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_生活方式论文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_生活方式论文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通论文,维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一、消费文化与后现代性

费瑟斯通认为,文化一词含义广泛,它可以是规范、观念、信仰、价值、符号、语言及代码;它还可以表明在文化领域内或高雅文化中,一个人、专家知识分子独立艺术与实践等的精神与知识的发展过程;在人类学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群体、人民、社会的整体性生存方式。费瑟斯通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哲学、社会与文化理论中的反基础的立场;后现代主义攻击艺术的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否认它的基础和宗旨,艺术家并非独具慧眼,他只是命定了从事复制罢了,而且应该说是不矫揉造作地去复制,并有意模糊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符号等级秩序渐被摧毁;在强调视觉影像对文字、自我的初级过程对次级过程(或者说,投入式鉴赏对距离鉴赏)的重要性的时候,明显地存在一种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历史有序发展的观念,应该让位于汇聚了对过去的影像、片断及场面的感知。在这些影像、碎片与场面中,你不可能去发现重要的秩序或价值判断基点,但是它被无休止地复制与模仿;后现代主义发展了一种感官审美,一种强调对初级过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体美学;在日常文化体验的层次上,后现代主义暗含着现实转化为影像,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产生一种刺激性的碎片体验;后现代主义所喜好的就是对以审美的形式呈现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因此,艺术和审美体验就成为知识、体验及生活价值意义的主要范式。

从以上费瑟斯通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揭示可以明显的看出,后现代文化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就是一种消费文化。他认为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现代文化。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解,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的社会,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的社会。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应的对于产品的吸纳和占有,其对象不仅是被消费的物品,而且有针对消费者周围集体和周围世界的意义。詹姆逊在著名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于二次大战后的某个时期(被冠以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介社会等种种名称)”[1] (P19)。费瑟斯通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其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消费文化,这一过去一直都是一种附带性的研究题目,一直被认为是派生性的、边缘性的、女性化的,是生产和经济这些男性化的中心领域的对立物。但是在现在,消费文化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消费两者都在社会组织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的新阶段。他认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因为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以符号与影像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化消费,引起了艺术和生活、学术与通俗、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间区别的消解,即使后现代形成一个同质性、齐一性的整体,又使追求生活方式的奇异性,甚至反叛、颠覆合法化。如果说,资本逻辑的运用起源于生产这个论断是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存在这样一种消费的逻辑,它表明有一种社会性的结构方式,也即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按照费瑟斯通的理解,决不能把消费社会仅仅看做占主导地位的物欲主义的释放,消费文化是整体性的,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实践,并广泛渗透于当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最大限度地占据个体主宰的自由时间。由此可见,费瑟斯通不是简单地排斥或否定当代社会中的消费现象,而是充分注意到消费在消费社会具有的核心地位和特殊意义,以及消费活动对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的内在特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界。

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费瑟斯通认为,在20年初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作为对博物馆与学术界中制度化了的现代主义之反动,就是基于这样的策略。在此,有一种双向的运动过程。首先,是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挑战,渴望消解艺术的灵气,击碎艺术的神圣光环,并挑战艺术作品在博物馆与学术界中受人尊敬的地位。其次,是与之相反的过程,即认为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大众文化中的琐碎之物,下贱的消费商品,都可能是艺术。艺术还可以在反作品中得到发现:如偶然性事件、不可列入博物馆的即兴即失的表演,同时也包括身体以及世界上任何其它可感物体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先锋派的许多策略与艺术技巧,已为消费文化中的广告与大众媒体所吸收。艺术已经转移到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和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特别是在大都会中心,由于大公司及国家以艺术作为与公众关系的桥梁,使艺术市场得到扩张,艺术工作者及相关职业人员急剧增加,更加导致了艺术家角色的显著变化。有人认为,就艺术家群体而言,再谈论某种既拒斥大众文化又反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艺术先锋,不会有什么用处了。尽管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忙于内城翻建的人不断强调文化在生活方式构建中的一般中产阶级来说,还具有一种很有吸引力,浪漫雄心。但是,许多艺术家已经放弃了他们对高雅文化和先锋艺术的信奉,转而对消费文化采取日益开放的态度。现在他们又向人们表达了去追随其他文化媒介人、影像制作人、观众与公众的意愿。因此,随着消费文化中艺术作用的扩张,以及具有独特声望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孤傲艺术的解体,艺术风格开始模糊不清了,符号等级结构也因此开始消解。这需要用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不同的品味,对待文化的消解分化的过程,其瓦解了区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基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再对广告的效果产生怀疑,相反却对它在审美谱系中位置表示由衷的祝贺。设计与广告,不仅与艺术混同在一起,而且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并象艺术那样被陈列进了博物馆。正如斯蒂芬.拜雷所论,工业设计是20世纪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化意味着生活被提高为艺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塑造成艺术作品。不要对日常生活感到恐惧,不要以为日常生活必然无意义的而感到焦虑,不要以为日常生活只是有待被改造的对象而没有独立性和意义,而应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情,与日常生活为友,与生活有一种存在的亲近感。理想的审美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及千万种不同方式来实现自己,并对一切新鲜感怀有好奇。美的生活标准是欲望的实现、自我的扩张,对新品味、新感觉的追求,探索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现代人的典型就是花花公子,他把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行为,把他的感觉与激情,他的不折不扣的存在,都变成艺术的作品。这种既关注审美的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以及把生活塑造为艺术与知识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的双重性,应该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对新品味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它构成了消费文化的核心)联系起来。世界都具有审美价值。

