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社会学的社会学分析_社会学论文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与教学社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师生之间彼此影响,形成社会互动,因此,师生关系的探讨,是教学研究的重心之一。从社会学观点研究教学活动和师生活动,就是应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将班级当作一种社会体系,分析学校内部班级社会体系中的人际活动,探讨师生交互作用的模式、分析师生课堂行为的内在(生理及人格)与外在(文化与制度)因素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从微观角度探析班级教学活动,着重谈谈社会学理论对教学的意义、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基础以及班级体系的社会学分析。

一、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过程中,都要受到若干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教师方面看,有教师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角色观念(角色期望、价值取向、权威观念等);从学生方面看,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同辈的亚文化等。

(一)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地位,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决定因素。前者指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类别、经济收入以及居住环境等;后者则是根据社会组成分子对该社会中某种职业所具有的威望加以评价而获得的。职业威望与社会地位常常具有历史文化背景,一旦形成后就难以改变。职业威望影响到从事此种职业者的工作态度与效率。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社会背景与教师角色行为结果是:教师的职业声望不仅与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有关,而且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如果教师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崇高意义,并为社会一般人所肯定,就会使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工作热情,乐于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并致力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角色观念

班级是一个小型的复杂社会,教师在班级中与学生维持多种角色关系。他们是:学科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心理咨询专家。随着当今时代的变化与飞速发展,教师的角色观念常常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加上社会价值趋向呈多元化,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识与价值的传播有多种途径,不仅限于班级教学,而且师生关系在不同价值取向的选择、协调中,教师权威的适当运用等都尖锐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学校教师的角色扮演愈来愈困难。

(三)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从心理学观点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但从社会学的观点则须了解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的学生来自地位优越的家庭,有的学生则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微的家庭,这些差异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家境”好坏。它是学生心身无法控制的因素,然而它对学校教育有很大影响。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就有显著正相关,尤其是来自下层家庭的学生,常常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在教育上成就较差。

(四)学生同辈亚文化

所谓亚文化,指在某一特殊社会团体中,其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在不同职业、宗教、种族、地域、社会阶层、年龄团体中,各有不同的亚文化。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其所代表的亚文化常常为一般人所特别关注。探讨学校教学活动,当然不能忽视同辈亚文化。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学生亚文化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这种亚文化的性质复杂而且差异显著,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符合于教学目标与教师期望者,也有与学校要求相抵触者。前者有助于教学,后者则会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教师若能有效运用社会方法与技术,注意引导同辈团体文化的规范化,避免消极性亚文化的滋生,使学生团体亚文化向积极方面发展,就可以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班级教学效果。

二、班级体系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体系是探讨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概念框架,它可用于分析各种社会团体的结构与过程。从社会学观点看,班级也是一种微型社会,因此,用社会学的社会体系概念同样可以探讨“班级”这一小团体的功能与主要角色组合--师生关系。

社会体系通常包括三个特质:1.包括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群体;2.他们彼此之间有相当稳定的交互作用;3.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共识)。根据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理论分析,班级社会体系的理论基本模式可以表述如下

影响班级目标行为的因素包括制度与个人两方面。前者属于团体规范面,受文化因素影响;后者属个人情意面,受生理因素影响。个人有人格上的需要,在团体中则是通过角色或角色期望来表现的,人格从个别需要着眼,角色则牵涉到人际关系,同时又包括他人的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

师生在班级社会体系中,各有角色分配,彼此有所期望;期望和谐一致,师生关系良好,否则会产生角色冲突现象。教师为成人社会的代表者,是班级中具有制度化权威的人物,通常由他制订班级活动计划(有时由师生共同制定),然后要求学生遵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须有学生的适当反应来配合,如此才能构成班级社会体系的基础。根据欧瑟的观点,师生社会体系的基础有四:

1.教师对学生有某些行为方面的期望,如希望或预期学生遵守校规,努力学习等。

2.学生对教师有某些行为方面的期望,如希望或预期教师和蔼、可亲,耐心指导等。

3.教师对教师的某些行为有积极的看法与肯定。

4.学生对学生的某些行为有积极的认同与期望。

如果这四项能互相配合无矛盾,班级活动中的学习情绪与动机即可维持,师生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然而,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班级社会体系中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经过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然后才能逐渐产生一种稳定的状态。在班级活动中,师生不断相互试探彼此人格与行为的弹性;彼此之间的冲突尽管难免,但这种试探性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逐渐消除团体中的紧张气氛至最低限度。当师生建立正常关系之后,他们将了解彼此在班级活动中的期望,产生共识,进而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社会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论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国外就有学者试图建构一门教学社会学,美国学者华勒就曾出版过《教育社会学》专著,但至今似乎再没有体系更完整、内容更充实的“教育社会学”著述问世。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从社会学观点探讨教学问题和如何改进教学的研究模式的成果与日俱增,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向最小领域不断渗透,教学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因此,有必要对日益丰富的成果加以总结,以充实以社会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教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成为可能。

作为一门学科,教学社会学主要研究:学校社会功能;学校组织、学校文化与教学的关系;社区环境与学校教学的关系;班级社会体系与师生关系;教师职业地位、威信;教学社会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比较。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对教学的研究,就方法论来看,早期是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研究教师行为与班级气氛。这类研究主要以实证与量化的研究方法探讨师生交互作用的模式及其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后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充实,许多社会学者开始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微型,采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方法,探讨班级团体的结构与功能,并分析师生课堂行为的内在(生理及人格)与外在(文化与制度)因素,这类研究被视为宏观研究。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新的教育社会学兴起,在内容方面注重微观研究,在方法论方面,采用非实证性或定性的研究方法。

综观社会科学几十年来的研究模式,实证论者的定量研究与非实证论者的定性研究始终是争执的焦点。

实证论者认为社会上有某些普遍的法则决定社会行为,而这些法则(社会事实)正如自然事物一样可以观察与测量,但非实证论者则认为必须透过“解释”的过程来了解社会事实。他们认为,教学的“量化”研究只能描述现象,对于学校生活的本质以及师生互通过程的内在意义无法深入了解。非实证论者强调“定性”的研究,主张用长期参与观察的方法,实地了解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如何建构知识并形成价值观念的。这种研究直接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或班级情境中)观察师生活动,一般认为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弥补实证方法的不足,但是必须认识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所长,科学的态度是: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彼此取代。这是建立教学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必须把握的研究方法论。

标签:;  

教学社会学的社会学分析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