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史的文化意义及其文献价值-《〈中州集校订〉前言》论文

一代诗史的文化意义及其文献价值-《〈中州集校订〉前言》论文

一代诗史的文化意义及其文献价值
——《〈中州集校订〉前言》

薛 瑞 兆

(内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摘 要: 金人遗山先生元好问辑纂的《中州集》,被誉为诗史,具有突出的史学、文学与文献价值。但是,由于这部金诗总集是遗山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的,难免存在诸多得失问题,因而不能将这部“史诗”简单地当作“史实”来读。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整理,订其谬误,补其遗缺,才能达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它所代表的一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 一代诗史;文化意义与文献价值;校订前言

《中州集》是亡金士人元好问编著的一部金代诗歌总集。全书十集,以天干分部,辑录诗人二百五十一人、诗作二千六十二首,始于癸巳(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刊于己酉(蒙古定宗海迷失后称制元年—1249),前后历时十六载。《中州集》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是了解和研究金代历史、文化与文学的基础文献。以其“以人属诗,以事属人”,被誉为一代“诗史”[1]1

一、《中州集》的编纂缘起

元好问号遗山,为拓跋魏诸孙,天禀多豪迈英杰之气。登金宣宗兴定五年词赋进士第,尝任县令,供职史院,橐笔翰林。由于亲身经历了山河破碎的惨痛遭遇而写下大量愍时伤乱的篇章,用情既深,内涵愈丰,加之才力富健,精思锐笔,其廉悍沉挚之处尤为突出,使金源诗歌放出夺目的光辉。正如后人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特别是所辑《中州集》,使一代诗史得以存续,功莫大焉。

元人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谓“《中州集》百余卷”[2]卷35,788C。清人郭元釪《上〈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奏章》云:“元郝经称好问著《中州集》一百卷,而今存者止十卷,其间必有残缺,未为全书。”[1]2清人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九《遗山先生墓铭》跋尾曰:“以《中州集》十卷为百余卷,恐亦未足为实录。郝先生亲受业于遗山,不应有误。惟铭撰丁巳秋,阅四十四年始勒石,或后人又有增改,故多不符之处”[3]128B。这些说法难免引起后人种种猜测。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生当金元易代之际,历经丧乱。自少年,家中甚贫,寄居佛寺,昼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以期奋发有为。丙辰岁(1256),蒙古蕃王忽必烈居潜时召之,甚为器重,命佐其伐宋。中统元年(1260),蕃王登帝位,以经为翰林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使宋议和。然入宋境即受阻,被拘十五年,卒于归国途中,年仅五十三,谥文忠。

郝经与遗山关系特殊而密切。经之父思温,与遗山同就学于经之祖天挺。后来,郝经也师从遗山。遗山对卓然于世、终老布衣的郝天挺先生无比敬重,称之“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薄而死,终不傍贵人之门”[4]。因此,他将这份情感传给了老师之孙,呵护之悉心,提携之尽力,无以复加,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气非常,勉之”[5]3698。且赠诗云:“故家珠玉自成渊,重觉英灵赋予偏。文陈自怜吾已老,名场谁与子争先。撑肠正有五千卷,下笔须论二百年。莫把青春等闲了,蔡邕书籍待渠传”[4]

而郝经对祖父的弟子、父亲的同窗、自己的老师,无比崇敬,钦佩不已。《陵川集》中不少篇章都有真情流露,如《先大父墓铭》云:“河东元好问从之(郝天挺)最久,而得其传,卒为文章伯,震耀一世”[2]卷36,807A。又撰《辨磨甘露碑》,竭力洗刷金末元氏被迫为叛臣崔立撰碑事而大声疾呼:“且莫独罪元遗山”[2]卷8,551C!遗山卒,“讣至,经走常山三百里,已马舁归葬,爇文酹酒,哭于画像之前”[2]卷35,788A

郝经推许遗山先生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一是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直配苏黄。二是“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有例有法,有宗有趣”,为一代范式。三是“为《杜诗学》《东坡风雅》《锦机》《诗文自警》等集,指授学者。方吾道坏烂,功于世又大也”。四是以著作自任,以为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己所当作,乃编《中州集》《中州乐府》,又著《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郝经目睹了遗山在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极端困境中,为保存和发扬一代文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由衷赞曰:“呜呼!先生可谓忠矣”[2]卷35,788D

这些评价不乏溢美之辞,然大体公允。那么,《中州集》“百余卷”之说从何而来?遗山《中州集序》云:魏道明集《国朝百家诗略》;商衡附益之,尝手抄,“独其家有之,而世未之知也”;壬辰岁(天兴元年、1232),冯延登、刘祖谦约遗山共为此事,“时京城方受围,危机存亡之际,不暇及也”。其年五月,遗山被拘聊城期间,因受诸友人的创意启发,杜门深居,将魏氏《国朝百家诗略》、商氏“附益”及其本人“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随即录之”,合为一编,初具规模,名曰《中州集》,并为之序,说明缘起。此后,“嗣有所得,当以甲乙次第之”[6]序,1

