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论文_贺修宝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超声造影在早期诊断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于2012年4月~2017年4月至本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70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28例行多层CT(MSCT)检查,30例行磁共振(MRI)检查,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此外,还有6例病患接受了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对于小于0.5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与MR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在0.5~1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高于MS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大于1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也高于MS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CEUS法在检出直径小于1cm的复发或转移灶上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RI与MSCT,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复发与转移;早期诊断;价值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既有研究文献表明,肝癌术后复发是影响临床疗效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早发现肝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病灶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肝癌诊断的主要标准是肝穿刺组织学活检,但这一检查方式具有创性。无创超声造影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以及局部病灶的定性诊断,在肝癌术后肝内肿瘤复发中的应用较少。本研究选取了7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探讨肝脏超声造影在早期诊断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70例于2012年4月~2017年4月至本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龄在36~78岁,平均(45.4±8.6)岁;病史:49例为乙肝肝硬化病史,15例为丙肝肝硬变病史,6例为乙肝合并丙肝病史;手术类型:45例行右肝肿瘤切除术,7例行中肝叶切除术,13例行左肝肿瘤切除术,5例行右三叶切除术;随访病程在6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每三个月接受一次外周血AFP检查、B超、MSCT或MRI检查,若发现异常则进一步给予患者DSA检查或肝脏穿刺病理检查。70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28例行多层CT(MSCT)检查,30例行磁共振(MRI)检查,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此外,还有6例病患接受了肝穿刺病理检查。

1.2方法

1.2.1仪器设备与造影剂

本研究中的CEUS检查应用Philips-iU22型超声诊断仪,选择C5-2探头与(2.0~5.0)MHz频率。造影剂选用Bracco公司生产的超声造影剂声诺维,造影微泡则为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在使用造影剂前,应用5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并振荡混匀后抽取2.4ml作为一次检查用量。

1.2.2CEUS检查方法

经肘静脉,采用团注法注入2.4ml的造影剂,再使用5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观察6min(10~30s:动脉相;30~120s:们脉相;121~360s:延迟相)。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的计时器,对患者肝脏全貌进行快速扫描,共扫描2遍。发现病灶后继续观察其余部分,直至全部扫查完毕,此时再次找出先前病灶时可能已经处于门脉期以后,但仅表现为肝充分造影剂的强回声背景下低回声结节。5min后,再次注入剩余的造影剂,对病灶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进行实时观察。通过造影的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相对于肝实质的回声对比,我们可确定出病理性质。采用动态图像形式将造影全过程储存起来,结束后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医师通过逐帧回放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与诊断。

1.3判断标准

CEUS检查判断是否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标准:动脉相出现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则开始消退,回声低于周围肝组织的病灶则判定为恶性病灶;MSCT判断标准:肝内出现相对低密度的病灶,增强时病灶强化呈“快进快出”;MRI判断标准:肝内出现长T1、稍长T2病灶,增强时病灶强化呈“快进快出”;DSA判断标准:肝内可见异常肿瘤染色病灶。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9.0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采用卡方进行组间比较,当P<0.05时视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现149个肝内圆形或类圆形复发或转移灶;29个位于肝左叶,62个位于肝右叶;46个病灶直径≤0.5cm,49个病灶直径在0.5~1cm,54个病灶直径>1cm。对于不同的病灶直径,CEUS、MRI、DSA以及B超肝穿刺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对于小于0.5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与MR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在0.5~1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高于MS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大于1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也高于MS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检测结果:2例为干硬变结节,2例为肝脏脂肪浸润,2例为肝细胞癌。

表1 四种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的常见症状与肝硬化等类似,因此病人一般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且诊断时也难以依靠肝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来确诊,这给早期诊断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MRI加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可高达90%以上,但其在实际操作中易受呼吸和金属植入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尽管病理诊断时临床诊断肝脏病灶性质的金标准,但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有创,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肝脏超声造影可以实现肝脏肿瘤的实时动态连续成像,其在诊断肿瘤定性时,还可间接提供肿瘤的临床病理状况。较之常规超声诊断,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肝内微小肿瘤的检出率。肝脏超声造影还具有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等优势。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0.5cm的病灶,CEUS检出率明显高于MRI与MSCT;对于0.5~1cm的病灶,CEUS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对于>1cm的病灶,CEUS则不具有优势。此外,DSA与CEUS在检出率的比较差异上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肝脏CEUS法在检出直径小于1cm的复发或转移灶上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RI与MSCT,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莉,贾志凌,刘畅,柴丽娜.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08):759-761.

[2]麻勇,刘连新.转移性肝癌的早期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1):1055-1057.

[3]贾户亮,钦伦秀.肝癌术后复发影像学早期诊断及其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0):817-821.

[4]项昆,赵鹤亮,张亚杰,郑昌英.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对比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09):1137-1139.

[5]孙世明,胡金发,杨大兴.CT和MRI对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比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12):1896-1898.

论文作者:贺修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论文_贺修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