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普通高中的使命和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论文,使命论文,世纪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教育法指出: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从学制上规定高中教育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二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化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以上无论哪个方面,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最终都要体现在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上。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要明确价值定位,直面现实问题并准确应对、科学决策,寻求有效解决途径,以切实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为培养素质全面的现代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一、21世纪普通高中教育价值取向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指出,高中作为学制中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学段,通常存在三种功能形态:基础教育、职业准备和大学预备教育。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三种功能和责任同时并存,使得高中不得不始终面临大众和精英、基础和分流、规范和选择、应试与素质、公平与适宜、均衡与特色等两难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很难求解。特别是由于学制的原因和社会评价的驱使,兼顾公平、均衡与特色发展在高中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实现。 根据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高中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的使命最终要体现在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满足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我国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按照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水平教育的需求,适时调整教育发展重点,从单纯关注规模发展转向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实现有质量的发展。这种转向的一种基本现实动因就在于: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就普通高中的发展而言,虽然我们一直在政策指示中强调“成才立交桥”的概念,但普通高中教育仍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成才的“独木桥”。再加之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的单一评价机制,以升学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致使大多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类型单一、很难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求学要求。因此,普通高中尤其要多样化发展,这要求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在确保提供合格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人民群众选择教育的需求。这就使得如何科学规划、设计制度并积极推动相关改革,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没有教育质量的提升,单纯的规模与数量的扩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我们要发展教育,更要发展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促进教育发展,更要有质量的发展。因此,按照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和各级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单纯地注重规模、注重普及水平,适时转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并重的科学发展;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硬件、软件建设同步发展;从注重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转向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注重学生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学生的整体发展,转向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及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与发展。 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要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重新树立教育质量观念,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将普通高中教育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上,做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由大到强,多样化的发展是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千校一面”。学校同质化的倾向非常严重,缺乏办学特色,这既不能很好地满足有不同教育需求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我们强调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形式上要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变革,其核心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符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各类人才。与高考制度改革相适应,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实现普通高中办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增强普通高中对社会的适应性。我们要探索普通高中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升学与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办学模式的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以增强普通高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多规格要求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多样化、多规格需求,切实将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单一、封闭、功利的问题。 (一)单一性 单一性指的是单一的评价标准、单一的选拔方式、单一的入学通道。单一性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教育的结果。单一的评价标准体现在试卷评判往往只看重标准答案。而标准答案只能培养机械学习、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人。在大学选拔方式上,仍然以高考分数为主,考的分越高进入的大学就越好。考分成了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的追求目标。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单一选拔方式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长时间重复训练,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的学习上,智育被放在普通高中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大学的入学通道除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外,没有其他有效的入学渠道。 (二)封闭性 封闭性指的是空间的封闭性、人才流动的封闭性、知识生产的封闭性。学生被封闭在学校里,甚至被封闭在小小的教室里,虽然外面的世界很奇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他们很难接触到,因而缺乏对社会最基本的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考试科目上,孩子的天性被湮灭,想象力被封闭。空间的封闭性决定着人才流动和知识生产的封闭性,教师很难在校际交流,教室成为知识生产的唯一车间,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与生活隔离成为普通高中教育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三)功利性 功利性指的是价值追求的功利、人才培养方式的功利、政策法规的功利。现实的学校培养方式有警察式看管和保姆式呵护两种形式,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凸显了要么为大学培养预备人才,要么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而遮蔽了教育培养“人”的本源追求。因此,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应当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命成长,即学生此时此刻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具有个性和创造力、能够自我成长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三、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培养人的角度,思考和定位普通高中教育。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的同时,从学生终身发展和育人的角度,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经验如下。 (一)把握一个核心: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此,学校提出“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做真善美的教育,培养真善美的人”。首先,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提供真正适合学生成长和符合规律的教育。其次,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论,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拥有思辨创新的能力。学校倡导教育求真,体现了学校治学的哲学。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倡导教育崇善,体现了学校治学的伦理。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达到和谐的目标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同时,学校坚持德性教育,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学校倡导教育唯美,体现了学校治学的境界。