由此看来,这部传世名著发源于《国朝百家诗略》,汇聚了遗山等多人的心力。而郝经是熟知遗山先生的,对《中州集》的编纂意图与过程亦应了然于心。惟其如此,才可能由“百家”误作“百卷”。如此解释,较之简单归于传录之误或后人增改,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二、 《中州集》的版本流传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集部总集类》著录《中州集》是集录金一代之诗。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数。其余分为十集,以十干纪之。辛集目录旁注“别起”二字,其人亦复始于金初,似乎七卷以前为正集,七卷以后为续集也。壬集自“马舜卿”之下别标“诸相”一门,列刘豫等十六人;“状元”一门,列郑子聃等八人;“异人”一门,列王中立等四人;“隐德”一门,列薛继先、宋可、张潜、曹珏四人诗,而独标继先名,疑传写讹脱。癸集列“知己”三人,曰辛愿、李汾、李献甫;“南冠”五人,曰司马朴、滕茂实、何宏中、姚孝锡、朱弁,而附见宋遗民赵滋及好问父兄诗于末。前有好问自叙,称魏道明作《百家诗略》,商衡为附益之。好问又增以己之所录,以成是编。序作于癸巳,盖哀宗天兴二年也。其例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兼评其诗。或一传而附见数人,如乙集张子羽下,附载僧可道、鲜于可、高鹍化、王景徽、吴演之类。或附载他文,如丙集党怀英下附载《诛永蹈诏书》之类。或兼及他事,如乙集祝简下附载所论王洙不注杜诗之类,大致主于借诗以存史,故旁见侧出,不主一格。至壬集贾益谦条下,述其言世宗大定三十年中能暴海陵蛰恶者得美仕,史官修实录诬其淫毒狠鸷,遗臭无穷,自今观之,百无一信。又称卫王勤俭,慎惜名器,较其行事,中材不能及者多。如斯之类,尤足存一代之公论。王士稹《池北偶谈》尝论其记蔡松年事,不免曲笔,然亦白璧之瑕,不足以累全体矣。惟大书刘豫国号、年号,颇乖史法。然豫之立国,实金朝所命。好问,金之臣子,宜有内词,固不得而擅削之,亦未可以是为咎也。其选录诸诗,颇极精审,实在宋末江湖诸派之上。故卷末自题有“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及“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齿牙”句,士稹亦深不满之,殆以门户不同欤。后附《中州乐府》一卷,与此集皆毛晋所刊。卷末各有晋跋,称初刻《中州集》佚其乐府,后得陆深家所藏乐府,乃足成之。今考集中小传,皆兼评其乐府,是乐府与《中州集》合为一编之明证。今亦仍旧本录之,不别入词曲类焉[7]2629

四库馆臣就《中州集》组织结构及有关问题的评论大体符合实际,惟诗、词两集“初刻”即合刊之说,似不尽然。遗山辑纂《中州集》,始于“癸巳”(1233)、“滞留”聊城时,成于“己酉”(1249),在元代至少刊刻四次:

再如边元鼎《沁水山寺》(3726页/5册),见于《中州集》卷二《王都运寂》,抄误;《和》五律一首(2003页/3册)似为新增:

一是己酉岁,在真定提学赵国宝资助下付梓,是为“己酉”本。遗山自序为“诗”张目,未涉“乐府”。次年,名士张德辉撰后序,亦止言中州“诗”。南宋将亡之际,家铉翁以“签枢密院事”奉使大元军前[8],被驱北上,尝见《中州集》初刻本,有感题记,亦仅论“诗”。这些序跋题记印证了《中州集》初刻时即“十集”,尚未与乐府合刊。

二是蒙古宪宗五年(1255)再刻,冠以“乙卯新刊”[9],是为“乙卯”本。所谓“新刊”,从现存有关文献看,并非简单的“重新刊印”。当时,由于版刻印刷成本高、耗时长,加以部分士人对《中州集》评价不佳,如遗山挚友张德辉后序“作诗为难,知诗为尤难”的议论,闪烁其词,似碍于情面,以掩饰对这部总集的不予首肯。就通常选诗标准看,《中州集》确有可商榷之处,因而引发批评,也就不奇怪了。这些或成为书商擅自删削的动力。一方面,“新刊”丢掉了不该丢掉的内容,下文将论及;另一方面,“新刊”附以“乐府”,刊于张氏跋后,无意中保存了那部珍贵的金词文献。

三是至大三年(1310)平水曹氏进德斋递修刻印,是为“庚戌”本。现存两种版本:诗集独立刊本,所收同“乙卯”本无甚重大差异;诗词两集合刊本,而“乐府”系配以“影元抄本”[10]2800,不过是诗集独立刊本的变种。

四是至顺二年(1331),元末翰林国史余谦校订刊行,是为“辛未”本。其序有云:

遗山著述甚富,其所作《金史》,纤悉不爽,蔚为一代鸿笔。至所编《中州集》,流传不广,人莫之觏。是集世无行本,惟架阁黄公在轩手钞二十卷,藏之箧中。予为补其残阙,正其谬误,凡阅月而告成。至篇什次第,悉依原本。汇付剞劂,俾海内骚雅共珍之[11]

余序未涉“乐府”,所据当是己酉本。从元初“己酉”至元末“辛未”,相去八十余年,由于初刻经费系友人资助,似印量不多,遂有“流传不广、人莫之觏”之叹。至于“二十卷”云云,或手钞字迹放大,导致卷帙增厚,由原本“十集”扩为“二十卷”,而经整理付梓,其“篇什次第”仍“悉依原本”。

