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中的转变教学论文_马春峰

谈初中数学中的转变教学论文_马春峰

马春峰 陕西省富县张村驿镇初级中学 727500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层面上来。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叹: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或一知半解。这仅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尽然。在近几年的课改教学中,我不断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1.构建了基本数学框架;2.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3.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4.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为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提供了相应的发展渠道;5.体现了数学美。基于上述特点,我认为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应有所转变。现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体会,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化枯燥为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或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理解概念后,将全班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给一副扑克,让同学们从中选出牌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这样每位同学都得到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新课程充分考虑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试验----探索----找规律,充分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局面,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的状况。

二、变“教”为“导”,引导学生会“学”

课堂教学要改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听授式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

现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深化阶段,国家对中学数学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进行了多项变革。但目前在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教师只是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现代教学就必须坚决抛弃这种不良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不光是在“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也就是要变“教”为“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新课程七年级实验教材(华东师大版)在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先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确定的答案,因为运动的结果与行走的方向有关。为此,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可引导:在东西向的跑道上走,有几种行走的方向,这位同学向哪个方向走,由教师的引导学生就知道行走与方向有关。此时学生就知道分情况讨论,可通过让学生自己画数轴,对四种情况:“1.先向东,再向东;2.先向西,再向西;3.先向东,再向西;4.先向西,再向东”进行讨论,教师提出,向东、向西是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让学生列出式子,根据数轴写出答案,再让学生根据式子及数轴探索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归纳。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眼过百遍,不如动手一遍”,“实践出真知”。人类的智慧成果无不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实践操作能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参与,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观察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性质”时,我这样安排: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两个全等的一般三角形、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看这四组全等三角形能拼成什么样的四边形? 生: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平行四边形或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师:通过拼图,同学们讨论,能否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角度分析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生: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它们不仅能拼出平行四边形,还能拼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和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它还可以拼成菱形、矩形、正方形。 最后同学们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菱形、特殊的矩形,因此,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所有性质。

让学生在“动”中学习,激发参与欲望,创造参与条件,鼓励参与信心,不但增强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让学生体验和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经历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过程,也就是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论文作者:马春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谈初中数学中的转变教学论文_马春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