定患肢,2周后拆除石膏。术后第1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行患肢悬吊的患者,术后第1 d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石膏固定者术后1 d开始进行肌肉收缩功能锻炼,2周左右拆除石膏后行主被动屈伸肘关节。术后2个月如X线片提示骨折线消失则可完全负重进行功能锻炼。

其次,法治人才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理念分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法学专业教材仍然比较偏重于对西方法学理论的介绍,“言必称罗马”,但对相关内容的鉴别、批判不够,而相关的教学实施过程也较为重视对具体法条的解读,强调对基本法律知识的讲授,注重对抽象思辨素养的培养,但在法释义学、案例分析、比较法研究中未凸显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念、法律职业伦理的系统性教育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再次,法治人才的实践性能力状况与岗位适应性要求之间存有不小的间隙。法学教育不能依赖于高校的“单腿走路”,迫切需要校地协同育人培养共同体,但部分高校并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培养渠道,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体验式、实操式教学较多流于形式,法治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社会反映法学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5]240而一些法治实务部门对协同培养定位不清、职责不明,校地协同执行不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难以无缝对接,出现法治人才学用脱节等问题。[6]

按照“观摩—模拟—仿真—实战”的递进式步骤设计实践环节,开设3次法院庭审旁听,培养学生对司法实践程序的认知;开设3次模拟审判,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司法实务全过程,塑成专业实践素养;开展1个月法律诊所实习,校内外“双师”指导学生间接代理真实案件,提升学生办案能力和水平;开展1次法律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应对复杂法律案件的处理能力;开展1个月的校外单位实习活动,指导学生规范撰写法律文书,明确相关工作规则要求,推动学业与职业的有机衔接和毕业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采油厂相关人员及技术水平具备了一定条件。参加了多次的相关技术与管理培训,多年从事开发储量技术管理、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及静、动态管理工作,经验丰富。但还没有从事全面的SEC储量评估工作。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她所谓的“怕”,其实是面对弱者的遭遇无力提供帮助而产生的自责,继而形成的逃避行为。

二、“面向行业、服务地方”办学定位的确定

一般而言,社会对法治人才社会作用的期望值往往都要高于对普通职业者的要求,[9]而一个学校办学定位的妥适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该校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这是“实施法治人才培养的原命题,是首先要解决的最本质问题”。[10]安徽建筑大学法学专业开设于2004年,2011年入选安徽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近年来不断从地方需求、行业需求和学校定位出发,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校地互动,突出区域优势、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

从地方需求看,安徽建筑大学为地方本科院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副中心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社会文明程度高,辐射全省范围,应用型法治人才的社会需求强劲。从行业需求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房地产经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占比高,存在工程类法律纠纷解决难题,需要大量的建筑法类应用型法治人才。从学校定位看,根据学校“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围绕“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学专业以打造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开展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改革活动,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发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蕴含建大特色,实现法学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诚如博登海默所言,“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学科,能够并封闭起来或者与人类社会的其他分支学科相脱离。”[11]531

Therefore,whenthe column ofbecomes equal to zero.In this case,drops rank and the determinant ofis zero.Thustheestimation problem offrequency parameterscan be converted into a peak searching problem,which is given by

1.秉持法学专业教育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

三、“4221”适应式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一)坚持教育教学的“四结合”

安徽建筑大学法学专业紧密依托学校办学优势、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和建筑学背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促成与法治实务部门尤其是建筑类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不断创新、优化办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办学定位为立足安徽,面向行业,服务地方,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着力加强本科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水平较高、顺应行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法兼备、知识面宽、行业优势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最后,法治人才的应用型知识不足,良性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尚需加强。因为,重科研、轻教育的系列举措容易导致所培养的部分法治人才“千人一面”、教学技能维度受限,难以顺应社会现实需要。纵然恪守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质”[7],但专业教学较为侧重于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人才队伍的能力培养,弱化了对立法、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学教学研究等法治人才职业思维的塑成,难以实现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伦理规范的一体化,[8]不能有效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人才保障。

开设徽州文化与建筑、土木工程概论等学校特色资源课程,设置建筑法、土地法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拓宽学生工科知识面,突出法学专业方向和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特色学科、主干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毕业生“知晓建筑、精通法律、专长建筑法规”的培养目标。

2.实现理论教学与同步实践教学相结合

推进校内外多样化同步实践基地建设,初步搭建了以校内模拟法庭为核心,以公、检、法、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改变理论教学在先、实践教学在后,二者相互独立的一贯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合,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相互协作、克服困难,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为了让合作学习有效性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真实的发挥,需要认清当前出现的课堂秩序较差、教师定位不准确、学生主导能力有限等问题,以建立和谐有序的课堂秩序为前提,积极提高教师的设计合作水平和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升。

1.探索校地联合共建机制

以高校为核心,协同法治实务部门深度参与法学教育全过程,开展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学生掌握司法流程和司法技巧。把高校教学和法治实务部门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力争学生进入法治实务部门进行认识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最后到相关部门就业。

3.强化学校教育与法治实务部门技能教育相结合

4.注重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学职业教育相结合

鉴于“法学类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针对性地开设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原司法考试)高度关联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助推毕业生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深度契合,提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从事法律职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和法考通过率,其中,2018年首届法考一次综合通过率达44.4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

