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通”的两个否定_否定之否定论文

论“三通”的两个否定_否定之否定论文

论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度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要对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理论取得共识,需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辩证法学说史和现实世界的辩证本性两个方面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肯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具有普适性,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普效性,同时明确这一规律在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客观真理性勿庸置疑。

关键词 否定之否定 普适性 普效性

由内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道路,描述了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图景。

这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来是大家所认定了的。随着研究的深化,有人提出,经过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三段式并不一定有普遍意义。因此,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便产生了分歧,诱发了争议。关于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理论,无疑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辩证法学说史。

在历史上,是黑格尔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在黑格尔看来,发展就是否定,就是飞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先是肯定阶段,继而否定阶段。从肯定到否定,发展并没完成,只有进而达到否定之否定,把第一阶段的肯定和第二阶段的否定统一起来,达到了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这才达到了真理。所以,黑格尔总是用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来刻画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即:

第一个环节——肯定;

第二个环节——否定;

第三个环节——否定之否定。这就是著名的黑格尔的三段式。这个三段式的理论就象一根红线,贯穿于黑格尔辩证法学说的自始至终,只要看一看黑格尔的《逻辑学》,这根红线便跃然纸上,一清二楚。

《逻辑学》的体系结构是按照三段式安排的,第一部第一册——存在论;第二册——本质论;第三册——概念论。黑格尔说:“本质是存在的第一个否定,存在因此变成了映象;概念是第二个否定,或说前一否定之否定。〔1〕”在这里,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三册的每一册中,其体系发展也是三段式的。譬如,在第一册“存在论”中,其程序是质——量——度。这个程序也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程序。黑格尔认为,发展的程序是这样:开始,质过渡到量,量否定了质而又包含了质;继而,量又过渡到质,或者说,在新的基础上回复到质,质和量达到了统一,这就是度。质、量、度这三个环节的发展经历了双重过渡。黑格尔说:“为了得以建立总体,双重过渡是必需的;不仅需要这一规定性向它的另一规定性的过渡,而且也需要另一规定性回到前一规定性的过渡。〔2 〕”这双重过渡实际上就是两度否定。

在第一册“存在论”的第一篇“规定性(质)”中,包括了有、实有、自为之有等三章。所谓有就是无规定性的直接的东西,是最初的自在的存在;所谓实有就是已规定了的有,是有限的存在;所谓自为之有就是绝对被规定了的存在,是所谓的存在。有、实有和自为之有这三个范畴是按照三段式排列的。也就是说,实有否定了有,而又包含着有;自为之有否定了实有,而又包含着实有。有和实有这两个范畴在自为之有这个范畴中达到了对立的统一。

在第一册的第一篇的第一章“有”中,包括了有、无、变等三节。这里又体现了三段式。从纯有过渡到无,又从无过渡到变,这双重过渡也就是两度否定。有和无这两个范畴经过两度否定之后,在“变”这个范畴里达到了统一。黑格尔反复说明了“变”的环节是有和无这两个环节的辩证统一。重视变,也就是重视辩证法,重视辩证法的三段式。

诚然,黑格尔的三段式充满着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杂质。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形式主义。其实,黑格尔本人对于那种脱离实际内容的形式主义的三段式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必须善于识别各种形形色色的三段式,那种完全脱离内容的三段式是“缺少本质的”。对于黑格尔的三段论,马克思一方面尖锐地批判其唯心主义的杂质,指出他的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辩的思维的生产史。另一方面,又肯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外壳中隐藏着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即关于运动、发展的观点。

正如大家早已知道的,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吸取了黑格尔三段论的合理因素,并用之于复杂经济现象的分析。从《资本论》的体系和各卷的内容看,无不充满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写道:“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思想过程”,“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之否定。〔3 〕”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资本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马克思对黑格尔三段论的合理因素的吸取和运用。

