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补法浅探论文_孙超贤1,董晓斐2(指导)

《小儿药证直诀》补法浅探论文_孙超贤1,董晓斐2(指导)

孙超贤1 董晓斐2(指导)

(1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级研究生 湖南 长沙 410007)

(2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古代儿科名医钱乙的儿科代表作,是儿科学发展的重要瑰宝,本文通过对《小儿药证直诀》治法的文献研究,全方面地阐述了钱氏补法的心得与体验。对后世医家论治小儿补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补法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17-02

【Abstract】“Pediatric drug card straight tactic”is the ancient Chinese pediatric doctors Qian Yi pediatric masterpiece,is an important treature pediatrics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ediatric drug card straight tactic”literature of the governing law ,all aspects elaborated Qian fill law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octors later fill method.

【Key words】Pediatric drug card straight tactic; Qian Yi; fill method

钱乙,字仲阳,生活于公元 1037~1119年间,山东州 (今山东省郓城东平 )人,钱乙行医40年,积攒了丰富的临床心得,为小儿科前进与升华作出了杰出奉献,故被誉为“儿科之圣”。他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书[1]。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从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立新法、创新方,对后人影响极大,是中医儿科发展史上的楷模。补法为《小儿药证直诀》常用之法。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钱乙在治疗上推崇以“柔、润”为准则,顾护小儿正气,反对痛击大下,中病即止,勿伤脾胃。钱乙主要将补法应用于伤风吐泻、疳证、慢惊风及咳嗽等四方面。遣方投药寒温适宜,补泻并用,扶正祛邪顾全,以柔养脏腑为本,至今指导临床运用,其中对补法的运用尤为精到,现整理阐述如下。

1.补脾止泻法

钱乙认为小儿疾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对脾胃病证的论述相当精辟,强调后天 脾胃的病因病机及在治疗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为后世脾胃学说开创了先河[3]。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生变证。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易伤脾胃,发生吐泻,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形成脾虚泄泻。伤风吐泻的病因,“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多次强调“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4],当患儿出现疲倦、嗜睡,食欲减退、吐呕,身冷时,就需考虑存在伤风吐泻的可能。针对脾虚,不同于习医所采用的大剂量黄芪、人参大补脾胃法,钱乙认为应以温药和之。益黄散为其主方,方中用陈皮、丁香、柯子、青皮、甘草4味药,陈皮补气健脾,柯子涩肠止泻,达到标本兼治之效,且用药平和,体现了钱乙用药寒温适度,攻补兼施的特点,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由此可见,钱氏对儿科疾病的论治中始终贯穿了脾胃调治的重要性,定立清、补的治疗法则,对后世的脾胃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

2.补虚消疳法

钱乙认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

病……故小儿之脏腑娇嫩,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明确指出小儿疳积根本病因在于脾胃虚弱亡津液,小儿脾常不足,若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则形成诸疳证。且为虚实夹杂之病,以虚证为主。治疗以补虚为主,补法在疳积中应用广泛,钱乙提出以五脏分类疳证,分为肝疳、心疳、脾疳、肾疳、筋疳、肺疳、骨疳,且各疳证均有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如文中所言“肝疳,白膜遮睛,当补肝,地黄散主之。心疳,面黄夹赤,身壮热,当补心,安神丸主之……诸疳,皆依本脏补其母,及与治疳药。冷则木香丸,热则胡黄连丸主之。”钱氏在文中详细指出各疳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归其根本,在于“依本脏补其母”, 根据《内经》“虚者补其母”的原则,着重扶母助子,使母盛子旺,同时还需泻其乘侮之实,如此多管齐下,才有利于五脏生 理功能协调平衡的恢复,在前人的基础上,化裁新方,勇于创新,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

3.温补止惊法

钱乙认为“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亦有诸吐利就不差者,脾虚生风而致慢惊。”明确指出慢惊风病因、病性、病位,认为慢惊由脾虚生风而成,造成脾虚的原因有三,其一,乱用方药,不加以辩证论治,导致患儿久病致脾虚,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其二,小儿伤风受凉,上吐下泻,医误用凉药治之,使脾气更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本因伤风而致脾虚,治宜去脾间风,后补其胃;其三,吐泻日久不愈,重伤脾胃,脾虚生风而致慢惊。而对于其选方用药,钱乙首选栝蒌汤,认为“其无阳也”,故治以温阳补虚。本方仅选用两味药,栝蒌根性甘,微苦,微寒,甘遂苦,寒,两药性寒,均无温补功效,故炒焦之,乃温也,复令煎麝香薄荷汤调下,以增强开窍醒省、健脾祛风之效。书中记载钱氏治疗慢惊案例一则,钱乙先以瓜蒌汤温之,后身温,但大小便不解,时医以八正散使其通,身复冷,钱氏认为此时利大小便即死,久则脾肾俱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及地黄丸,患儿一月而痊也。钱氏通过审查病因病机,使先后缓急得宜,虚实把握得宜,误治之变证自然得愈。

综上所述,钱乙用药简明,灵活变通,善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心得演化,化裁古方、勇于创新,值得后人学习。

4.补肺止咳法

小儿脏腑柔嫩,自身御邪力量较弱,便于被外邪所伤,肺为娇脏,主皮毛,小儿肺脏成而未全,易为邪气所感。肺主宣发肃降,小儿之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不完善,固表抗邪的功能较弱,“治节”一身之气的职能未健;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或因大人养护失职,使小儿易于受外邪侵犯,从而引发受寒、干咳等肺系疾病。钱氏认为“夫嗽者,肺感微寒。”同样在《黄帝内经?咳论篇》中也有此论述。《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日[6]:“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在《直诀》中咳 嗽篇的最后提出了咳嗽辨证论治的总体原则:“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在《直诀》对咳嗽的辨证论治中辨虚实是全篇的核心。分别从咳嗽的发病时间、临床 症状、病程长短来详细论述咳嗽的辨证和治法。且钱乙重视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创立儿科五脏证治法则[7]。《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日:“假今肺虚而痰实,此可下。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虚实夹杂,先予扶正,培 土以生金,金实再泻痰热。待邪去,恐肺气受损,再当补肺。在段斋四岁郎子咳嗽身热咯血案例中,患儿本肺热,他医以桔梗汤即防己丸祛痰止咳、扶正补肺,用药后仍未愈,反而致使病情变化,出现涎上攻,吐、喘不断。钱乙通过详细审查病机,辩证论治,及时分析病情变化,认识到患儿热涎上潮是其标,咯血肺虚是其本,采用“先下其痰,然后补脾肺”的诊疗准则,并告 诫“若先补其肺为逆耳”。主张“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 由此 可以看出,《直诀》非常重视咳嗽病程的长短,主张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在辨别虚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盛则下之、久则补之的治嗽大法。

综上所述,钱乙善用补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辩证论治,勤学古训,博采众方,又不拘泥于古,随证加减,其理法方药,灵活通变,匠心独运,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8],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一步去挖掘、整理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国臣.唐宋金元名医书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

[3]刘会杰.浅谈钱乙脾胃观及其方药特点[J].河南中医,2008,28(1):25.

[4]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2

[5]雷英菊,项磊,卢素红. 《小儿药证直诀》治法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87-88.

[6]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72.

[7] 曾晓翠,李金亮,王瑞杰.从小儿五脏特点浅谈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3,33 (1):21-24.

[8]王思璀,常存库.《小儿药证直诀》肝肾学术思想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2,40(6):145-146

论文作者:孙超贤1,董晓斐2(指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  ;  ;  ;  ;  ;  ;  ;  

《小儿药证直诀》补法浅探论文_孙超贤1,董晓斐2(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