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论文_朱凤藕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论文_朱凤藕

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10004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中,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土地的水文条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资源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排水、防洪作为一个单一功能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和城市发展的不多,己无法应对日趋严峻的雨洪问题,并且缺乏在生态环境、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价值。城市单纯依靠工程基础设施进行雨洪管理的方式需要加以转化,本文就针对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雨洪管理;园林绿地;设计;研究

前言:

随着气候变暖的问题的加深,非理性城市化发展以及过度的城市化问题引发了许多城市水文问题,如水资源消耗量过大等,对城市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情势下,城市仅仅借助基础设施开展雨洪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进行转化,这就需要挖掘出找到一种更具生态、活力以及社会功能效益、对雨洪资源化利用更为有利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之所以开展研究工作,是因为要促使我国雨洪管理手段的传统理念发生改变,要在风景园林领域不断扩大我国雨洪管理方式,以城市园林绿地为发展重心,以做好雨洪管理工作为发展目标,立足于综合公园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建设的基础,针对城市用地区域中依托园林绿地设计实施雨水径流渗透、净化、滞留、调蓄利用的一种手段。借此有效地处理好如今雨洪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流量管控的意识,提升雨水径流水质,使我国综合公园节约型园林绿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原则

1.1 整合性的原则

要想将雨洪管理的诸多方面打造成节约型园林绿化,就必须要从整体的角度融合暴雨洪水管理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设计流程,其中涵盖了园林绿地中的休闲设施、艺术作品、活动场地、娱乐设施等。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应重点关注:不断改良娱乐设施与休闲设施的功能,增加其实用功能。例如,在造型的设计上可设计出更加有利于排水的形状;在设施的构建上应坚持土方平衡的原则,并符合当地的实际特点;应科学选择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尽量选择一些具有控制水流量效果的植物,同时也应尽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园林中雕塑作品的设计上可突出雨洪管理的主题,从而衬托出园林的氛围,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运用专业的雕塑艺术功底,还应当发挥出充分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雕塑艺术与雨洪管理技术有效结合;应注重参观路线的设计,尽量保证路线的简单,同时,路线的距离不应太长,这样才有利于园林绿地内径流的控制。

1.2 专项设计的原则

基于雨水管理的保护性园林绿地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雨水径流的特殊设计进行控制,设计者应实现控制方式的可视化,尽量将径流保持在地表传输,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科学的雨洪管理的观念,同时还能创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比传统的排水工程具有更多的功能和价值。设计师应注意以下2点:在地下管线的设置方面,应改变传统地下管线的布局形式,根据径流量的大小来合理布局管线,在降雨量多时,雨水首先应进入地表的排水设施,当地表的排水设施不能满足排水需求时,再通过地下管线排出;应尽量增加一些具有美化环境功能的地面排水设施来代替地下管线,这样不仅能起到地表径流控制的效果,同时还能增加园林绿地的美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坚持以原有自然排水条件为基础的原则

在传统园林绿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通常直接将排水管线与市政设施相连,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出场地自身的排水功能,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要求设计者将原有的自然排水条件作为基础来实现场地径流控制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原有的沼泽、湿地、自然沟渠、洼地等要素,设计者应坚持保护性的设计原则,这些天然的场地对于渗透和拦截雨洪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在一些人工景观方面,例如农田等,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人工景观在滞洪、蓄洪等方面的功能,最终采取适当改造或者保留的措施。

二、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方法

2.1 人工湿地的设计

人工湿地,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建设起来的和湿地、沼泽等拥有类似功能的地表水体。在设计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过程当中,通过对人工湿地地有效设置,不仅可以有利于清除雨水径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又能使得园林绿地对洪水流量的管控作用得到强化,从而对园林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作为设计师,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按照水流方式科学地设置潜流人工湿地与地表人工湿地。在设计地表人工湿地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下面几点:其一,湿地填料基层应当掺杂土壤、砂砾等材料,如此即可使水生植物的根系固定下来,并将一层防水材料铺设到填料的底部,从而有效确保地下环境的安全、良好;其二,为使水流排放顺畅,应将在湿地底部设置一个0.1%-0.5%的坡度;其三,人工湿地的水深应管控在30至60厘米的范围内,如果水的深度超过一定范围,极易造成植物死亡。

2.2 多功能调蓄设施的设计

该设施的设计理念最早是在日本开始提出并应用的,它主张将雨水径流的调蓄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相结合,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该类设施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综合考虑到当地的降水条件、排水网的布局、地表径流量和水质、场地的渗透性和雨水的排出方式等,此外,还应注意该设施布局的区域,一般来说,多功能调蓄设施应布置在地势较低、排洪压力较大的区域。

2.3 专类公园的设计

所谓专类公园,是对具备特定价值与功能的绿地的统称,它涵盖了儿童公园、植物园等。由于雨洪管理观念的影响,在设计专类公园的过程中,应顾及到专类需求和专类设施的全面整合。举个例子,可在植物园内部设计拥有调蓄作用的水生植物园,当然也可在设计特色植物园的过程中彰显雨洪管理的主旨。

三、结束语:

总之,设计一个节约型园林绿地的基础上雨水管理需要坚持整合的原则,特异性等,在人工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和专类公园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地和雨洪管理理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易玲.节约型园林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1).

[2]沈百鑫,沃尔夫冈•科克.德国水管理和水体保护制度概览(上)——德国水法和水管理理念[J].水利发展研究.2012(08)

[3]阎波,付中美,谭文勇.雨水花园与生态水池设计策略下城市住区水景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2(03)

[4]弋舒昱,万红友.人工湿地植物及其去污效果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12(01)

[5]戴慎志,曹凯.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01)

[6]张金龙,张志政.下凹式绿地蓄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节水灌溉.2012(01)

[7]汪诚文,郭天鹏.雨水污染控制在美国的发展、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10)

论文作者:朱凤藕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论文_朱凤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