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改变你的就业观_就业论文

中国人,改变你的就业观_就业论文

中国人,改变你的就业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论文,就业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能回避的“失业”问题倏然出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失业问题。政府积极采取对策,推出了为800万人找工作的“再就业工程”,但是,这却不能保证把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带进就业保险箱。对此,适应性较强的中国人开始转变观念换“脑筋”。不少失业者都在学习自我“调试”,力图放弃“等待安置”,用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和“制胜器”来谋取合适的就业岗位。

主动就业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业,有一部分下岗职工一味等待救济,但也有一部分失业者却能战胜计划经济条件下养成的等、靠、要等惰性,勇敢地迈出自立自强的步伐,走上再就业岗位。

在某旅馆打扫卫生的刘女士今年44岁,由于企业破产,她失掉了铁饭碗。她曾多次去人才市场,却发现35岁以上的女士很难找到合适位置。尽管她原来干的是财会工作,20多年来没有干过脏活、苦活,但她却毅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她说:“人不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面对现实。再就业还是要靠自己。尽管这份工作不象铁饭碗,但应该清楚自己的处境。”试工一个月,她和用工单位双方都比较满意。该旅馆原准备招用40岁以下的职工,但刘女士以她良好的素质赢得了这份工作。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

某机械厂破产后,90多名失业职工中有85人凭着自身能力走上了不同的再就业道路。前年,只有28岁的小张没有加入上访的行列,而是开始卖小菜,后来又卖肉,甚至收破烂,有了资本后,今年又办起了一家饭店和一家加工厂,自谋职业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

在某家濒临倒闭的丝绸厂,一帮女青年经常哭天叫地,说她们对工厂如何“一往情深”,说她们该跳槽时如何没去“跳”;几个“下岗”的男青年也气势汹汹地跑进厂办,要找厂长评理。几位副厂长磨破嘴皮子告诉他们:濒临倒闭的工厂没有能耐去包就业,况且,就是在厂里上班的职工也没享受到什么额外优惠,“劳保”形同虚设,职工看病也没法报销;工资低,只能糊口……可几位下岗青年依然纠缠不休。没有几天,几位副厂长深感自己也无法逃避失业的阴影,纷纷向厂长和主管部门递交了辞职报告,不久李厂长开了一家商店,王厂长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厂,这才使下岗职工大彻大悟,纷纷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干上一份临时工作。如今,他们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太贪图安乐,怕失业,怕丢面子。”“早出来一天就多一份收获,当初等待安置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

世上没有救世主。“安置”,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将逐步市场化,除对转业军人实行安置外,“安置”一词已经“作古”。再就业关键靠自己,越是观望等待,越会困守落泊。关于怎样看待就业,应该说,不管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也不管你是就职于个体、私营,还是国营、集体企业,只要守法,有一定收入,工作一段时间就算就业了,所以作为失业者,只有直面现实,认识就业现状,高度振作,主动出击,才能谋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职位。

储备就业

再就业不一定人人都会如愿以偿,要竞争,靠实力。目前,已经有许多下岗人员和失业者认识到:“如今打工,没文化不行了。”只有掌握当前需求热门的专业技能,才具有再就业的竞争优势。为此他们纷纷进入再就业前的“能源储备”阶段,或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或自学,甚至到大中专院校深造,靠挖掘自身潜力和储备技能,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在许多城市,人们都可以看到:以往企业花钱逼职工去的劳动就业培训场所,如今职工纷纷自费报名,一些主管部门的内部职校也敞开了大门,迎接渴求就业的失业者。同时,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也如火如荼。由于这些受训者接受了专门的职业培训,一般都具有两种以上的职业技能,因而十分受用工企业的欢迎。1994年以来,在某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学习的800多名无业人员中,有650多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小苏是学地质勘探的中南工大高材生,被分配到一家经营并不景气的无线电厂当办事员。去年企业实行经济性裁员,他和20多名同事不幸被裁了下来。起初,他惶惑不安,极力想否认事实,但后来,他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为所学专业不实用了,要找一份比较好的职业,必须自己“储备能量”。在失业期间,他拜师学艺向厂里的老师傅学无线电修理,同时,还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和文秘培训。由于他自学电脑达到可以自编程序的水平,先后有3家公司高薪聘请他,但他都没有去,他说有了个人资本,就不仅仅是解决“失业”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久慕理想的问题。今年5月,该市市委办向社会公开招考文秘干部,他的文秘基础和计算机理论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马上被调进市委办信息综合科工作,“再就业”和个人发展愿望如愿以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人员也应该储备技能。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竞争性经济,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被淘汰,或是有新的机会等着你。只有储备了技能,你才能更好地应付挑战,或抓住新机遇。特别是失业者,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谋取合适的职业,更应该强化自身素质,储备必要的技能。