恩格斯本人在许多著作里,譬如,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里,都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一个发展周期中的两度否定三个环节的思想。我们可以具体看到,《反杜林论》的第一编“哲学”里第十三章的标题就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恩格斯在回答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这样写道:“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中,在地质学、数学、历史和哲学中起着作用;就是杜林先生自己,虽然他百般反对和抗拒,也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遵循着这一规律。〔4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里,恩格斯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结为下面三个: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并且指出,这些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5 〕”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其中包括黑格尔的三段论的革命改造。

我们还可以看到,列宁在《哲学笔记》里,对于黑格尔的三段论也是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列宁在分析黑格尔关于通过两度否定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思想时指出:“对于简单的和最初的‘第一个’肯定的论断、论点等等,‘辩证的环节’,即科学的考察,要求指出差别、联系、转化。否则,简单的肯定的论断就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僵死的。对于这‘第二个’否定的论点,‘辩证的环节’,要求指出‘统一’,也就是指出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指出这个肯定的东西存在于否定的东西之中。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肯定的东西的‘统一’,——否则,辩证法就要成为空洞的否定,成为游戏或怀疑论。〔6 〕”在这里,列宁所说的两个“辩证环节”,就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立面的同一——对立——对立同一(统一)的三段式的刻画,这实际上是对黑格尔三段论的合理因素的肯定。

对于黑格尔关于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抛弃的只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外壳和形式主义杂质,并没有把它归结为形式主义,更没有抹杀其合理因素。

接着,让我们考察一下现实世界的辩证本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是思维领域,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完成一个发展周期的事实,譬如:

麦粒——植株——麦粒;

虫卵——虫体——虫卵;

活蛋白质——变形虫体——活蛋白质;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不平等——更高级的平等;

实数——微分——积分;

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等。

类似事实的列举是无穷的。

有的同志往往喜欢用具体阶段的多样性来反驳三段式的普遍性,譬如,他们说,大麦的生长需要经过麦粒——发芽——长苗——麦杆——扬花——灌浆——结实等七个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经历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个阶段,如此等等。其实,这种反驳是软弱无力的。具体事物的发展阶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果对它们进行哲学概括,那么,便可以概括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律来。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至于其他植物和动物,这个过程的完成并不是这样简单,它们在死亡以前,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地结子、产卵或生育后代,但是在这里,这对我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在这里,我们只是要说明,否定的否定真实地发生于有机界的两大界中。〔7〕”

有的同志往往用外在的否定来反驳三段式,譬如,他们说,面粉把麦粒否定了,昆虫被踩死了,一种生物在世界上灭绝了等等就不是三段式。这种反驳不仅论据不充分,而且恰恰说明了这些同志不懂得三段式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的否定。用外在否定怎么能解释内在否定呢?

无论从辩证法学说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世界的辩证本性考察,都不能抹杀三段式的普遍性,三段式无疑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而且是主要内容。

在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之中,包含着人们所说的“重复”性。这种“重复”并不是完全的重复,而是象列宁所说的“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也就是说,它是在新的基础上重复了原来事物的某些正面的特征。或者说,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上的某些特征。

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复”呢?

第一,这是辩证否定的本性所决定的。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具有两个明显的本质特征:(一)它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即不是绝对的否定,不是否定一切,也不是不痛不痒的改良,更不是在保持旧质的范围内慢慢的进化,而是革命,是质变,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不是旧事物的一笔勾销,不是简单地宣布为无,而是新旧事物通过否定而联系。这就是说,在辩证的否定中,被消灭的是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至于旧事物中那些经过改造以后可以成为新事物的养料的个别因素,却被新事物吸取过来,作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辩证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对立统一,也就是“扬弃”,又扬又弃。弃就是克服,就是抛弃;扬就是保留,就是发扬。在事物的发展中,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扬弃”的表现。譬如:

氧化铁既是对铁的克服、抛弃,又是对铁的保留、发扬;

社会主义社会废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了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同时又保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生产力以及各种积极的科学文化成果;