第三类,辑入现存诸本《中州集》未见诗人。例如“元韩公美”《海棠》七绝一首(2329页/4册)。“韩公美”即“韩昉”,其字公美,燕京人。辽天庆二年状元,累乾文阁待制,知制诰。辽亡入宋,再入金,官至参知政事,封郓国公。海陵王天德初薨,年六十八。史称“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16]2715。见于宋元文献,韩氏以“公美”为名、字者,似仅此一人。另,《诗渊》所辑金诗,或名或字,体例不一,如施明望(宜生)、冯士美(子翼)、李长源(汾)等等。而且,《永乐大典》也有类似情况。要之,韩昉诗的发现,反映了金初文坛“借才异代”的多样性,是由前代两朝士人共同组成的。那种为政余暇的吟咏风月,托物以抒胸臆,不惟出自北宋士人手笔,也为亡辽士人所擅长。其《海棠》诗云:

《中州乐府》应是遗山晚年所辑,稍晚于《中州集》成书。当时,山河破碎的打击,饥寒交迫的折磨,保存和发扬金源文献的不倦追求,使这位老人耗尽心血,再也无力营造巨帙,不得不以那样窄小的篇幅了结心愿。后来,这部词集或附刊于《中州集》,或取《中州集》小传系于词人名下,离原貌越来越远了。

三、《永乐大典》引录的《中州集》

明代《永乐大典》残帙仅及原书百分之几,而引录《中州集》近百条。其中,有些涉及版本问题,对于重新认识《中州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现存诸本《中州集》汰除了部分诗人。例如卷二八一三梅字韵引《中州集》林少卿《淡墨梅花》二首:

妙入端毫太逼真,便分南岭一枝春。风天月夕闲舒卷,疑有清香暗袭人。

“新医改”背景下重庆市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 汪春晖等(10):1300

不争光暖恋阳阿,臘雪春风奈尔何。一缕淡妆冰幅上,宛然踈影在清波。

结婚第一年,我们相处得还算融洽,有看不惯的地方也不觉得碍眼,直到第二年,大女儿出生,我们就开始有矛盾了。老伴没啥文化,说话大嗓门,我坐月子需要静养,他不但不给我安慰,反倒数落我娇气,还往家里带些狐朋狗友吃喝,若我反对,他便说我不合群。我需要他照顾的时候,也总是被拒绝,一句“哪个女人不生孩子”能把我所有的念想都压下去,当时,我真的想离开他。

林少卿出处及事迹未详,现存诸本《中州集》失载其人其诗。再如卷二八O九梅字韵引《中州集》房灏《王鼎玉索赋萼绿梅》:

再如朱自牧《江楼望晚》五律一首(3562页/5册)、《高邮桥下》七绝一首(2034页/3册),现存诸本《中州集》亦未见:

再如朱之才《谢孙寺丞惠梅》七律一首(2553页/4册),现存诸本《中州集》亦未见:

第二,现存诸本《中州集》删削了部分诗作。例如卷二〇三五四夕字韵引《中州集》朱弁诗:

元夕厅设醮

春容先督府,月色满江城。灯赏无仙梦,斋居绝市声。两年忧旱虐,八郡望秋成。凭借刚风力,青章达九清。

元夕

立马行歌隘市门,卖薪携子出前村。声翻保界金鳌动,光夺琼楼玉兔昏。守舍呻吟宜老病,通宵奔走付儿孙。潘郎岂是无情思,点检霜髭愧绿尊。

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人,奉使金国而羁留十六年。现存诸本《中州集》收“朱奉使弁”三十九首,未见以上二首。

第三,现存诸本《中州集》同《永乐大典》引录存在重要差异。例如卷九O三诗字韵引《中州集》刘从益《和陶渊明杂诗》四首:

俗士苦纷竞,此心本无尘。功名乃物外,了不关吾身。吾身复何有,形神假相亲。天地开一室,日月挟两邻。有生即有化,如晏之必晨。但得酒中了,亦足称达人。

挥戈欲却日,小力自不量。何如任天远,闭门坐齐芳。诗书列四隅,着我于中央。夏卧北窗风,隆冬曝朝阳。但有藜藿羹,亦足充饥肠。

少为饥所驱,老为病所迫。人生能几何,东陌复南陌。急须沽酒来,一笑举太白。浩歌草木振,起舞天地窄。同欢二三子,谁主谁复客。浮沉大浪中,必竟归真宅。

岁月去何速,老炎变新凉。游子久不归,回回望大梁。风埃惨如此,何处真吾乡。野菊明落日,林枫染飞霜。劝我一杯酒,悠然秋兴长。

刘从益字云卿,号蓬门,浑源人,金末名士刘祁之父。现存诸本《中州集》俱作“二首”,即一与二、三与四各合为一首。如略加比较,孰是孰非,似不难断定:录为四首者,叙事用韵,各自成章;而合为二首者,有悖诗律,不伦不类。

再如《中州乐府》所载赵内翰子充《南乡子》词:

涧草萋萋绿,林莺恰恰啼。汀沙过雨便无泥。唤得芒鞋,随意到前溪。浦溆浑堪画,云烟总是题。江湖老伴一蓑衣,真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赵子充名摅,号醉全老人,宛平人。大定中词赋状元。《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引《中州乐府》,有副题,作[南乡子·江村],同现存诸本《中州乐府》迥异,反映了这部词集初刻本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V领毛衣适合身材微胖的女生,宽大的V形领和宽松的剪裁,能够很好地掩盖身材赘肉。宽松的款式,穿起来轻松舒适,并且有足够多的搭配空间。可以选择上宽下紧的搭配方法,让微胖体型更显高挑;也可以内搭吊带裙温柔优雅,或是连帽卫衣帅气有范。想要简约好搭,黑色和白色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永乐大典》引录也存在谬误。例如卷二八一二梅字韵引《中州集》李晏《题嗅梅图》:

