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结构调整的几个关键问题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面对农业新形势必须要有新思路

千僖之交,我们发现面对的是新世纪初严峻的农业形势,使我们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诸多问题: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加日显困难。

首先,农业生产究竟是“供需平衡、丰年有余”,还是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这已成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农业面临新的国际竞争, 能否成为国际竞争的强者,如何对付这一严峻的形势,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量和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除乳品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甚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国务院《中国食物结构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我国每人每天摄入热量达到10882千焦, 但早在1996年,我国每人每天摄入热量已达11297千焦。1996 年的数字还表明,当年我国粮食、肉类、蔬菜等人均消费量均大大超过《纲要》要求[1]。我国居民实际粮食消费,迄今没有准确的预测和统计, 只能从人体营养角度和参考以往的粮食定额进行估算,如表1所示。

表中普通大学生、男性职工、女性职工的粮食定量参照了60~80年代国家规定的较高粮食定量标准,除60年代初的特困灾害时期,这一标准基本满足需要。从表1也可以看出,近年由于肉类、 油料的消费增加,城市居民消费粮食降到7.5kg/人·月;农村虽然多一些, 但也已比过去大大减少。

参考以上情况,全国平均每人月消耗口粮15kg,即180kg /人·年,加上肉类消耗(按人均2kg/月)折合饲料粮120kg/人·年,人均总需要粮食300kg/年,即可满足营养需要。也就是说按我国13.3亿人口,每年需要粮食约3.99亿吨。然而我国粮食产量自1997年以来已经达到5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已连续数年人均粮食拥有量超过400kg,大大高出世界人均消费量263kg。豆类、油料、果、 蔬的生产量还没有统计在粮食生产中,而这部分营养也能替代相当多粮食。从农业经营角度讲,过剩的生产(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已成为农业、农民最大的负担。

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些年的“丰收”已经不是过去所说的托风调雨顺之福的偶然现象,而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数千年“饥饿时代”的中国,已经进入“饱食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奋斗的结果。国外学者早就指出:美国在30年代,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在60年代实现了这一历史性跨越。因此,把“卖粮难”的原因归结为“农产品加工跟不上”,是不确切的。当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需要提高和发展,但“卖粮难”的根本在于生产量过剩。对于饥饿记忆犹新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概念,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可以看出,我国食物仅靠追求产量,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力已十分有限。我国2000年反映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2%,2020年据预测为45.5%,实际上根据我国的饮食习惯,其时的恩格尔系数恐怕更低,加之人口随经济增长会进一步缓慢,因此,国内食物消费增量的发展余地不会很大。

农产品价格连年低落,农业效益下降,于是认为“走出困境要靠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增值成了人们的希望。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如果把所有农产品都加工成商品,甚至是高附加值的食品,真的就会解决卖难问题吗?把所有小麦都加工成蛋糕、面包,农民就会增收吗?农产品要通过加工转让,提高附加值,使其增值,达到农民增收,这是对的,但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和科学地理解提高转化率和附加值的问题。提高附加值不仅只是使加工者赚钱,它还意味着作为产品的食物对人体可提供的单位热量所消耗的能源会增加,意味着消费者购买食品的费用会增加,同时意味着农业资源的负担会加重。不考虑实际功效,片面提高附加值,是我国许多“特色”食品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此外,消费者的营养吸收量有限,虽然他们可以选择食品种类,但消耗总量不会有多少变化。以果汁加工为例,1998年我国约有60个厂家、70条生产线,其中10多条是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能力达19万吨,可是生产量仅9万吨,开工率只有50%。