分子运动学说否定了热素说,但热素说中的某些合理成分却在分子运动学说中得到保留和发扬;

氧化学说取代了燃素说,但同时又保留了燃素说者的一些实验结果,只是它们的公式被倒过来了,从燃素说的语言翻译成了现今通用的化学语言;

如此等等。

由于辩证否定不是全盘否定,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抛弃又发扬,所以,这种保留和发扬就使得事物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连续性,这就可能出现某些“重复”现象。

第二,这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否定既同作为第一环节的肯定相对立,又同作为最后环节的否定之否定相对立,中间环节是前后两个环节的共同对立面,这一事实就说明了初始环节和最后环节具有某些共同性或雷同性。诚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那样,“任何现象,发展到底,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所以,发展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有形式上的类同。〔8〕”正因为这样, 事物的发展过程经过曲折起伏,往返迂回,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上的某些特征、特性,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这是合情合理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是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具体途径又是曲折的、迂回的。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上升性与重复性的对立统一。要前进,就会遇到阻力,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由这两种因素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决定的,否定因素是同事物的现行性质相反的因素,是促使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因素。事物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否定因素:一种是代表新生的更高级的事物;另一种是代表已被战胜但还未被彻底消灭的旧事物的残余,也就是代表腐朽势力的消极否定因素。事物发展的趋势之所以是向前的,上升的,原因就在于代表新生力量的否定因素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战胜了代表旧事物性质的肯定因素。在一般情况下,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革命的否定,积极的否定,是发展中的飞跃。这种革命否定的物质承担者就是事物中那些代表新生力量的积极否定因素。

代表腐朽势力的消极否定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压倒事物的肯定因素,压倒积极的否定因素,促使事物倒退到较低级的阶段上去,从而延缓事物发展的进度。这是一种反动的否定因素,是发展道路上的阻力。怎样看待这种否定因素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代表腐朽势力的否定因素,应当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为什么要在战术上重视它呢?因为这种否定因素虽然是反动的,但还有一定的活动能量,还有一定的势力。当新生事物刚刚诞生的时候,其固有性质尚未完全稳定,此时此刻如果不高度重视这种否定因素的倒行逆施,如果不十分警惕它的破坏活动,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这种反动的否定因素就势必到处兴风作浪,泛滥成灾,甚至可能导致旧事物的复辟。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反动的否定因素是由原来代表旧事物的肯定因素转化而来的。当一个事物中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这个事物就要发生质的变化。当事物发生了质变,原事物中的否定因素就变成了肯定因素,并且代表了新质,而原事物中的肯定因素便变成了否定因素,它是新质的对立面,代表着已被否定的旧事物的残余势力。任何旧事物都不会自动地退出自己的历史舞台,虽然被否定,但总要做最后的挣扎,甚至会以百倍的疯狂,企图复辟。因此,必须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同这种反动的否定因素作斗争,直到最后消灭它。

为什么应当在战略上藐视它呢?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前进的,上升的,虽然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会有曲折,甚至会发生倒退的现象。曲折或倒退总是暂时的、局部的,这是一个科学的革命的发展观,事物发展的逻辑正是如此。这个发展观,是一个革命者应有的基本观点。

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代表旧质的否定因素,目的是为了彻底克服它,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代表新质的肯定因素。一般说来,新质中的肯定因素总是占统治地位的,否则,新质就不可能存在;但是,由于其否定因素作为对立面而并存,所以,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当然,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新生事物中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作斗争的范围、规律、程度以至性质和方式方法也随之而发展变化,分析研究这种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说来,更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弄清楚两种不同性质的肯定因素和两种不同性质的否定因素,亦即弄清楚什么是代表旧质的肯定因素?什么是代表新质的肯定因素?什么是旧质的否定因素?什么是新质的否定因素?从而确定我们在实践上所要支持的只是旧质的否定因素和代表新质的肯定因素;而所要反对的只是代表旧质的肯定因素和新质的否定因素。这就是我们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理论问题的现实目的之一。

