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四部经典名著活动探析_四大名著论文

初中语文四部经典名著活动探析_四大名著论文

初中语文走进四大古典名著活动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语文论文,古典名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弘扬民族国粹

      人们说中国的国粹是京剧,而我认为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风霜、刀光剑影,但依然繁星闪烁、熠熠生辉。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精髓与灵性的积聚。弘扬国粹,是“数典”不“忘祖”的表现,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我们屹立于世界的根基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国粹,那历经百代不衰的中华诗词歌赋,那呈现人生百态伦理道义的四大经典名著。2000年国家骨干班一百日的“洗心革面”,让我感受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走进名著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支撑点。

      2.践行课程标准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即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对四大名著的赏析正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优雅的实践活动,名著的熏陶感染功能可以在名著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所以赏析名著的活动是在践行课程标准理论。

      3.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整个社会,而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教师,挖掘语文课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这也是语文视野的体现。语文教材综合学习内容在各个单元后面单独列出,也有四大名著的赏析片段,但它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宏观巨著的气势,赏析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自主等诸多能力的形成,因此四大古典名著的全面覆盖,是对课内语文综合学习的延展,同时也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作好铺垫工作。

      4.开拓语文教师文化视野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太功利化了,许多教师教学只围绕中考指挥棒转,忽视“大语文观”思想,看不到语文外延的丰富性,教学视野狭窄。以四大古典名著赏析为突破口,也是想让广大教师关注语文综合学习内容,淡化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为了学生的明天,真正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

      5.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记得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郑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应该提请教育部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国民教育中通过课程设置,特别是语文历史文化课程的教育,让孩子从小认识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我尝试的《中国文学史》讲座,四大名著赏析正是基于此思路,是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再次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文学活动打开一扇大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我设计了名著赏析的四个阶段、四步流程、课程设置。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一学年,走进《西游记》;第二阶段:初二学年,走进《水浒传》;第三阶段:初三学年,走进《三国演义》;第四阶段:初四学年,走进《红楼梦》。

      四步流程:第一步: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第二步:浏览名著并赏析回目;第三步:精读名著并探究问题;第四步:再读名著并反思归纳。

      课程设置:(1)每周抽出一节课赏析名著;(2)每月进行四节连节赏析名著;(3)课内外结合赏析名著。

      赏析四大名著活动已历时近十年,最初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我带领几位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赏析,从《西游记》切入,探究《西游记》四个人物形象及其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后来学生对吴承恩产生兴趣,对玄奘也想深入了解,于是探究专题就扩展开来……

      赏析名著活动开展两年后,在校长的支持下,我设置了名著赏析课,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程表)推广对四大名著的赏析活动。四大名著纷纷走进各个学年,各个校区(我校有近万名学生,有五个校区,每个校区2000多人),先后有四十多名中青年教师参与了名著赏析活动(我校语文教师有80人)。很多教师都有自己探究的切入点和专题。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点:(1)迁移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如学习课本《隆中对》迁移到课外阅读《三国演义》;(2)切入法:从《中国文学史》切入,从元明清文学切入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赏析;(3)多种思维并举法: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多维思维等;(4)设置名著赏析课法;(5)专题研究法。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呈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人生百态、伦理道义,赏析四大名著是在寻觅我们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点点滴滴。鉴于此,我带领组内的青年教师为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学史》讲座课,在赏析古典诗词歌赋的同时,重点完成对四大名著诸多问题的探讨。

      我们的探究包括这四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初一学年,走进《西游记》。探究的问题:《西游记》的作者及其身世;全书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本书四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历史人物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形象之比较等。

      第二阶段:初二学年,走进《水浒传》。探究的问题:《水浒传》的作者及小说背景;《水浒传》人物绰号探究;李逵、武松、鲁智深性格异同剖析;我眼中的宋江;今日水泊梁山等。

      第三阶段:初三学年,走进《三国演义》。探究的问题:《三国演义》的成书情况;怎样认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举动;关羽的“义”何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启示;读《隆中对》看诸葛亮形象;《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区别等。

      第四阶段:初四学年,走进《红楼梦》。探究的问题:曹雪芹家世之谜;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的异同;《红楼梦》中具有反抗性格的丫鬟形象;《红楼梦》中的饮茶文化;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当今“红学研究”的状貌等。

      四、效果及反思

      走进名著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买了各种版本的名著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自己设计研讨专题,关注媒体上和四大名著有关的内容,对其进行检索、摘抄与归纳整合。有的学生整理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绰号;有的归纳了《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成语;有的抄写了《红楼梦》中诸多诗句;有的整理了孙悟空的诸多名号;还有学生开始关注研究“红学”的专家,还有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可能要专门研究《红楼梦》,现在开始搜集有关资料……

      走进名著活动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教师们也开始研读四大名著,走进名著人物的内心世界,翻阅名著研究的成果,设计专题教案、论文,上公开课。2005年我校语文组的白晶老师在笔者的精心指导下,上了一节探讨《西游记》诸多人物形象的公开课,获得了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学百花奖一等奖。2009年3月,为了扩大走进名著活动的战果,我又带领语文组的张蕊、姜海涛、郝岩三名青年教师进行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尝试,在哈尔滨市举行四大名著赏析公开课现场会,课题为“走进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走进水浒英雄”“走进红楼梦之林黛玉”。该课型受到教研员及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参会教师的一致称赞。2013年5月,我又指导白晶老师参加省教育学院组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她的“《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一课作为省级一等奖课例进行了示范观摩展示,省教研员给予我校走进名著活动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经典课例,有推广价值。这期间,中央教育台又现场报道了我和语文组教师赏析四大名著的活动实况,并在中央教育台播放。

      在送教下乡的诸多活动中,在东北师大讲坛上,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科所)的教学成果展示会上,我不断地讲述我们走进名著的点点滴滴……因此,我触摸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脉搏,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走进名著活动已进行近十年,下一步还想让探究更深入、更细化,同时也想扩大其影响,让走进名著活动不仅在我校开花结果,也能在校外枝繁叶茂。为此,我想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推进走进名著活动。

      1.小专题研究

      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名著探究小组。例如“诸葛亮”研究小组,可以研究几个小专题:(1)诸葛亮的火烧战术;(2)诸葛亮的忠、智、仁之体现;(3)诸葛亮的优缺点;(4)诸葛亮与天文知识。

      四大名著的其他主要人物也可设计类似的小专题探究,这样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也容易有创新的成果。

      2.让星星之火燎原

      走进名著活动在我校已开花结果,如何让星星之火燎原呢?我想我们会通过送教下乡、专场讲座等诸多形式,让走进名著活动走进周边学校和其他省市的一些乡村学校,让更多的教师和学子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感悟书香,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承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另外此课题也给我们诸多启示,走进名著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那么走进《论语》,走进《孟子》,走进《史记》,走进《资治通鉴》,走进苏轼、李清照,这些是不是都可以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呢?只要胸中有丘壑,大语文观的思想会显现在语文学习的每一片土地里。教材内外,课堂内外都有语文素养提升的支点。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四部经典名著活动探析_四大名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