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相对匮乏,对生物资源的大量消耗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从能量转化角度讲,农业本身是将太阳能转化为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能源的产业,在化石能源开发以前,它几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唯一能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农业的这一重要使命不会减弱,更需加强。可是如果忽视这一点,农业甚至会成为耗能的产业。所谓的附加值实际上50%以上来自能源的消耗。如果附加值给人们带来的并非是健康和便利,甚至只是浪费和奢侈,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地方一味追求将粮食加工成高档食品或礼仪食品,甚至靠“高科技”开发千奇百怪的所谓“滋补品”和“保健品”,更有甚者还企图把珍稀动植物转化为产品。西部确有一些珍稀动植物;而以上愚昧观念可能会给西部环境和资源带来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论点认为: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距美国的800多公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不承认我国粮食总产已满足要求,甚至提出粮食高消费的对策,即:要把大米等粮食大量转化为饲料,大养畜禽。其实,这个想法忽视了两个事实,其一,从营养学看人类并非食肉动物,“五谷为养”这一古训,已经得到包括发达国家营养学者在内的确认;其二,我国畜产品事实上也已经连续数年出现“卖难问题”。因此,这样做不仅不会摆脱“粮贱伤农”的局面,更会加重农业资源和环境的负担。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1995年美国人均能源消费按石油换算达7905kg/人·年,而我国只有707kg/人·年。若我国人均消费达到美国水平,那么需要数个地球才能养活。从资源角度看,不允许我们单纯与发达国家比人均消费量;尤其是西部地区,环境的破坏和脆弱现状更不容许掠夺式的开发。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主要差距不再是饮食生活的差距,而是“住”、“行”和劳动、生活、娱乐的条件及环境的差距。

西部一些地方“未解决温饱问题”,并非因我国粮食总量不够,而是这些地区“缺钱”,即缺乏发展经济的人才和自然资源;从更深层次看问题,是由于那里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食物紧缺和国家补助是迄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如何切实走上富裕之路?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些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已成为人们对农业发展的共识。

然而,什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化?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虽然有人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说法,然而这些看法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农业本来就是第一产业,为何要提产业化?是因为我国农业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讲,产业化农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18世纪的工业化大革命,使得纺织、机械制造及许多用品的制造,都实现了从手工、到作坊、到企业生产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随之实现了企业化经营。

1.经营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和西部地区农民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营销概念。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佣、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像企业一样,经营的好坏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这一点在农业生产能力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尤显重要。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也只有企业化经营管理,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积极有序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市场、金融、流通、信息、社会福利等活动中去,农民才会摆脱旧生产方式下愚昧、落后、宗族、迷信、孤立、分散的羁绊。

我国农民正是因为经营意识的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的缺乏,虽然有着世界少有的优秀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却总是摆脱不了贫困的困扰。从种粮热到种菜热、从种果热到种花热,从蟹、鳖、虾、鳝到鹌鹑、驼蛋,我国农民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优秀的技能,使每一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迅速饱和;然而致富的路却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经营意识的培养和发挥。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在农业教育上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美国、日本、韩国都把优秀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当成加强本国农业或振兴本国农业的最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应当尽快从根本上抓好这件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不能仅指望什么“公司加农户”一类似是而非的措施。因为这些所谓“公司”和农民往往不是利益共同体。

2.生产集约化是产业化农业发展的动力 任何现代产业都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也不例外。我国农业不仅存在国内市场饱和的压力,而且加入WTO 后,也使它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竞争。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少有竞争的优势。虽然少数农产品还可以出口,但许多却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由于许多农民缺乏企业化经营意识,往往在生产成本中没有计入自己为维持现代人体面生活而应得的工资,也没有计算培养教育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没有发展所需的基金,甚至牺牲了自然环境,因而以低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亏本的价格和别人竞争,因此总是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缺乏(如表2所示)、劳动力资源基本不变, 生产增加只能靠生产资料投入,这势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即强化集约化生产。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效率,保证产品的品质。

据1995年日本农业综合研究所分析,针对日本能够抵御国际竞争的农户最小经营规模为:“稻作农户,耕作面积不低于50公顷;酷农,挤奶成牛100头以上;肉牛农户,(繁育)牛200头;养猪户,肥猪2000头;养鸡户,肉鸡(broiler)30万只”。我国已加入WTO,如何实现集约化农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三、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除了要求企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等条件外,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其重要特征和基础。