有的同志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实质上是一回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否定之否定同对立统一最初也是一回事,后来才开始把二者分开。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分析的。

实际上,在黑格尔那里,对立统一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十分鲜明的。

黑格尔是这样论述对立统一的:

“矛盾是在其本质规定中的否定的东西,它是一切自己的运动的原则,而自己运动就是矛盾的表现。外部的感性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直接的现有的存在。”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里,全部摘录了这一段言论,并且在笔记旁边画了三条粗线。黑格尔还说:“运动就是存在着的矛盾本身。”他认为,矛盾是一切自己运动的根源。列宁对黑格尔的这个思想评价很高,说他“机智把握住矛盾,表达矛盾,使事物彼此关联……〔9〕”

关于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还有过这样的论述:

“本质是有的第一个否定,有因此变成了映象,概念是第二个否定,或说前一个否定之否定。〔10〕”显然,黑格尔是把“否定性”看成事物发展的“辩证的环节”〔11〕,而把否定之否定看成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过程。

可见,黑格尔也不是把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不加区别的。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里评论黑格尔的方法时写道:“纯理性的运动又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它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自相结合,就是它把自己规定为正题、反题、合题,或者就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

马克思继续写道:“但是理性一旦把自己作为正题安置下来,这个正题、这个思想就会自相对置,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是’转化为‘否’,‘否’转化为‘是’。‘是’同时成为‘是’和‘否’,‘否’同时成为‘否’和‘是’。对立面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销。这是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而这两个思想又融合成新的合题。这种增殖过程就构成思想群。〔12〕”

对于马克思的这一大段话,有的同志作了这样的理解,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把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看成一回事。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一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马克思这段言论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起码是说明了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其次,说明“对立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对立统一规律是运动发展的根源;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个“增殖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思想群”,这个“思想群”又经历着正、反、合的“增殖过程”而产生新的“思想群”,亦即新的“合题”。这正是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关于运动和发展过程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规律所描述的是发展过程的规律性。

再次,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对立统一规律,而后者引发前者。是转化为否,否转化为是,是同时成为是和否,否同时成为否和是,对立的统一由此得以表现。运动,三段式的运动,“就是它要量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量,自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对量”和“结合”,就是对立统一。当然,转化也是对立的统一。

从以上三点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关系的阐述是很清楚的,不能认为马克思把二者看成一回事。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也有一段论述:“……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13〕”

在这段论述中,恩格斯把否定之否定同矛盾与转化联系起来了,但不能以此断定他把两个规律当成一回事。实际上,恩格斯在这里表述得很清楚:矛盾是发展过程的“本性”,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发展过程的“核心”。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核心”,只是对发展过程的节奏性、周期性的概括,是同他所说的“本性”有区别的。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我们必须看到,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核心”同列宁在这里所讲的“核心”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恩格斯所说的“核心”是指发展过程的中心节奏——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列宁所说的“核心”则是指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核心”概念就相当于恩格斯所说的“本性”这个概念。

总之,应当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之间关系的论述。

收稿日期:1995-05-10

On the Three Links and Double Negation in Dialectics

Lu Qingshan*

Abstract A general acceptance of the theory of the threelinks and double negation calls for deeper analyses andresearches than ever before.Systematic researches initiated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dialectioal theory history and the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l world will draw apositive conclusion on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thethree links and double negation and the universal effect ofthe double negation law,thus locating the position and roleof this law in the dialectical science system. The objetivetruth of the three links and double negation allows of nodoubt.

Keywords negation

of

negation

universal

applicabilityuniversal effect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oshan University,Foshan,528000

注释:

〔1〕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62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35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4

〔6〕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6

〔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35

〔9〕 列宁选集(第三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8—149

〔10〕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62

〔11〕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4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标签:;  ;  ;  ;  ;  ;  ;  

论“三通”的两个否定_否定之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