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论文_陈腾州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论文_陈腾州

陈腾州

(渠县望溪乡第一中心小学渠县635200)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是简单枯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呢,我们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用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我们学的就了为了生活,把生活带入数学学习中来,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解决问题,在数学中用生活激发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数学语言来源于生活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例如:“学校开展运动会需要98套校服,其中每一套校服的上衣29元,裤子21元。问:学校卖这些校服需要多少元?”这是一个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表达。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用下列的数学语言来说明:98×(29+21)=98×50=4900(元)答:学校卖这些校服需要4900元.可见,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326.4、226.4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326.4比226.4大,经常欺负226.4,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326.4。于是趁着326.4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6的右下角跑到3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3.264)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数学情境来源于生活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8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四、生活活用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活用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并把胜利的喜悦与大家分享。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春游》的实践活动课,由于时值春游季节,我假设学校要去春游,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春游地点,并设计一套春游方案,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诸如团体门票价格、包车价格等,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订方案。

最后,学生送上来的春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怎样合理使用……有的春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论文作者:陈腾州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9

标签:;  ;  ;  ;  ;  ;  ;  ;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论文_陈腾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