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生成与鲜明特色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生成与鲜明特色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生成与鲜明特色

于安龙1,魏 巍 2

(1.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2.南开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天津300350)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这一新的思想成果涵盖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实践路径、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众多方面,呈现出了高瞻远瞩、视野宏阔、立足国情、求真务实,着眼全局、注重实践、勇于超越、满怀信心等鲜明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自主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科技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习近平围绕科技创新进行了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有其特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当它们飞行或是栖息时,景深要足够大,确保不只是最近处的那只鸟清晰合焦。”David补充。对于鸟群的拍摄,应当使用慢速快门拍出鸟类的动感,以及上百只鸟扎堆喧闹所产生的戏剧艺术效果。

(一)理论逻辑:理论的渊源与依据

任何一种理论或者学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同样的道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也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一般地说,理论逻辑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在相关事物之间的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还表现出相关事物之间所呈现出的复杂的逻辑关系。[1]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明确提出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并高度评价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对社会整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2]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科技思想,并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总体来看,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先后提出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等重大战略。如毛泽东“搞好技术革命”的号召、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倡议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科技发展思想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正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不断回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延伸和创造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历史逻辑: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曾经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的科技发明成果稳居世界前列,出现过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3]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取得令人望尘莫及的领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进步,得益于中国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如农作技术、印刷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等,“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不逊于西欧诸国、印度和阿拉伯各国,而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4]然而,当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如日东升之际,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明日黄花,渐渐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和风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错失了走向现代化的契机,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自我封闭、自我迷失,由此导致中国隔绝于正在蓬勃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之外,科技发展日趋停滞,科学技术凋敝不堪,逐步成为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技强才能国兴,技弱必然国衰。近代科学技术的落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一步步地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惨被列强凌辱。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谈及清朝时表示:“在科技领域,中国变得越来越迟钝,它故步自封,无意创新。”[5]近代中国科技发展举步维艰所导致的恶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正如习近平所言:“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6]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依据于一定的实践基础,是对时代课题和现实关切的深刻回应,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

(三)实践逻辑:实践的召唤与启示

科技创新“为谁服务”是习近平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为人类服务,为大众服务。2014年3月,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8]这段话深刻揭示出了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之所在,即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造纸术、电灯、蒸汽机等重大科技创新的成果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等诸多困难和挑战,解决的思路依然是靠改革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不能为了满足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不能把科技创新成果当作“独家秘笈”秘而不宣,而应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以此推动人类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点。他认为,科技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精神,把个人的创新活动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为人类发展进步宏伟事业的服务中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7]109这既是科技工作人员的价值立场问题,也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则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核心要义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主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最宝贵的资源。没有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没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习近平指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7]107因此,要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号召要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智慧和技艺能够有用武之地。除了加快国内人才的培养,习近平还强调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畅通人才引进渠道,这对我们开阔视野、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活水源泉,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根基和核心要素,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一)创新之要:明确创新发展战略地位

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些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显露出来,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现实因素。推动科技创新,必须破除相应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科技潜能。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7]57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引擎的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没有改革,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将无从发挥。尤其是对于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更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破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体制,使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习近平不仅指出了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弊端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改革要紧紧扭住“硬骨头”,实行重点突破,即要做好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要改变过去科研中的单打独斗的状况,“搞好科研力量和资源整合,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7]60

(二)创新之道:坚持自主创新道路

1.2.7.4 规范医疗废物处置 (1)将ICU内负压传输通道进行全面整修,对通道进行分类,设置MDRO专用传递通道;(2)规范MDRO感染医疗废物标识;(3)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60年栉风沐雨,60载别样芳华。60年来,一代又一代开磷人担负起保护和开发祖国磷矿石资源、服务中国农业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开磷浇筑成为中国磷化工行业的重要基石。开磷走过的这60年,是艰苦奋斗的60年,是风雨同舟的60年,是砥砺奋进的60年,更是充满希望的60年!