胧胧霁色冷黄昏,缺月疏篱水外村。人在天涯花在手,一枝香雪寄销魂。

李晏字致美,号游仙野人,泽州高平人。这首诗见于现存《中州集》卷二《李承旨晏》,诗题下注以“简之”二字,当归李简之。简之乃仲略字,号丹源钓徒,李晏之子。再如卷九〇三诗字韵引《中州集》刘泽《与刘之昂酬唱有诗》:

侯门旧说炎如火,陋巷今犹冷似冰。半夜杯盘长袖舞,白头书册短檠灯。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是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接受能力,实现其大众化,使理论转化为实践,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代国家领导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红色文化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过程,已归化为大众思想本质,并正逐渐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属性,人民大众亦在本能地用它来指导实践,本质上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指导作用。

刘泽字润之,沈州人。这首诗附见于现存诸本《中州集》卷八《刘户部光谦》小传,缺题,当是《永乐大典》馆臣所拟。再如卷二二六四湖字韵引《中州集》“任南麓”《奉使江左读同官萧显之西湖行记因题其后》:

云烟浓淡费临摹,行记看来即画图。云梦不妨吞八九,笔头滴水了西湖。

南麓为任询号,易州军市人,登正隆二年进士第,然仕途偃骞,仅历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所谓奉使江左,以其职位不高,如有此行,亦当为从官。而现存诸本《中州集》俱将此诗系于卷八“王礼部竞”名下,题目、文字毫爽不差。王竞字无竞,安阳人。宋末登进士第,入金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天德二年(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海陵王命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萧赜为“使”、礼部侍郎翰林待制兼太常丞王竞为“副使”,连袂奉使南宋贺正旦②[17]2625,可称为“同官”。“显之”为萧赜字,《金史》稍见记载。天德四年,仕为吏部尚书[16]1193,后以北京留守平叛不利坐诛[16]1929。大定三年,追复官爵[16]2023。因此,这首诗当归王竞,《永乐大典》馆臣抄误。

综上所述,现存诸本《中州集》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完整的版本,为《永乐大典》所引用,应是遗山生前编定刊印的。后来,书商或鉴于《中州集》选诗不主一格,芜杂冗长,成为继续刊印流通的障碍,影响其射利目的,于是一部分诗人被汰除,一部分诗作被删去,有负于遗山先生以诗存史的良苦用心。

四、《诗渊》引录的《中州集》

《诗渊》是一部颇具规模的诗集稿本,所辑作品按类编次,“约与《永乐大典》同时或稍晚些”成书[18]1,首尾无序跋及题识等,编纂者姓名也已遗逸。其中,凡涉金诗,一律归入“元”。这说明,那位编纂者对金诗不甚了解。或许在他看来,女真不过夷虏,不配享有一代诗史地位,反映了明代士流偏执而狭隘的封建正统观念。

如果说地下人就是一个啄食整个文明的公鸡,陀思妥耶夫斯基乃至罗扎诺夫本人就是一个现场直播啄食过程的解说员,不断发出类似地下人口吻的赞叹或冷嘲热讽:

这部类书虽非“足本”,就其搜集了一大批自魏晋至明初的珍稀文献看,对于补充与完善历代诗学资料,弥足珍贵。以往,由于长久“閟而不宣”,重新影印后,并附以索引,为检索提供了极大方便。这部残帙所录金诗,除遗山少量作品外,涉及诗人二十七人、诗作近百首,俱源自《中州集》,而且,同现存诸本《中州集》存在重要差异,可略分为四类:

第一类,署名与诗题及文字颇多歧异。例如“元刘尹”《冷岩公柳溪》一首(2263页/3册),署名抄舛,当作“刘中”,《中州集》卷四《刘左司中》辑二首,包括以上一首。所谓冷岩,《中州集》卷四《常山周昂先生》所录《冷岩行赋冷岩相公所居》诗注云:“冷岩,贤宰相宗室永贞自号也。”永贞即守贞,女真开国元勋完颜希尹之孙,尝拜参知政事,《金史》卷七三有传。

再如“元刘内翰”《月夜泛舟》(1490页/3册)、《皖城》(1976页/3册)等,脱其名“著”。《中州集》卷二《刘内翰著》辑二十四首,包括以上二首。其中,《皖城》题作《病中言怀呈韩给事》,而文字几无差异。刘著籍贯舒州皖城有玉照乡,因号玉照老人,而《诗渊》误将乡籍抄作诗题。

真没啥就好了。第二次是我去送小姨。小姨投河死了,我在那儿住了一宿。回来妮儿问我,咋不给她捎包,还是陶大爷好,一来就给她们买糖吃。我问她们陶大爷啥时候走的,两个妮儿争着说,她们还没穿上衣服呢,陶大爷就走了。妮儿小,不知道说瞎话。

