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也有情趣——说明性文体教学策略例谈论文_季陈花

龙泉市西新教育集团 季陈花

【内容摘要】说明性文章是最基本的向人们传达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知识的文章。它语言平实,没有其它叙事类文体曲折的故事情节及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因而课堂学习情趣不浓。本文结合自身的一点教学实践体会,从说明性文章的 “巧用学习单速抓要点”、“关注文体多法品悟”、”迁移运用习得方法”等教学策略来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兴趣,了解说明性文章语言之秘要,习得写作之方法。

【关键词】说明性文章 文体特点 教学策略

说明性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是其特殊的文体特点。细细翻阅2001版的人教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从三年级下册开始,说明性文章在教材中就占有一定的比例。见下表:

从三下开始至五年级上册,说明性文章就以单元整组的形式出现,占了整册教材的八分之一,这足以见说明性文章在教材中的重要性。

但纵观小学阶段说明性文体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一是说明性文章语言平实,课堂教学语文味不足,语文课成了“科学课”;二是许多老师文体意识不强,造成千课一面,学生学习的说明性文章的兴趣也不浓厚;

如何发挥其文体的独特功能,用好说明性文章的教材范例功能,让学生也喜欢这类文体,从而习会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笔者作了以下思考和实践。

一、一单在手,省时高效“抓要点”

(一)巧用学习单,梳理知识点

在2011版的《课标》(第三学段)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理清说明性文章的知识要点,是说明性文章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理清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有目的的训练,还可以提高高段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说明性文体语言准确、简练,且一篇文章中介绍的知识点往往不止一个,适合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的。为避免课堂中繁琐的师生问答,可以来用表格式的学习单,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深入文本,较快地梳理出文章的知识要点。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电脑住宅》一课,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设计了这样一张学习单帮助学生快速地梳理要点,概括内容。

(1)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哪些设施?它们如何工作,又有什么功能?

(2)借助这个表格,简洁地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修改自己的答案,组长评等级。

注:师生合作填写下表格第一栏,其余几栏学生自行完成。

借助学习单,学生快速地完成了“梳理科普知识要点”这一教学目标了,在交流汇报时,教师适机引导学生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来进行概括要点。完成表格后,又凭借表格来介绍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最后是等级的评定,获得A级的同学可以得到学习卡或是小组汇报员(组长)的奖励。小小的一张学习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兴趣。

(二)巧用学习单,激趣引探究

在教学《月球之谜》《飞向蓝天的恐龙》等都这一类科普性文章,在抓要点的同时还需引发探究: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究科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文时,我又运用KWL表格,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K,我想知道什么?W,读完课文我知道了什么?L,学完课文我还想知道什么?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预习课文前,我让小组自行设计自己的KWL表格,鼓励他们创新表格形式,并且在K一栏里写下自己对“月球”已经了解的问题。第一堂课,小组汇报,再自行学习课文,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点再次写在便利贴上,张贴到相应的W一栏里,小组长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相同的,罗列不同的,再全班集中展示和汇报。学完课文后,对于学生还想了解的有关“月球”的问题在L一栏里写下,鼓励学生到课外去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课文中没有解决或提及的问题,再用PPT或手抄报等形式来汇报。

这样一堂形式别样的课,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借助KWL这样的学习单,不仅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而且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培养和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二、关注文体,有滋有味“品语言”

说明性文体性文章的教学,光梳理出知识点是不够的。只关注内容而忽略了语言表达的形式,这是许多语文老师在执教说明性文章常犯的一个通病。如何让说明性文章也上出语文味儿,不再费时低效地帮科学老师的忙?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深入文本,解读每篇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训练点,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的科学性,表达的层次性,通篇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并尝试学会运用一些的常见的说明方法来描写事物特点、构造、事理特征等。

(一)变一变,比较中领悟说明之方法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的“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怎样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我是这样做的: (以第一段为例)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划出有关句子。

2.了解“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1)齐读这三个句子,你发现什么?

A.鲸比大象还大,说明鲸很大。这里,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显鲸的“大”,增强效果,板书:作比较

B.比大象大得多是多大呢?这里,作者又用了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有说服力,板书:列数字。

C.鲸真的有那么大吗?作者又通过举例子再一次具体说明鲸的“大”,加深我们的理解,板书:举例子

4.假如去掉这些说明方法的句子,换成以下片段,比较读。

片段一:鲸,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它是那么大那么大!

(1)没有了这些说明方法,文章这样写一句可以吗?

(2)说理由:为什么不能去掉?

片段二: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1)重新加上了说明方法,把鲸“大”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2)说理由:为什么仍然没有说清楚?