在科技发展方面,中国曾长期处于“跟跑”阶段,但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味模仿和跟随西方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立足自身,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突破。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经过几十年的科技攻关和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整体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在一些重大科技领域实现了质的突破,我们正从“跟跑者”逐步转变到“并行者”“领跑者”。这样的成就既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正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同时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创新勇气和创新自信,“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现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实践证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是现代化建设最可依靠的支撑点。”[7]41习近平反复强调,核心技术是不能依靠别人的,在这方面不能有依赖心理和幻想心态,而必须靠自主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针对中国发展实际,他还提出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措施,要有自己明确的主攻方向,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

(三)创新之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内涵丰富,涉及科技创新诸多层次和环节,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四)创新之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首要之务在于从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明确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7]23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战略价值,我们在进行顶层设计、谋篇布局时,才会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在制定大政方针时突出科技创新,进而有利于在实践中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从国际竞争来看,核心技术是稀缺性战略资源,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将核心技术拱手相让、相赠于人,正如习近平所言,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近来,美国政府制裁中国一些通讯企业,使得中国相关产业“缺芯少魂”的短板再次凸显出来,严酷现实再一次警示人们,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绝非长久之计,必须坚持自主研发。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我们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与主动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7]26所以说,没有思想上的醒悟、理念上的重视,就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而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五)创新之旨:科技创新造福人类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不仅能够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而且能够深刻变革国际格局,推动一些大国的崛起。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呈现新态势,科技创新活动逐渐演化成为创新力竞争,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突出创新战略竞争的重要性。即是说,当代的科技竞争已不再是某一方面、某些要素的竞争,而是由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诸多方面组成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竞争。正因为如此,当前一些国家纷纷出台各自的创新战略规划,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力求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中国自身发展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了巨大进展,科技水平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虽然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不小。尤其是在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之后,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7]3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鲜明特色

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剥取肿瘤并用电子秤称取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表2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DDP(d4~d6)组抑瘤率最高,为53.91%,与包括单药组在内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69,P<0.001。

(一)高瞻远瞩,视野宏阔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深刻把握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未来科技发展的大势,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体现出了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宏大的历史思维,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其在谋划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时,并没有局促于一时一地,而是纵观古今、胸怀全局,站在全人类的视角思考问题。他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9]在论述科技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时,习近平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历程,总结人类科技发展经验,深刻论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还结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惨痛经历,提出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避免重蹈被动挨打的覆辙,做到了以史为镜、通古鉴今。将科技创新置于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则极大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能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看我们能不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31把科技创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必将激活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屡创辉煌。

(二)立足国情,求真务实

经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持续追赶和不断努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已有了巨大的提高,并在一些关键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科技落后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但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提高综合国力,科技创新的作用只能进一步增强而不能弱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7]15不过,客观地来看,当前中国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一些核心技术依然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对此,习近平在充分肯定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可以说,这是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客观实际,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所以习近平强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7]27我们在谋划发展、制定政策时,只有立足基本国情、依据基本实际,全面地把握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既量力而行而又有所突破、有所前进,而不是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这样既遵循了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着眼全局,注重实践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着眼全局、整体谋划的重要思想成果,其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指导理念、战略重点,又包括行动方针、实践路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创新、谁来创新、怎么创新和为谁创新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体系,体现出了鲜明的系统性。同时,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既源于实践,又立足于指导实践,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他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衡量我国当前科技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现存一些问题的对策和思路。如对于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不够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如果有了技术突破,谁都不用,束之高阁,那就难以继续前进。”[7]37他明确反对在科技发展方面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行为,提出科技创新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惠及民生、服务群众的重要手段,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10]他还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7]57总之,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具体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四)勇于超越,满怀信心

在当今世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即使花费巨资也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只有大胆探索、勇于超越,才能避免亦步亦趋、步人后尘。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有创新自信,“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7]39事实上,创新自信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中国推进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技术的突破,无不是集体攻关、协同配合的成果,这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大法宝,“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7]35随着我们在一些重要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国内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好机遇,所以我们要“敢为天下先”、“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也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一大特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科技成果,才能攀上世界科技高峰。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7]36

晚自习课间休息时,雷染君心烦意乱,鬼使神差地又踱步接近了教学楼的天台。本想吹风散散心,却透过天台的门远远望见几道人影聚集在一起。下意识地凝神一听,她听见一句:“老大要我们放学后堵住那小子。”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2).

[2]列宁.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125.

[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6-1.

[4](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7.

[5](英)马丁·雅克.大国雄心[M].孙豫宁,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7.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6-1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马述强,梁晓华.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力量[N].光明日报,2014-3-28.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3.

[10]习近平.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5-28.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51(2019)05-0010-07

DOI: 10.13950/j.cnki.jlu.2019.05.002

收稿日期: 2019-08-05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于安龙(1986—),男,山东日照人,天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魏巍(1981—),女,黑龙江大庆人,南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辛琳琳

标签:;  ;  ;  ;  ;  ;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逻辑生成与鲜明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