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人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所以就经常有人假说,消费主义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在本世纪这种新消费伦理被广告所控制,它大肆所鼓吹的是得过且过、享乐主义、自我表现、美的身体、异教主义、逃避社会义务、向往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培养生活情趣,使生活具有独特的格调。根据某些后现代理论家的看法,也许真的存在着对神圣性的威胁。然而,费瑟斯通并不赞同,认为一致性统一的宗教体系的缺场,并不必然导致神圣性的终结,在消费文化里,神圣性可在有组织的宗教之外得到维持。丹尼尔.贝尔告诉我们:现代性的真正问题就是信仰问题。社会与宗教之间的链条已经断开,而世俗意义体系业已证明只是给精神危机开出了一剂假想的药方。要填补意义信仰的真空,就要去信仰的具体途径,特别是由文化生产专家如神职人员、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所创生的信仰,将它们注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产生重要作用。在消费社会里,我们不能只从产品表面来照章读取普通民众的消费,不能全然不顾文化意义和商品是可以从中重新再造出来或脱离商品状态的。虽然消费主义带来了商品的过度膨胀,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圣被遮蔽覆没了。一旦正式宗教衰落了,那么体现神圣与世俗之差异的象征性分类和仪式活动,也就进入了世俗社会过程的核心。正如涂尔干所说,如果一切都可以神圣化,为什么不可提资本主义那“亵渎神灵”的商品呢?如果我们注意商品的实际使用,那么很清楚,在特定情景中,商品就可能脱离商品状态而获得一种象征性意义,从而对商品使用者来说,它们就有了神圣性。因此世俗的消费产品便有可能被转化为弥足珍贵的所有物。从某种角度看,消费文化中的电视,尽其所能使神圣的东西零碎化为信息之洪流,如同曾经各自封闭孤立的符号和记号现在毗邻相接在一起一样,它们也混汤带水、混乱不堪地并置排列在一起。然而,有争议的是,电视播送的事件、仪式及场面,是否也能营造出类似的节日性气氛?这些事件,如加冕典礼、皇室婚礼、国葬、甚至于摇滚音乐会和体育决赛,可以生成对社会冲突和竞争予以支持的道德一致性,从而彰显其神圣感。在此类热闹的景象中,常规性日常世界转变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神圣世界,人们暂时地生活在团结一致的空间中,几达理想之境;它也重新唤起和强化人们的道德关怀,例如,普遍的人性、人的神圣性,人权及最近的自然神圣性和非人类物种之神圣性。

三、消费文化与影像

费瑟斯通认为,充斥于当代消费社会日常生活的是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在强调视觉影像对文字、投入式鉴赏对距离鉴赏的重要性的时候,明显地存在一种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历史有序发展的观念,让位于汇聚了对过去的影像、片断及场面的感知。在这些影像、碎片与场面中,不可能去发现重要的秩序或价值判断基点,但是它被无休止地复制与模仿。可替代性大众商品文化,就是人们对大众文化中商品影像的功能的看法。在大众文化中,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他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因此,影像就代替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大众就在这一系列无穷无尽、连篇累牍的符号、影像的万花筒面前,被搞得神魂颠倒。

