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论文_刘博,谷元

刘博 谷元

(威海市立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目的:对脊柱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行椎间盘镜后路摘除术,观察组60例患者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积极开展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椎间盘镜后路摘除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132-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腿疼痛、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疾病,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遭受外力重创导致髓核往后椎管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进而引发上述症状[1]。神经缺血及继发性炎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理基础,对于病情较轻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病情严重者则需行手术治疗[2]。为进一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43~74岁,平均(56.72±4.05)岁;病程为5~43个月(22.34±3.08)个月。观察组6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55.18±4.91)岁;病程为5~47个月(23.02±3.42)个月。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X线片、MRI及CT检查确诊;②行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③了解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合并脊柱侧凸、腰椎不稳、滑脱等;②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③合并椎间盘炎症、腰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椎间盘镜后路摘除术,术前协助患者取俯卧位,行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旁开中线1.5~2.0cm,放入定位导针,以C形臂X射线机检查病变情况,以导针孔为中心,行1.5cm纵行切口,将皮肤、皮下及腰背筋膜依次切开,放入扩张管与工作管,以自由臂进行固定,并行光学影像系统链接。将视野内脂肪组织清除,对韧带、硬膜囊粘连者先行神经根管扩大,充分暴露硬膜囊及神经根。以神经根拉钩往内侧拉神经根,并暴露腰椎间盘,切除变性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管下闸患者,扩大神经根管减压。对椎管内出血患者以明胶海绵进行止血,对椎管外出血患者进行电凝止血,并根据切口内渗血情况行置管引流。术后进行椎间隙冲洗、常规缝合及抗感染处理。

观察组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前处理同对照组。以导针在患侧定位,纵切皮肤约1.5cm,放入扩张套管,对椎旁肌肉进行剥离,在黄韧带表面置入通导管,行光学影像系统链接。显露椎板下缘与椎间隙黄韧带,咬除椎板与黄韧带,充分暴露硬膜与神经根,确定病变椎间隙。以刮匙将后纵韧带切开,将病变髓核取出,对侧隐窝与神经根管进行适当扩张,确保神经通畅。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有效率[3]: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腰椎活动度、神经功能及直腿抬高试验正常,生活与工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腰椎活动度、神经功能及直腿抬高试验显著恢复,生活与工作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腰椎活动度、神经功能及直腿抬高试验有所改善,生活与工作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②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形式表示。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及影像技术的迅速进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临床上对于病情较轻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病情严重者则需进行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有着效果确切、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后路摘除术为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较为普遍的手术,本研究对上述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符合黄勇全等[5]报道的9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证明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效果更为确切,原因可能在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在高倍视野椎间孔镜下进行,操作更为确切,可以有效减轻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及对腰椎结构造成的破坏,不会影响脊柱正常功能。但是因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置管等操作较为复杂,增加了操作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

总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崎,秦练,李名武,等.经皮椎间孔镜与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2):60-64.

[2]徐恒,简伟,谷福顺,等.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18(1):39-42.

[3]董蕊,徐幼苗,张志利,等.经皮椎间孔镜与经侧隐窝入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7):63-65.

[4]查圆瑜,杨阳,周逸驰,等.经皮椎间孔镜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0):3978-3982.

[5]黄勇全,温俭,陈文明,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上海医药,2017,38(6):21-24.

论文作者:刘博,谷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脊柱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论文_刘博,谷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