再如李晏《梅》(1179页/2册)、《和馆后草亭》(3250/5册)、《白云亭》(3476页5五册)。《中州集》卷二《李承旨晏》辑七首,包括以上三首,诗题《梅》作《嗅梅图》,题下小字注“简之”,即归其子李仲略简之。《和馆后草亭》作《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白云亭》作《登白云亭》。此外,“元莲峰”《凌虚堂》一首(3042页/4册),以号代名,即《中州集》卷二《莲峰真逸乔扆》之《凌虚台》。

再如史肃《村居》二首(3154页/5册)、《登历下亭有感》(3475页/5册),见于《中州集》卷一《马御史定国》而抄舛。

再如刘汲《高阳道中》(2012页/3册)、《平凉道中》(2016页/3册)、《西岩花木甚茂喜成》(2319页/4册)、《云边偶成》(3943页/6册)等。《中州集》卷二《刘西岩汲》辑十首,包括以上四首,诗题《西岩花木甚茂喜成》作《家僮报西岩栽植滋茂喜而成咏》,《云边偶成》作《酒中作》。

再如祝简《舟中》(1328页/2册)、《青奴》(1419页/2册)、《虚极斋独坐》(3466页/5册)、《山寺》(3716页/5册)、《杂咏》二首(3927页/6册)等。《中州集》卷二《祝太常简》辑十二首,包括以上六首,诗题有所变化,如《舟中》作《舟次丹阳》,《山寺》作《下第鱼台东寺》,《杂咏》作《杂诗》。

第二,负反转构造对古潜山油藏形成的贡献在于形成良好的圈闭和储层。早期挤压形成正向褶皱构造,后期逆断抬升地层不断遭受剥蚀,其表面形成大量的构造裂缝、溶洞,这就为油气聚集提供了空间。储层和正向褶皱构造的有效结合,为形成潜山油气藏奠定了基础。

再如郝俣《应制状元红》(2421页/4册)、《揽秀轩》(3048页/4册)、《题村壁》(3194页/5册)、《魏处士故庄》(3348页/5册)、《魏处士野故庄》(3348页/5册)、《听雪轩》(3080页/5册)、《蜗室》二首(3274页/5册)、《题五丈原武侯庙》(1698页/3册)等。《中州集》卷二《郝内翰俣》辑二十一首,包括以上八首。其中,《魏处士故庄》署撰者“元子玉”,脱其姓而用其字,归入“元”。另,《蜗室》作《郝吉父蜗室》,将诗题之“郝吉父”与“蜗室”拆分,抄作新的诗人与新的诗题。此外,《题五丈原武侯庙》署撰者“元郝俣”,而《中州集》诗题下小字注“仲纯”,且于郝俣小传述及:“子居简,字仲寛,进士不第,有诗名太原平阳间;居中,字仲纯,枢密院令史出身,尝刺坊州,人物楚楚,所谓文献不足犹超人群者也。正大末除凤翔治中、南山安抚使,诗亦有功。”

沴,殄也。凡貌、言、视、听、思心,一事失,则逆人之心,人心逆则怨,木、金、水、火、土气为之伤。伤则冲胜来乘殄之,于是神怒人怨,将为祸乱。故五行先见变异,以谴告人也。及妖、孽、祸、疴、眚、祥,皆其气类暴作非常,为时怪者也。各以物象为之占也。[8]3267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英语考试成绩不再是评判英语语言水平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否听懂外籍教师的全英文讲授的专业知识,能否明白外籍教师的要求并按时完成所布置的全英文作业,能否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与外教交流,能否应对国外大学的校园生活等,都是英语教学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而一切也是美国密集英语项目的培养目标。

第二类,辑入现存诸本《中州集》未见诗作。例如蔡珪《洞庭》(2158页/5册)一首,现存诸本《中州集》未见:

风来浪银山,月霁光素练。秕糠万里舟,瞬息百里电。

再如任询《巨然山寺》七律一首(3716页/五册)、《游谢氏山亭》五律二首(3478页/5册),现存诸本《中州集》亦未见:

锺湖亭下水淙淙,绿野平泉未易双。十里藕花红步障,一轩松荫碧油幢。洛中独乐有司马,天下不名知曲江。纸尾欲烦贤宅相,雨蓑添我坐蓬窗。

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中,通常分为桥面施工以及梁体施工,梁体施工包括预制梁施工以及现浇梁施工。现浇梁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包括悬臂施工法以及挂篮施工法,其浇筑长度需要根据挂篮的行走限制以及桥梁每跨跨度来确定,并且对拆模强度有严格的限制。预制梁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台座来进行预制施工,其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台座的强度,然后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混凝土的振捣养护工作都能够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当混凝土养护工作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张拉,张拉过程中需要对张拉应力进行控制。当张拉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注浆施工,注浆过程中需要对注浆压力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压浆饱满。

针对索拉非尼治疗失败的二线靶向药物的研究结果继续支持瑞戈非尼可作为肝功基础及体力状态评分较好晚期肝癌患者的二线靶向治疗药物。美国西奈山医学院Llovet等(摘要270)报告了两项使用雷莫芦单抗(RAM)的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提示RAM作为HCC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后进展或不耐受的中晚期HCC且AFP≥400 ng/mL的二线治疗药物,mOS为8.1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临床获益。瑞戈非尼作为二线治疗有效的药物,mOS为10月。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

沦老落江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借君西池游,脚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罗石道行。