费瑟斯通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文化与符号影像的研究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对阿多诺来说,交换价值的支配作用不断增长,不仅消解了物品原有的使用价值,并代之以抽象的交换价值,而且还让商品自由地发挥自身的代用品的功能或次级的使用价值,这即是鲍德里亚后来所指称的符号价值。通过媒体与陈列的广告宣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建筑景观与表现,进行影像生产的商业中心就必然通过影像来经常的生产人们的欲望。因此,决不能把消费社会所起的作用仅仅看作是占主导地位的物欲主义的释放,因为它还使人们面对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叙说着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詹姆逊、鲍德里亚所继承的就是这个方面。他们强调影像在消费社会中所起的核心作用,也因此赋予了文化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

詹姆逊认为,文化正是消费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它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为记号和影像所充斥。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和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商品自觉地承担了广泛的文化联系与幻觉的功能。独具匠心的广告就能够利用这一点,把罗曼蒂克、珍奇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等各种意象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品之上。鲍德里亚注意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电讯大众传媒的关键作用。电视过多地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与信息。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符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差别。对鲍德里亚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中影像生产能力的逐步增强、影像密度的加大,它的致密程度,它所涉及的无所不在的广泛领域,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在鲍德里亚看来,面向大众的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使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符号,其意义可以任意地由它在能指的自我表现参考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定。消费必然导致对符号的积极操纵。因此,消费就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是看作是对符号的消费。这就是他对商品实物的参考原型的拒绝,并代之以一个不稳定的、漂浮的能指领域。能指的自主性意味着通过诸如媒体与广告对符号的操作,使符号自由地游离物体本身,并运用于多样性的相关联系之中。他在后来的作品中,从对生产的强调转向了对再生产的强调,也即转向了由消解了影像与实在之间区别的媒体无止境地一再复制出来的记号、影像和仿真的强调。因此,随着社会生活的规律的消解,社会关系更趋多变、更少通过固定的规范来结构化,消费社会也从本质上变成了文化的东西。符号的过度生产和影像与仿真的再生产,导致了固定意义的丧失,并使实在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四、消费文化与后现代性审美体验

18世纪现代美学发展以来,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发展起来了一种有影响的传统,其突出的审美鉴赏判断特征就是非投入式审美。从这种理论来看,任何东西都可以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物。事实上,人们总是在情感卷入与情感撤出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从理论上讲,由于情感卷入与情感撤出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动,用情感撤出的方式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沉浸到凝神审视的对象中可获取审美愉悦。距离消解有益于对那些被置于常规的审美对象之外的物体与体验进行观察。这种审美方式表明了与客体的直接融合,通过表达欲望来投入到直接体验之中。的确,它具有解除情感控制的发展能力,它把审美主体本身裸露在客体能够表现出来的一切可能的直观感应面前。费瑟斯通认为,构成后现代文化影像的一系列特征是:对欲望而不是对自我的强调;对形象而不是对语词的强调;对对象的审美沉浸与欲望投射的强调,以反对与对象之间保持审美距离。这些特征意味着一种欲望美学,意味着感受和即时体验,突出地强调超负荷感官、审美投入、消解主体中心的梦幻知觉。在这里,人们总是热情投身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审美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后现代主义发展了一种感官审美,一种强调对欲望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体美学,利奥塔将其称为与话语性感知相对而言的“形象性感知”。苏珊·桑塔格论辩道,以这种情形看,艺术物品不能是一个文本,而是世界上的一种可感对象。这种新的感觉艺术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钟爱,要甚于小说。对推理和思考的反对,对感觉和蔼艺术形象的最初直觉的强调,导致了以身体美学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产生。现代艺术特征的身体美学,在创造它和欣赏它的时候,都需要解除对情感的控制。同样,后现代理论,那些发现或促进了精神分裂、多元神经紧张的理论,或者说,一种对体验身体紧张的、解码过的前恋母情结的返回,也要求更大的情感控制的解除。身体美学必然伴随感官感受、生命体验、情感狂欢。

