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肖丽萍1,金家云2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肖丽萍1,金家云2

1贵州省独山县人民医院 558200;2 贵州省独山县基长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布洛芬混悬液针对治疗小儿发热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小儿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儿科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6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种类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布洛芬组30例和氨基比林组30例。布洛芬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氨基比林组给予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观察两组临床资料中退热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三项数据并比较。结果:布洛芬组总治疗有效为9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平均退热时间均优于氨基比林组73.33%,33.33%以及退热时间。两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意义,且P<0.05。结论:小儿发热治疗中采取布洛芬混悬液可持续快速退热,口服便捷易被患儿所接受,可为儿科常用药之一。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小儿发热

临床儿童发热属儿科常见疾病症状,因细菌感染呼吸道引发急性感染炎症反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儿童以及婴幼儿因自身机体调节体温能力差,如体温突然升高患儿自身调节系统紊乱,会使儿童突发惊厥甚至损伤神经系统影响智力、身体等发育[1]。儿科临床常见治疗小儿发热药物为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和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现本研究选择我院60例小儿发热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布洛芬组和氨基比林组对较两组药物治疗小儿发热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6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在2岁到6岁之间。根据给予药物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布洛芬组30例与氨基比林组30例。布洛芬组男患儿14例,年龄在(4.5±1.1)岁,女患儿16例,年龄在(3.7±1.4)岁;氨基比林组男患儿17例,年龄在(4.8±1.8)岁,女患儿13例,年龄在(3.1±2.1)岁。所有患儿腋温(38.7±1.7)℃,咳嗽32例、咽痛18例、血常规异常38例、头痛20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营养状况以及临床症状等数据比较均无差异且无统计意义,P>0.05组间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就诊时都需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布洛芬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但根据患儿年龄不同给予药物剂量也不相同。①2-3岁患儿体重约在12公斤到14公斤之间,一次给药3ml,如患儿发热不退需每隔5个小时重复给药,但注意24小时内给药不超4次;②4到6岁患儿体重在16~20公斤之间,一次给药5ml,如体温持续不退需每隔5小时重复给药,但不能超4次在24小时内。氨基比林组给予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药物,根据患儿年龄给予药物剂量有所不同。①患儿年龄≤2岁,一次给药0.5~1ml;②患儿>2岁,≤5岁一次给药2ml。(本品不可持续给药)

1.3 评定标准

①观察测量并记录60例患儿首次给药后在0.5h、1.5h、3h、4.5h、5h体温;②明确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如恶心呕吐、皮疹、过敏性休克、嗜睡、胸闷、头痛、头晕等状况;③治疗效果,治愈:用药后患儿降至正常体温36℃~37℃;好转:用药后患儿体温下降2℃;无效:用药后患儿体温下降0.5℃~1℃或体温≥38.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数据计数资料应用“%”显示,布洛芬组与氨基比林组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标准差表示且采用 t 检验,如见P<0.05证明布洛芬组与氨基比林组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退烧时间,布洛芬组30例,0.5h(38.7±0.48)℃、1.5h(38.3±0.44)、3h(38±0.38)℃、4.5h(37.8±0.37)℃、5h(37.2±0.23)℃。氨基比林组30例,0.5h(39.1±0.39)℃、1.5h(38.6±0.47)℃、3h(38.4±0.42)℃、4.5h(38.1±0.42)℃、5h(37.4±0.26)℃。比较两组0.5h、1.5h、3h、4.5h、5h标准差均显示P<0.05;布洛芬组退热时间较氨基比林组时间快。

②疗效,布洛芬组治愈19例(63.33%)、好转9例(3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氨基比林组13例(43.33%)、好转9例(30%)、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为73.33%。X2为14.398,P<0.05。

③不良反应,布洛芬组不良反应发生5例,16.67%;氨基比林组不良反应发生10例,33.33%。X2为7.4401,P<0.05;布洛芬组安全性高于氨基比林组。

3 讨论

据科学统计小儿发热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疾病,发病机制为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免疫细泡所产生致热源进一步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环氧化酶,并由下丘脑产生前列腺素引发体温调节中枢内控反应,使机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2]。如小儿长期处于体温过高状态下会造成机体耗氧量及心输出量增加,以此增加患儿心肺功能负担。临床常应用复方氨基比林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但因复方氨基比林退热持续时间低于布洛芬混悬液且该药易引发患儿白细胞数量降低,过度使用可产生休克。另一方面,复方氨基比林采取肌肉注射给药方式,因对腿部肌肉产生刺激引起疼痛反应。布洛芬混悬液中布洛芬为一种非甾体类抗感染药,属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环氧化酶在下丘脑所产生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前列腺素E2,减少其合身促使散热作用实现,并在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内源性制冷原,但布洛芬不抑制产热过程所以对患儿机体正常体温无伤害[3]。又因布洛芬抗感染作用对机体存在的炎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其体温得以恢复。再者布洛芬对呼吸道降温过程优于消化系统,其造成不良反应仅存在于轻微胃肠道反应,且小儿感染疾病也易引发其反应。有研究表明布洛芬混悬液作用于小儿发热效果显著并优于复方氨基比林。

本研究结果显示,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组)退热时间优于复方氨基比林(氨基比林组),且治愈率93.33%明显高于氨基比林组(73.33%)。布洛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氨基比林组33.33%。本研究各项结果证明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退热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更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并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一致[4]。

参考文献:

[1]于力.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2:21-22.

[2]刘芙蓉,付丹,曾烈梅.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0:97-98.

[3]马佩兴.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感染性发热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广州医药,2014,45(6):56-58.

[4]张团海,李伟,陈敏,何洁雪.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07,05:44-46.

论文作者:肖丽萍1,金家云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_肖丽萍1,金家云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