微课的内容设计重在知识点的选择,既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选择作为微课内容,又不能简要选取部分作为形式化的微课内容;前者会造成整个微课内容体系过于冗余,后者会造成微课内容体系对于整体课程的学习而言缺少实质性帮助。所以在微课的内容设计方面,要兼顾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下面以本课程为例,进行微课内容的设计介绍。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误差和偶发性误差。在实际数据测算过程中,系统误差主要由于水文测验工作测量设备或测量条件中的某些特定因素的系统性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中存在误差,即系统误差。实际工作中,在相同测量条件中的多次测验中,系统误差的大小与符号也常常变化,有时还会呈现一种特定的变化规律。偶发性误差表现形式多为随机性,其诱发原因多为不可抗拒因素,包括水流流速的突变、气候变化导致水文现状发生转变等。

舟泊江村曲,炊烟重夕阴。僧锺来远寺,渔网挂踈林。落叶千山路,斜阳万古心。悠悠朝复暮,世事几升沉。

房灏及其诗亦失载于现存诸本《中州集》。房灏即房皞,字希白,号白云子,平阳人。贞祐中,避乱南下宋地,漂泊荆楚。后北归隐于乡,为河汾诸诗老之一。尝著《白云集》。灏、皞音同,均含广而浩荡之意。房氏本名皞,或南下时易为灏,寓意改换门庭、近水新生。房氏与杨宏道经历相似,交往甚密。房外就谋生,杨有《送房希白序》[13]。杨卒时,房作《哭杨叔能》诗[14]。至元九年,王恽上《儒士杨宏道赐号状》,谓杨氏年八十有三,穷君守道,垂老丘园,合照庄靖李俊民恩例,乞赐处士先生之号[15]。这说明,所谓《中州集》不收时人作品,未必尽然。房皞即一例。此外,《中州集》卷八之“张介”,字介甫,平州人。正大元年经义进士第一,历巩县、谷熟二县令。天兴二年,为兖王国用安参议[16]2565。中统初,尝仕为中书省交钞提举司官[15]卷80《中堂事记》。遗山先生似不甚明了,遂误作“彭城”人。

巢翁远送梅花树,正在东风四日前。红蕊无言余旧雪,白头相见又新年。喜从嘉树来江雨,忆共香糠上海舡。春夜不眠宾客醉,只留孤鹤伴清妍。

一株香雪冠溪南,万紫千红总觉渐。只为平生太清绝,白头才得着青衫。

归鸦十数点,短笛两三声。浪起天摇动,云飞月倒行。客舟相远近,渔火半昏明。坐对江村景,秋风白发生。

晓卸征帆过画桥,临流粉甃酒旗招。南来风物初相识,碧魫层冠亸翠翘。

再如冯子翼诗五首,其中,《登岳阳楼》七律一首(3546页/5册),现存诸本《中州集》亦未见:

城上元龙百尺楼,楼前范蠡五湖舟。江吞巨野偏宜夏,月度寒空正属秋。天下山川无此观,古来西北是神州。自怜身食官仓米,负我同盟万里鸥。

《诗渊》录其诗或署以“元冯士美”,或称之“元冯翼”,即冯子翼,“士美”其字。至于“冯翼”,其《无极县问山堂记》尝自署“永安冯翼”[19]698A,而《诗渊》编者未必熟知冯子翼,实为抄误。

再如王良臣《种梅》七绝一首(2528页/4册),现存诸本《中州集》亦未见:

官闲依旧一癯儒,自把寒梅带月鉏。俄披雪花飘数点,案头洒湿读残书。

入明后,《中州乐府》继续以合刊与未合刊两种形式传播。如弘治九年李瀚刊本,仅诗集十卷,不包括“乐府”;再如汲古阁刊本,毛晋跋云:“家藏《中州集》十卷,逸其《乐府》,梓人告成,殊怏怏然。既得《乐府》一帙,乃九峰书院刻本也,不胜剑合之喜。”[12]437不过是明人改造的合刊本。

绰约半姿出洞天,精神元在未开前。若教香引蜂和蝶,未必花中唤作仙。

第四类,同现存诸本《中州集》颇多文字歧异。兹以元至大平水进德斋递修本参照比勘,略举数例。如施宜生《柳》:

魏王堤暗雨垂垂,还似春残欲别时。传语西风且停待,黛残黄浅不禁吹。(《中州集》)

魏王堤畔雨垂丝,还似春光欲别时。寄语东风且寜耐,黛轻黄浅不禁吹。(《诗渊》)

再如任询《济南黄台》之一:

满目江南烟水秋,济南重到忆南逰。便欲移家渔市侧,轻蓑短棹弄扁舟。(《中州集》)

满目江南烟水秋,少年曾向此中逰。如今利欲移家去,短棹轻蓑漾浅舟。(《诗渊》)

再如朱自牧《年节岚州席上赠同知王子直中散》:

别时风雪暗龙津,一梦经年复见君。去国光阴虽易得,夹河形势且平分。心如征马常嘶代,身伴秋鸿却渡汾。此日一樽难惜醉,新年风景旧知闻。(《中州集》)

别时雪意满龙津,一梦经年复见君。去国光阴虽易失,夹河形势且平分。马嘶夜月当思代,雁叫秋风却渡汾。此日一樽难惜醉,屈原空以独醒闻。(《诗渊》)

再如冯子翼《小圃茅亭新成》:

榆柳清阴下,茅亭近水湄。抵檐栽美竹,横榻赋新诗。朴陋从人笑。栖迟止自怡。岁寒天地肃,松雪有心期。(《中州集》)

老拙投闲处,茅亭近水湄。种梅留旧土,插柳长新枝。对月有吟地,看山无厌时。

青青松柏在,直兴岁寒期。(《诗渊》)

综上说明,《诗渊》按“门类”所辑《中州集》作品,从诗题到文字,存在诸多歧异。特别是那些“新”的诗人与作品,与《永乐大典》共同参证,为世人展现了别样《中州集》,因而极具文献价值。

五、《中州集》的文化意义

遗山先生亲身经历了大金帝国的覆亡,既未出仕新朝,也未归隐山林,而是沉下心来思考女真兴亡的经验教训,以著作为己任。他“往来四方,采摭遗逸,有所得,则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虽甚醉不忘于是。杂录近世事至百余万言,捆束委积,塞屋数楹”[3]125D,为辑录、整理一代文献鞠躬尽瘁。他以自己对“忠节”更为深刻的理解,彻底摆脱了“不食周粟”的陈腐观念。

应当指出的是,遗山以《国朝百家诗略》为基础编纂一代诗集,而冠以“中州”。这种命名看似平淡,却使这部总集获得崭新的文化意义。当时,“中州”渐次脱离地理范畴而成为一个文化概念。这种称名与女真帝国无关,也不涉及蒙古新贵,避开了令金末士人颇为尴尬的民族归属与国家认同问题,而且还将自己置于中原文化传人的“正统”地位。南宋名儒家铉翁被驱北上,阅《中州集》后,以同是天涯沦落人,摈弃了曾因南北对峙而产生的偏狭,赞曰:

世之治也,三光五岳之气,锺而为一代人物。其生乎中原,奋乎齐鲁汴洛之间者,固中州人物也。亦有生于四方,奋于遐外,而道学文章为世所宗,功化德业被于海内,虽谓之中州人物可也。盖天为斯世而生斯人,气化之全,光岳之英,实萃于是,一方岂得而私其有哉?迨夫宇县中分,南北异壤,而论道统之所自来,必曰宗于某;言文脉之所从出,必曰派于某,又莫非盛时人物范模宪度之所流衍。故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况于在中州者乎?余尝有见于此。自燕徙而河间,稍得与儒冠缙绅游。暇日,获观遗山元子所裒《中州集》者,百年而上,南北名人节士、巨儒达官所为诗,与其平生出处,大致皆采录不遗。而宋建炎以后,衔命见留,与留而得归者,其所为诗,与其大节始终,亦复见纪,凡十卷,总而名之曰《中州集》。盛矣哉!元子之为此名也。广矣哉!元子之用心也。夫生于中原而视九州四海之人物,犹吾同国之人;生于数十百年后而视数十百年前人物,犹吾生并世之人。片言一善,残编佚诗,搜访惟恐其不能尽,余于是知元子胸怀卓荦,过人远甚。彼小智自私者,同室藩篱,一家尔汝,视元子之宏度伟识,溟涬下风矣。呜呼!若元子者,可谓天下士矣。数百载之下,必有谓予言为然者[20]467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的中州意识,是在那个民族纷争的血腥年代获得强化,并成为凝聚中原、江南、燕云汉人与北方民族的共识,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中州集》蕴含的文化意义却长久被忽略了。金亡后,女真被斥为“夷虏”,摈弃于“正统”之外。自元初诏修辽、宋、金三史,史家围绕孰为正统,即歧议纷出。或主张依《晋书》例,以北宋为正统,立“帝纪”,辽、金为僭窃,入“载记”,等等。由于争论不休,三史修纂陷入停顿。至元末,再次诏修三史,各方意见依然相左。其时大元江山已是风雨飘摇,朝廷顾不得士人们的陈词烂言,遂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21]34

元人杨维桢对此不以为然,遂撰《正统辨》,竭力排斥辽金,以为“天理人心之公,阅万世而不可泯者也”[22]10。这篇著名的论辩充满偏见,反映了元末南方士人的历史观,影响了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在杨氏眼里,契丹与女真乃天生“夷虏”,即使接受中原文化洗礼,也不能入列华夏“正统”,从而暴露出那些论辩的狭隘与虚伪,表明封建士大夫超越历史局限的复杂艰巨性。

明人王洙走得更远,继之著《史质》,强调以两宋为正统、辽金为僭越,力主将辽、金事迹并入宋,明则承宋祚[23],等等。明代后期,女真后裔重新崛起,建立“后金”,屡次击败明军,克取辽东。明朝皇帝惑于阴阳家之说,以为大房山金陵王气旺盛所致,遂罢金陵之祀,拆毁陵墓,挖断地脉,构筑关帝庙,以为“厌胜之术”③[24]2090。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举措未能延缓大明王朝覆亡的命运。

满人入关,以“夷虏”居华夏,且与女真渊源相亲,似乎心虚。乾隆以“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元虽统一,而主中华才八十年。其对汉人之为臣仆者,心意终未浃洽”[25],谕曰:“昔杨维桢著《正统辨》,谓正统在宋不在辽、金、元,其说甚当。今《通礼》祀辽、金,黜两晋诸代,使后世疑本朝区南北,非礼意也。”[26]1729因此,有清一代态度爱昧,既未撤销辽金诸帝祀礼,也未承认两朝的正统地位④[26]62