在费瑟斯通看来,现代性体验与后现代体验总是前后相联的。与后现代的日常审美相关的许多特征,在现代性中都有一定的基础。现代人潜心寻找那些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美的东西。狂欢节、商品交易会和节日盛会等大众传统,都是对官方文明文化的象征性颠覆和僭越,是对激情、情感宣泄以及膏腴的食物、烈性酒、淫乱的性生活等等,所表现出的直接而粗俗荒诞的肉体快感。它们可能激发起来的激情与震惊,中心消解的主体能以更大的能力去从事有控制的情感宣泄活动,探索从前被当作威胁、需要严格控制的形象化倾向,即时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人们在这里体验着强烈的狂欢,体验着移情与情感沉浸。与从前相比,人们对这些从前孤立的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例子的复制与模仿的能力,而且事实上还的确是一种另外的文化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对紧张而生动的再生产产品的体验。消费和闲暇就意味着种种体验。在当代城市中,我们有的是商品陈列的消费,消费的商品陈列,记号的消费,消费的记号。后现代城市变成了消费、玩乐、娱乐的中心,人们通常把迪斯尼乐园看成是后现代仿真体验的原型。在这些场所中,购物不仅是一种追求最大效用的、纯粹的理性计算的经济交易,而主要是一种闲暇时间的消遣活动。这些场所中,场面形象设计得或排场宏大、奢华浮侈,或汇集人们梦寐以求的、来自遥远他乡的异域珍品,或表达对过去宁静情怀的感念与怀旧。徜徉其中的已然是来消遣的观众。简而言之,购物成了一种体验。在商场内部空间的建筑设计、仿真环境方面,梦境幻觉的运用,蔚为壮观的场面,折衷混合的符码,都引导着大众浮掠于大量的文化词汇,鼓励他们享受眼前的即时感受,并杜绝任何远距离观赏的可能;对情感的控制解除了,人们如同儿童般在那里漫游、溜达。超常的装璜装饰、繁多杂乱的颜色,过量的意指符码等等,只有当你贴近跟前时,才会感觉到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任何余地以供有距离的欣赏。

在费瑟斯通看来,精神分裂式的紧张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关键特征,它指的是充满激情而又生机盎然的体验。这导致了能指符号之间联系的断裂,时间碎化成了精神分裂或病态知觉中的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鲍德里亚讨论了不停地调换频道的电视观众对世界的碎片化的感受,并认为这种感知引发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要素:精神裂变。詹姆逊所运用的范式也是精神裂变。精神裂变就是指能指之间的联系的中断,就是时间、记忆、历史的中断。精神裂变式的体验就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毫无连贯性的物质性能指符号,这种能指。无法连贯出前后一致的连续意义。所以,尽管他或她不知道自己的个人身份,没有计划,但是,对世界呈现之即时、无分化的体验,导致了一种强烈紧张:充满神秘而压抑情感刺激的生动体验。所以,个人生活的叙述意义的丧失,体验的碎片化状态,就与詹姆逊所说的现实转化为种种影像联系了起来。现实转化为影像指的是模仿与仿真,风格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它们导致了参照物的丧失,主体死了,个人主义终结了。在日常文化体验的层次上,后现代主义暗含着现实转化为影像,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因此,后现代的日常文化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与异质性的文化,有着过多的虚构与仿真,现实的原形消失了,真实的意义也不复存在。由于缺乏将符号和形象连缀成连贯叙述的能力,连续的时间碎化为一系列的永恒的当下片断,导致了精神分裂似地强调对世界表象的紧张体验:即生动、直接、孤立和充满刺激性的体验。不断转换频道的MTV观众对世界的碎片化的看法,体现的就是这样的范式形式。

五、文化媒介人对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和传播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符号经济得以崛起。随着符号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迅速增长,一大批符号生产专家及符号商品传播人的知识分子与准知识分子——文化人也迅速增长。这里的“文化人”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专家、技术人员,费瑟斯通更特别强调正在全球扩张的“新型文化媒介人”。新型文化媒介人从事符号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对于新商品本身的知识、这些商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的知识以及如何恰如其分地去使用它们的知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诸如新中产阶级、新工人阶级和新富或新上层阶级而言,消费文化的杂志、报纸、书籍、电视和无线电广播节目等,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人格转型、个人如何理财、如何搞社会关系、如何有宏图远略、如何建构完美的生活方式等等,是极其相关的。那些在媒体、设计、时尚、广告及准知识分子的信息职业中的文化媒介人群,他们因工作需要,必须从事符号商品的服务、生产、市场开发和传播。符号商品的供给不断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文化专家与文化媒介人的数量增加。

文化人在社会中谋求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主要不是凭借其政治资本或经济资本,而是凭借其不断增长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在维护一种高贵的、神圣的文化领域。它也说明,他们要求符号产品拥有与经济产品相同的特权,表明知识分子已经能够在文化领域确立起定义合法品位的垄断地位,说明他们能够在什么是有品位的与什么是无品位的之间,在纯粹审美凝视与庸俗观赏之间,在距离审美与直接感官之间,作出区分判断并赋予等级秩序。