通过言语形式的转换,让学生比较朗读。结果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说明性文体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科学的,片段一的表达根本没有具体写出鲸有多大。片段二略去了“目前已知”、“约”、“近”、“约”,这样来表达也不行,不符合说明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从而明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用词,才能把事物介绍清楚。

(二)理一理,排序中理清说明之顺序

说明性文体常见的结构层次分总分式、递进式和连贯式三种。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性文体;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性文体;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性文体。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说明性文体的结构层次,只关注语言。高段的阅读教学,要指向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文章的写作顺序,因此,理清说明性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重要。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理清文章的结构的。

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请按课文内容重新排列句子。

( )发现蝙蝠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 )提出问题:飞机怎样才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 )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装。

( )研究蝙蝠,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说明性文体常用的说明板块: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

因此,在说明性文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性文体的一般结构特点。在小学高年级,为了学习说明性文体的结构和语言,还可以通过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等练习来帮助学生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比一比,练说中明晰语言之差异

《鲸》《松鼠》都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两篇说明性文章。虽然两篇都是说明性文章,但是在表达方法上却有各自的特点。《松鼠》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来介绍松鼠的,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而《鲸》是用平实精炼的语言和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我们称之为常识性说明文。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说明文的理趣情趣目标得以落实是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如果“教什么”定位不准,我们语文老师上完课文只让孩子记住鲸有什么特点,松鼠有什么特点,那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花了力气种了科学老师的田了。因此我们在执教《松鼠》一课时,一定要回头结合前面一课《鲸》,采用直观地教学策略,运用表格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表达上的异同,体会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的特点。

课堂上,老师先让学生默读《松鼠》和《鲸》,再完成表格进行阅读记录:

然后让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究,先自由说,再同桌互说,最后全班交流。就这样,教师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合作探究,从语言、内容和说明方法上去发现说明文的不同类别,学生在通过“读——找——填——说”中化抽象为直观,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科学小品文和平实性说明文的特点,感受到说明性文体的理趣和情趣,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较好地处理了文本内容与语言形式两者之间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言意兼得,且学生学来饶有兴致,效果甚佳。

三、读写结合,一课一得“习方法”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性文章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文艺性说明性文体语言会比较生动,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用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深奥的,大家不太了解的科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新型玻璃》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扣“感受新型玻璃的特点之新,品悟语言的趣味性,并尝试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来介绍其他一种新型玻璃”这一教学目标,课堂分成三个教学板块:顺学而导,梳理知识点;品味语言,关注语言表达;迁移运用,学习语言表达。在三个板块的教学中,我着力于第二、三板块,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课特殊的语言表达方法。

1.通过理解“安然无恙”“藕断丝连”这两个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非常传神形象地表达出了夹丝玻璃的特点,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形象性。

2.进一步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发现三四五自然段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体会说明文除了可以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传神地表达事物特点,还可以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介绍。

3.引导学生发现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的共同点:先介绍这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再介绍它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体会这就是说明文表达的另一个特点:条理性。

4.链接一个视频短片:防鸟撞玻璃,请孩子仿照其中一段的写法,练习既生动形象又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把这种新型玻璃介绍给大家。

再如五上《假如没有灰尘》,其中4——6 自然段结构相似,在具体介绍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时,都是先写特点,再写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作用加以总结。这是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介绍事物的很好的范本。可以设计练笔:生活中还有哪些像灰尘一样具有双重性特点的事物呢?(网络、电视等)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呢?假如没有 ,会怎么样呢?请你也学着写一写。

在学完《鲸》《松鼠》这些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几篇介绍动物的科普文,摘记该动物的有关信息,或者学习《鲸》这一课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抓住某一动物的一个特点说清楚,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或者学习《松鼠》这一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几个方面准确地说明和细致生动地描写某一动物的特点。

每一篇说明性文章,都有其表达特点和结构层次的要点。我们要厘清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标,关注文体,凸显语言;找准说明性文章的训练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在课上让学生习得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实践证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也可以做到有理趣,有情趣。

【参考文献】

〔1〕〔1〕汪潮;《语文学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

〔2〕《说明性文体教学:追寻理趣与情趣的完美结合》;[J];网络2013.3

〔3〕官小平;《关于说明性课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网络2010.5

〔4〕罗才军;《阅读教学呼唤文体特征的彰显》;[J];《小学语文》2013年第11期;

〔5〕陆虹;《说明性文体的语言价值观》;[J];《教学月刊》2014年第一期。

论文作者:季陈花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说明文也有情趣——说明性文体教学策略例谈论文_季陈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