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_传染病论文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_传染病论文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病毒论文,鸭坦布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5月6~7日,由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江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昌水禽综合试验站站长韦启鹏研究员及试验站技术骨干唐维国助理研究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张大丙教授以及疾病防控研究室岗位专家黄瑜、程安春、张存、张云等就2010年春夏之交以来出现的种鸭和蛋鸭新鸭病“鸭出血性卵巢炎”分别作了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经过热烈的讨论把此病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病”,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控策略。

一、鸭坦布苏病毒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2010年春夏之交在我国蛋鸭和种鸭养殖业突然出现的一种疾病,该病只见于华东地区少数鸭群,6~12月间,该病迅速蔓延全国大部分地区。该病可发生于多个品种的蛋鸭,也可发生于肉种鸭和野种鸭。受感染的鸭群几乎均可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多为5%左右,但也有的鸭群死亡率可达20%以上,可能与其他病原的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关。病鸭开始出现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即正常鸭群突然出现采食和产蛋下降。随后发热,精神萎靡,站立不稳,拉草绿色稀便,双腿瘫痪、向后或侧面伸展。在大约1周时间内,采食量下降30%~90%,产蛋率下降50%以上,严重者产蛋率下降至10%以下。在低谷维持约2周,产蛋率逐渐回升,恢复到正常水平约需1~2个月。病变主要发生在卵巢,表现为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萎缩。

鸭病对我国蛋鸭和种鸭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在蛋鸭和肉鸭主产区,约有1.2亿只蛋鸭和1500多万只肉鸭发病,根据疫病病程、产蛋率恢复情况和死亡率估算,蛋鸭和肉种鸭在发病期因产蛋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9.48亿元,由鸭只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6.3亿元,以上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达45~46亿元。还有些经济损失难以估算,例如疾病流行初期,部分鸭场低价处理患病鸭群。

二、鸭坦布苏病毒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分析

鸭坦布苏病毒属蚊传媒病毒,令人怀疑蚊子可能参与了疾病的传播。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已经从鸭场范围内死亡的麻雀检测到了鸭坦布苏病毒,表明鸭坦布苏病毒可经鸟类传播。带毒蚊子和麻雀可能导致鸭坦布苏病毒在不同鸭场间的传播。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也已从患病鸭的泄殖腔拭子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表明该病毒可经粪便排毒,从而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等,而带毒鸭在不同地区的调运(或污染的运输工具)极易成为鸭坦布苏病毒在我国大范围和快速传播的渠道。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对病死鸭不同脏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从卵巢中最易检出鸭坦布苏病毒,提示鸭坦布苏病毒可能会经卵垂直传播。

三、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生后,养殖户首先想到的是药物防治。但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生后就很少有特效药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首先是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例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以及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其次就是抗菌消炎的各种抗菌素,特别是针对输卵管炎的药物(例如阿莫西林、头孢、舒巴坦钠等)。鸭坦布苏病毒病在不同鸭场所造成的死亡率不同,低的在5%以下,严重的可达30%以上。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调研结果表明,高死亡率多发生于饲养粗放、养殖条件恶劣、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的鸭场。相对而言,在疫病流行期间,一些硬件设施好、管理严格、自然隔离条件好或者能有条件做封锁的鸭场则具备了较强的抗疫病风险能力。

由于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新病,鸭群缺乏针对该病的免疫力,目前开放的、简陋的种鸭和蛋鸭养殖模式导致鸭只的随意调运以及病死鸭的随意扔弃等不规范做法也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速度。种鸭的普遍发病、污染面的扩大,使得商品肉鸭面临被感染的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养殖场(户)首先想到是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的需求,目前已有多家单位正在开展疫苗研制工作。然而,在任何虫媒病毒的控制中,控制蚊子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当然,由于蚊子飞越的空间距离大以及蚊子可被风刮走,控制蚊子并非易事。对于集约化饲养的鸭场,其邻近和场区内的不流动水、小昆虫产卵处应以杀蚴剂进行消毒,减少蚊虫滋生。

联系电话:0791-8524186

标签:;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_传染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