学校还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展示学科的内涵美和外在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气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 (二)推进两大策略:创新驱动、实践育人 1.创新驱动: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将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学校同样要通过办学体制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课改之初,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期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的创新教育要“着眼未来人才素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追踪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实践探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早期创新人才”。学校除了开发拓展课程、校本必修课和校本选修课外,还积极整合社会的优势资源,开设优质高端的校本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2年开始,学校在北京市率先开设了关于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方面的校本课程《创新算法和发明专利》(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简称TRIZ),主要内容就是TRIZ算法的理论和实践。整个课程的教学周期是从高一上学期到高二上学期,内容包括TRIZ算法理论、TRIZ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创新成果部分。教学周期的整体设计符合一门科学的发展规律。从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操作,能够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应用过程,符合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在学习方式上,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完成40个原理的学习任务;在培养模式上,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长期跟踪。两年多来,这一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师生的一致肯定。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创意与发明工作室、创新思维工作室、图形创意工作室、模型创意三维设计和3D打印工作室、电子与控制创意工作室,以及F1赛车、机器人、超导技术(磁传感技术)、磁特性与膜制备技术、光学技术、生态与环境、绿色能源、天之问、脑认知大脑探索等十余个创新工作室。学校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立足本校教师主体,打破课内外学习的限制,在学校形成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 2.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特定教育目的,以实践课程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其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结合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活实践、生产实践等活动。实践教育是沟通社会和学校的桥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育既是一种相对于知识灌输教育的教育措施与方法,也是不同于理论知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更是一种“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实践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三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加强了对实践教育内容、时间、评价方式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开展了学生个体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全班集体活动等实践教育活动。从2012年6月开始,学校利用正常上课时间,组织全体高一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我参与、我服务、我体验、我成长”京外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以服务学生、惠及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学校京外友好校和科研院所等友好单位建设为依托,以育人为宗旨,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为目标。每年选定的五个社会实践基地,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区域文化特色明显的学校。例如,2012年的实践教育基地有湖北恩施高中、安徽泾县中学、贵州贵阳清华中学、广西师大附中、福建武夷山科考基地等。2013年的基地有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陕西秦岭科考基地、湖北十堰郧阳中学、湖北恩施高中、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安徽绩溪中学等。学生进入这些基地,开展多学科驱动、全员参与、深度体验与探究式社会实践。在活动结束返校后,学生会认真及时做好总结工作,每个课题组提交考察报告、日记和活动总结,班级组织开展以“实践归来话感受”为主题的小组交流、报告会、成果展,以此提高实践教育效果。 实践教育坚持学生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打通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分割,注重学生知行统一教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我国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了解我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积淀,认识国情,感悟民情,落实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穿越三方边界: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学校边界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单一和封闭的状况,学校被赋予了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权利与义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是新课程下学校的责任。这标志着学校的自主权开始深入到课程领域,这是学校成为教育实体的重大举措,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深入,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超越“知识本位”“学科中心”和学校藩篱,形成更多的综合课程,逐步形成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目前,更多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注意融入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校本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促使学校实现学习、学科与学校的穿越,从而打通课堂内外、学习时间与非学习时间以及学校内外的分割。 其中,综合课程的建设是穿越学科内部边界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课程的建设,一是穿越了学科内部的边界,通过融合课程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二是穿越学科领域的边界,通过广域课程的建设,实现相邻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三是穿越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边界。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通过开发与实施综合课程打通文理界限、穿越学科边界,通过开发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网络在线学习等穿越学习边界,通过开展国内外游学、走进社会大课堂、与兄弟学校合作交流等穿越学校边界,通过创新课程、社会课程、国际课程培养全面而有个性、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 四、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再思考 第一,立德树人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各阶段的教育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没有变,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任务没有变。普通高中作为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一方面要为高等院校输送储备人才,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无论是输送哪一类人才,都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参加工作奠定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第二,创新驱动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教育领域改革中,普通高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在于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兼顾升学、就业和育人的三重任务。就升学任务来说,高考制度制约着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毋庸置疑将影响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普通高中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改变人才选拔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第三,综合课程是深化课改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问题都是硬骨头,需要发扬钉子精神。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课程整合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要求,需要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等多方面合作来建设综合课程,以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内涵发展。 第四,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是通过间接学习从书本上获得的,其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实践教育将学习的空间延伸到教室外、学校外,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各类活动中通过制订方案、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21世纪高中的使命与责任_普通高中论文
21世纪高中的使命与责任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