反串就业

跨区域就业: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许多下岗或失业的城里人在择业观念上破除本土观念,打破区域界限,开始讲求实际和经济实惠。到哪去发财?他们对此有冷静的思考和明智的选择——去农村追“金”赶“宝”。据最新资料统计,目前至少有600多万都市人在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作,其中广东、江苏省各有60万以上,福建、四川、湖南省各达30万以上。这些“打工仔、打工妹”是冲着乡镇企业经济实力强、待遇优厚而来的,他们不再为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内招应聘所心动。特别是去年年底以来,各地出现了农业开发热,许多有识之士和下岗人员都在农村这块热土就业并有所作为。

跨所有制就业:目前一些失业者,不再选择安稳保险的公职或仕途,而是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跨过所有制界线,弃“公”图“私”,进行新的职业开拓。有资料表明:我国成功的私营企业经营者中,有1/4开业前是工人,22%是干部,12%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都告别了令人羡慕的职业,去开拓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原单位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据说全国干部职工在1992年里就有22万人下“海”经商,其中就有一些人投资开办私营企业。在“海”里,他们硬是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领地,且很多人舍不得回“娘家”。他们感慨颇深,如今这年月,不能再慕虚荣图清闲了。

跨国界就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参与劳务输出、越洋打工赚钱视作发财致富的一条良好途径。10多年来,通过劳务输出到境外打工,对国人来说已不是件稀罕事。仅上海市就有3万多人在欧美、东南亚、非洲、中东等100多个国家打工,其外派劳务人数以每年近一倍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我国劳务输出量达10万人次,10年累计劳务收入达11亿元,这仅仅是最保守的数字。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较深层次。企业开始实现用工自主;现代企业制度的启动又使一些风雨飘摇的亏损企业走向破产边缘。“保险箱”的保险功能在迅速弱化,每一名干部职工都不能奢望再坐“大船”。在这种情况下,干部职工要自己走出依靠国家的思想“围城”,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只要职业适合你,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你都可以跨越。

创新就业

市场经济运作如同一个仙女旋起彩色大转盘,终于让“供给”随着“需要”而奇妙地旋转起来。如今许多下岗人员和失业者都在为市场需求供应“临时餐”,哪里有需求出现,哪里就有人“创造”满足这种需要的新行当。而且这种供需圆满衔接的时间差正在缩短,衔接面正在扩大。

象上海绝迹数10年的“跑街先生”又重新露面了。他们往往有老板雇用,或传递经济信息,或替人跑腿办事。顾名思义,“跑街生意人”的职业就是沿街兜售生意,或向店家直接推销,或传信跑腿。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有些“跑街生意人”已经足不出户,只要在家里打打电话,发发传真,即可将货主与客户间的生意搞定。

没事干,找事干,没生意,找生意。于是出现了礼品回收公司。目前,各种名目的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或商场、公司开业、店庆的纪念品,以及过节时、婚丧嫁娶时亲朋好友送的礼品等,富余而成为累赘。于是就有人应需要而开设了礼品回收公司。在各家礼品回收行里,摆满了手表、照像机、高档家具、电饮水器、丝绸衬衫等各种各样的回收品。面对如此繁荣的新兴行业,人们无不赞叹创办人的精明与睿智。

快递公司、家庭门诊、戒酒俱乐部、道歉电话公司、哭丧业务公司等等……也许这些还处于初始状态的行当还难以称为“行业”,也需经历一个根据国情选优汰劣的过程,但是敏锐地瞄准人们的需求,迅速地推出新的职业和服务手段,这的确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

职业在受市场经济左右,它不仅具有竞争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因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就业机遇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前就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往日没有的职业风起云涌,昔日萎缩的行业兴旺发达,而支柱行业落泊萎缩也有可能。其实,择业就业余地很宽广,只要我们留意观察,伺机而动,再就业并不很难。

解决失业问题,国家政府怎么办已经喊得够多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还必须实行全民战略,积极引导国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促进就业,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

标签:;  ;  

中国人,改变你的就业观_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