消费时代的文化人正在自觉地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传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这个词在当代消费文化中,它则蕴涵了个性、自我表现及风格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身体、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安排、饮食的偏好、家居、汽车、假日的选择等,都是他自己的或者说消费者的品味个性与风格的认知指标。随着那些既充当符号商品的生产者又充当传播者、既充当消费者又充当文化商品之观众的专业化特殊职业群体的扩大,把艺术家举为英雄,让有风格的生活样式进入艺术作品等,这些表现审美化生活的筹划,在知识分子与艺术圈以外的广大观众中得到共鸣。新文化媒介人的扩大,也包含了文化商品的合法性范围的扩大,旧的符号登记秩序的破除,持续关注新文化商品与体验的新品味创造者,同时充当了大众的教唆者,并指导者人们的生活与生活方式。文化人通过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风格化的、表意性的生活,同时又传播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新型中产阶级内部,那些接受“美的生活就是伦理上善的生活”的观念的人数正在增加。在这里,不存在人类本性或真实的自我,我们只是一些“准自我”的集合,我们的生活可以任意地按审美的方式来构成。不断学习与丰富自我的渴望,追求常新的价值与词汇,永无休止的好奇心等等,在所有这些方面,艺术家与知识分子都是后现代主义者所拥护的英雄。这些“向生活学习”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为认同、呈现表象及生活方式所牵魂摄魄。实际上,他们对艺术的、知识的生活方式的崇敬,就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发明一种艺术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家、他们的汽车都当作了自己的人格的延伸,他们必须使这些东西具有一定的风格,以表达其承载者的个性特征。通过生活方式的创造来追求标新立异,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位置、别具一格的游戏及其它个人财产的外在记号,这在以前,都只为知识分子所独有。所以,新型的文化媒介人就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产品及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传播到更为广泛的人们之中去。他们积极地推进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发展,并向更多的观众推广普及。他们还积极参与撤除文化知识的排外壁垒,开放专属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追求的领域。这就有助于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障碍和符号等级;同样,这也有助于培养和创造大批观众,使他们能够以后现代主义视野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感悟力去接受知识艺术的产品和体验。

消费时代的文化人设计、追求、创造、实践和传播着一种有品味、有个性的生活方式。费瑟斯通认为文化媒介人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新型小资产者在追求富于表意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时,流露出对最为纯朴的贵族式的品味的神往。有品味的人也有其相应的习性。习性是个体对他在文化产品与实践方面的品味是否得体、有效的证据。习性不仅在日常生活知识层面上运作,而且还铭刻在人们的身体上,它流露于身体及其活动的各个方面:身材、体积、体形、姿式、步态、坐姿、饮食的方式、个体可以宣称的对社会空间与时间的占有量、对身体的尊重程度、声腔声调、说话方式的复杂性、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对自己身体的安静感。品味、习性都嵌入在身体上。“新型文化媒介人”迷恋与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对这些艺术家们的生活风格化都普遍抱有兴趣,都对其加以玩味。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们创造的生活风格与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关注身份、表象、自我呈现、时尚设计与装璜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品味意义的培养方面,因为这样一来的品味是易变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他们新将消费文化以及文化工业所继续生产的大量的新风格、体验与符号产品,并列排置在一起。他们使新的场域合法化。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使新的场域的品味跻身于原来严格定义的传统品味之侧,从而也就削弱了原有知识分子们那植根于高雅文化之中的品味基础。摇滚音乐、时尚、电影,作为批评家、解释者与普及推广者的合法知识领域,也就可以奉为经典了。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提高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艺术先锋派,不再被当作是一种惹麻烦的、越轨的、放荡不羁的反文化了。对艺术反文化的那些反规范、追求惊世骇俗和逾越礼法的特征的强调,就成了许许多多人的兴奋焦点。新的消费文化的英雄们,在他们设计好并汇合到一起构成生活方式的商品、服装、实践、体验、表情及身体姿态的独特聚合中,把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谋划,变成了对自己个性的展示及对生活样式的感知。消费文化诚如它一贯的承诺,能更明显地养成人们的个性及他人的差异。费瑟斯通借用布迪厄的话说,他们创造着一种生活的艺术,他们造定了最为肤浅也最易借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风格:自由散漫的态度、装饰性或风暴式的装扮、开放性的姿态与动作,等等。通过所有的消费文化影响来积极培育某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即:个人被鼓励去采用一种对商品的非效用性态度,以精心选择安排、改用和展示自己的物品(不论是装饰品、房子、汽车、衣服、身体,还是闲暇消遣),从而用独特的风格来显示出物品所有者的个性。费瑟斯通总结道:“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变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2] (P167)

标签:;  ;  ;  ;  ;  ;  ;  ;  ;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_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