这里的国学,不仅仅限于“一国固有之学”的“国学”,而是泛指中国元素(或者说东方文化)比较浓厚的著作。我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因此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不得不说的是,我回到中国文化来集中阅读,是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利普·W. 杰克森的启发,他指出:“教育就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研究我们的教育,绝不能绕开中国文化。

(二)构建两大特色课程体系

1.“343”特色理论课程模块

依托学校的土木建筑学科背景,设置《建筑概论》等3门建筑类基础课程,便于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基本概况,识别建筑纠纷中质量控制风险点;设置《建筑法学》《房地产法》等4门建筑法类课程,凸显学生在建筑领域司法实践的优势;设置《国际法》等3门双语教学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司法视野,以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性。

2.“33111”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同年8月,住建部启动了全国特色小镇推荐遴选工作。截至2018年8月,广西共有14个镇入选,其中工贸型4个(木乐镇、桥圩镇、陆屋镇、新和镇),农业(生态)型5个(莲花镇、校椅镇、侨港镇、溶江镇、六堡镇),文化型3个(南康镇、贺街镇、刘三姐镇)、旅游型2个(中渡镇、黄姚镇)。

2.1 一般情况 在此期间,本院NICU共收治了本院产科分娩的VLBWI 373例,住院时间超过28 d 329例。其中,男性154例(46.8%),女175例(53.2%),胎龄分布在25+5~36周,平均胎龄为(30.3±2.2)周,出生体质量分布在640~1 480 g,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 246±164)g;有93例患儿出现BPD,发病率为28.3%,这其中轻度61例,占65.6%,中度与重度合计32例,占34.4%。BPD主要发生在超未成熟儿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发生率随胎龄及体质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见表1。

(三)校地“双师同堂”联合培养

1.亲虾来源 2016年11月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亲虾650kg,平均体重75g/尾,活力强,体色正常,附肢完整,雌雄比例为2∶1。

注重对优质司法资源的校内转化,让法治实务部门深度介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项目合作、赛事资助等环节,推行校地人员之间、模拟审判与真实庭审之间的双向流动。鼓励校内专任老师“走出去”,到法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将一线案例带进课堂,同时将校外资源“请进来”,作为校外兼职教师来校举办专业前沿报告、“律师进课堂”等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往法院观摩典型案例庭审,开展“庭审进高校”活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2.推行校地“双师同堂”模式

鼓励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到校任教,优化校内外课堂的“双师”结构,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12]一是“双师”共同分担校内同一理论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性较强的章节部分由,而涉及证据采信、判决、辩护等司法实务部分则邀请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到校讲授。二是“双师”共同参与实践环节教学,将校内模拟法庭和校外观摩庭审相结合,主要形式有庭审结束后的法官讲解、律师讲解以及实习单位的实习培训等。三是将校内法律诊所教学与校外法律援助中心相结合,由“双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实务、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亲历整个司法过程。

(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因需施教

法学理论不是法律现实,学生要将所学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必须经过知识的消化和转化。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用校内外互通式、双轨制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并进,通过一年级的认知实习、二年级的专业实习和三、四年级的职业技能训练,并与毕业实习前后呼应,落实与建筑、房地产特色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

2.案例研习

选用专业权威教材,创建实践教学案例库,教学内容直面社会现实。遴选“双师”所代理的典型案例,整合法治实务部门的司法卷宗、庭审视频等资源,并进行敏感信息匿名化处理,整理编制相关案例资料库。弃用过去完全改编或者生造的“学理案例”和“人造案例”,开创了真实案例教学的先河。

3.践行社会责任

在省内,首次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理论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并已开课。同时,在学校周边社区、市劳动局等单位设置法律援助窗口,秉承公益法律服务理念,长期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基本国情、民情的深刻了解,养成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专业所长匡扶正义的职业习惯,体会学有所用、服务社会的价值感,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结语

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不是通过对学生简单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即可实现,而是需要构建校地协同育人培养共同体,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融、互补和互益。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安徽建筑大学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渐成特色,已面向其他专业开设法学辅修课程,并向社会招录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全面服务于地方城乡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J].中国法学,2017(6).

[2] 孙笑侠.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风景.法治人才的定位与培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4] 梅哲,王志.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J].红旗文稿,2017(5).

[5] 岳彩申,盛学军.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6] 廖永安,段明.法治实践部门应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N].光明日报,2015-9-16.

[7] 霍宪丹.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试析法律职业的特殊性[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

[8] 张云霄,胡伟栋.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伦理应予一体化规范[N].检察日报,2018-4-18.

[9] 张军英.律师道德伦理与社会正义[J].河北学刊,2013(5).

[10] 郜占川.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之道与术[J].政法论坛,2019(2).

[11]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 黄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高校办学治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Distinguished Applied Talents of Legal Service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CHENG Jianhu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legal services, among which are the low quality of legal talents and high requirements of legal practice, th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professional ethic and the idea of rule of law for legal practitioners, the gap between practical competence and job requirements for the legal talents, the consolidation of a healthy community of legal profession. Targeting at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upholds the idea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specialized development, exploring and optimizing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distinguished applied talents of legal servic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applied legal talents in the society and the nation.

Key words :applied; rule of law; cultivation;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2273( 2019) 04- 0106- 04

[收稿日期] 2019- 05- 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18jyxm1258);安徽建筑大学—包河区人民法院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2017xqj05);安徽建筑大学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zzg01)

[作者简介] 程建华(1978-),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钱立青)

标签:;  ;  ;  ;  ;  

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