但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论被岁月的滔滔巨浪冲刷殆尽后,也就愈益凸显出“中州”内涵的纯正与高雅。这部总集的编纂实践表明,遗山以鲜卑后裔守护“中州”文化,已超越封建正统观念的禁锢,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州”文明、“华夏”精神的旗手任务。一方面,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编纂了一批当代历史著述,整理出一代诗词总集;另一方面,他还言传身教,指授并影响了当时文苑涌现出的年轻俊秀,如商挺、王磐、徐世隆、郝经、白朴、王博文、王恽、胡紫遹、魏初、姚燧、刘因等等。这些前进士及金人子弟陆续进入政坛文坛后,如群星般崭露头角,具体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倡导的变革蒙古旧法、建立中原新制的浩大社会工程,为扭转当时社会的文化危机,不遗余力地鼓而倡之。

《中州集》既收录汉人歌诗,也辑入女真、渤海、契丹等民族及南宋奉使金国使者的作品。无论承平时的田园牧歌,或是丧乱中的凄怆呻吟,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夷虏”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凡此种种,诚如宋人家氏所言:“盛矣哉!元子之为此名也;广矣哉!元子之用心也。”[20]467而且,经过那个时代士人的积淀与升华,“中州”意蕴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了,已然成为一代文化的魂魄,并化作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思想。从这个意义说,由汉与女真、渤海、契丹士人一起创造的金代诗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

《中州集》为一代诗人立传,不拘一格,或洋洋洒洒,详犹未尽;或三言两语,略存梗概。叙事或激昂或感伤,无不以忠孝为念,将那些诗人的遭遇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记述位卑者多以同情,评论权贵者少见阿谀。他无意中展现的人格良心,竟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以说,这种独特的以人系诗、以诗存史的编纂模式,为一代文献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仍具启发意义。因此,自元迄清,这部总集代有镌刻,流传不息。

无庸讳言,这部“史诗”是遗山先生在极端困境中完成的,因而辑诗之疏略,记传之讹误,编次之差舛,也就在所难免。虽然,这些问题同其重大功绩相比,几可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当今学者而言,如能通过深入整理,客观地揭示一代诗集形成的社会环境及其经验教训,以达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部“史诗”所代表的一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也许是我们向先哲表达崇敬之意的最好方式吧。

注释:

① 清赵翼《瓯北诗抄·题元遗山诗》:“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

② 今按,原作萧颐,大定三年仕为安州刺史,正五品。而秘书监正三品,当是《要录》记误。

③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130《京畿》“乾隆十八年御制望大房山作歌”注引清世祖《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

④ 《清史稿》卷四《世祖纪》:顺治二年春正月,“命房山县岁乙太牢祭金太祖、世宗陵”;又,顺治二年三月:“始祀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于历代帝王庙,以其臣耶律曷鲁、完颜粘没罕、斡离不、木华黎、伯颜、徐达、刘基从祀”。

参考文献:

[1] 爱新觉罗·玄烨. 全金诗序 [M] //四库文学总集选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郭元釪. 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 郝经.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M] //影印正德二年泌水李瀚刊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 胡聘之. 山右石刻丛编:卷29 [M] //影印光绪二十一年刊本. 中国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 历代碑志丛书:第16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 元好问. 遗山先生文集:卷23 郝先生墓铭 [M] //影印乌程蒋氏密韵楼藏明弘治刊本. 四部丛刊初编:第1365册.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5] 脱脱,等. 元史:卷157 郝经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元好问. 中州集 [M]. 排印本. 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纪筠,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 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 北京:中华书局,1997.

[8] 脱脱,阿鲁图,等. 宋史:卷421 家铉翁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元好问. 中州集:卷首 [M] //影印.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编.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 北京:线装书局,2001.

[10] 北京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 [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1] 施国祁. 元遗山诗集笺注:卷首:序例 [M] //四部精要:第21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元好问. 中州集:卷末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13] 杨弘道. 小亨集:卷六 [M] //影印. 王云五,等. 四库全书珍本丛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民国24年).

[14] 房祺. 河汾诸老诗集:卷五 [M] //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王恽.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87 [M]. 影印景江南图书馆藏明弘治刊本. 四部丛刊初编:第1395册.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16] 脱脱,等. 金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 [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 孔凡礼. 前言 [M]. 影印稿本. 佚名. 诗渊:第1册.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19] 沈涛. 常山贞石志:卷14 [M] //影印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中国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 历代碑志丛书:第12册.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0] 家铉翁. 题中州诗集后 [M] //苏天爵. 元文类:卷3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1] 陶宗仪. 辍耕录:卷三 正统辨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 权衡. 庚申外史 [M] //影印. 丛书集成初编:第3911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 王洙. 史质 [M] //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册. 济南:齐鲁书社,1996.

[24] 于敏中,等. 日下旧闻考 [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5] 庆桂,等. 清高宗实录:卷1154 [M]. 影印抄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 赵尔巽,等. 清史稿:卷84 礼志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DOI :10.13603/j.cnki.51-1621/z.2019.11.012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85( 2019) 11-0072-08

收稿日期: 2019- 08- 27

作者简介: 薛瑞兆(1947—),男,山东海阳人,博士,内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方向:金代文学与文献,古籍整理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长安)

标签:;  ;  ;  ;  

一代诗史的文化意义及其文献价值-《〈中州集校订〉前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