1.农产品规格 所谓规模是对产品的内在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农产品规格一般是由政府权威部门或权威组织,对农产品的用途档次进行的标准化规定,并通过食品标签制度,保证消费者对各种产品有一个判断和评价的依据。首先,凡规格化产品,其品名都要有准确定义,如:豆腐、豆浆、豆奶和豆乳饮料等都应该有严格的定义。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规格化实施。例如,日本农林水产省(即农业部)对于农产品制定了“农林物资规格化及正确表示品质法律”(简称JAS法)。 依照JAS法,日本对393种农、林、水产及食品制定了相应规格。 例如:JAS规格中面类有8种规格,油脂有6种规格,肉制品有20种规格。规格的内容一般包括:适用范围、用语定义、等级档次、测定方法、合格认证、合格标签、注册标准、生产许可证认定技术标准等。

2.农产品标准 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例如,农产品中食品的品质包括基本特性要求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性等。对于不同规格的各类食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为了保证标准的实施,有的国家实行严格的食品标签制度。例如,日本无论该食品是否通过JAS规格认证,都要求产品必须注明表示其品质的标准。品质表示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一览表示项目:(1)品名;(2)原材料名;(3)内容量;(4)制造年月日;(5)制造厂家或经营商家名;(6)使用原材料;(7 )适食期限(间),要注明相应保存方法;(8)烹调方法;(9)使用方法;(10)保存温度;(11)原产国(进口品)。

表示方法:对以上表示项目,规定有规范的用语、字体大小和具体表示方法。

禁止表示的事项:容易误解和含混不清的用语,可能对内容物产生误认的文字、插图及其它禁止事项。例如,日本粮食厅规定,对于大米包装袋上印刷的标签性文字不许有类似“特选米”、“极上米”、“优良精米”、“特上等白米”、“最高品质米”、“严选米”、“精选米”、“特选大奖米”、“推奖米”、“上等白米”、“优良米”、“味一番(味道第一)米”、“优米”、“新米”、“东北米”等等容易引起误解的用语[1]。

欧、美、日等国,近年更加强了表示食品品质的规范,食品的标签上除原材料外还要特别注上营养成分,即每100g(或ml)内容物中热量、蛋白、脂质、糖质、食盐等成分的含量,有的还要注明维生素A、β-胡萝卜素、食物纤维、钙等营养素含量。

3.实施规格化、标准化的意义

(1)规格化、标准化是质量的保证。 工业制品为了保证产品合格,必须要有形状、尺寸、精度等规格,而食品的规格标准,例如安全卫生标准等,对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食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许多深刻的教训说明,没有规格品质保证的农产品、食品,即使便宜也很难有市场。

(2)食品工业需要规格化标准化原料。产业化生产的农产品, 需要加工增值;工业化食品的增长趋势,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标准化原料。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原料,农产品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口粮”,而是有严格规格要求的工业原料。例如,加工面包用小麦,就必须是符合加工高筋粉要求的小麦品种;加工西红柿浆、西红柿汁的西红柿就不同于鲜食用西红柿;豆腐用大豆与榨油用大豆规格也不相同。

(3)农产品规格化、 标准化也是农业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强烈要求规格化、标准化,它是物商分离的条件。随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各国都在强化自己的贸易地位,制定完善的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除国际标准化机构(ISO)外,1962年FAO和WHO还成立了FAO/WHO联合食品规格委员会,加强国际食品规格的制定、协调、推进工作。发达国家往往会利用自身在规格化、标准化方面的优势,控制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国际标准,获取国际贸易中的有利地位[2]。我国不仅是食品生产最大国,也是食品消费最大国, 理应以我国饮食消费特点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标准的形成,这也是我国加入WTO后保护我国农业的重要任务。同时,我国农产品规格标准只有尽快和国际接轨,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仅1999年8月到2000年1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就因杂质、卫生、农药残留、添加剂、标签等原因扣留了我国634批出口美国食品。可见, 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的规格标准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4)规格化、 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现代化市场营销系统的基础。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基础。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公平公正的交易,不仅是市场法则,也是引导良性竞争的保证。它不仅可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更能够按照消费者的合理要求,鼓励优秀的农业企业家,指导农产品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进步。显然,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是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生产。我国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假冒伪劣猖獗,市场秩序混乱,污染、搀假严重,而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正是制止这一混乱局面、减少中间环节损失、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超市、物流、信息化等现代市场流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规格化、标准化更成了农产品流通的必要条件。

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结构调整

若仅仅考虑大量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农业经济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会毁灭这些产品赖以生产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山区和西部地区。因此,在考虑发展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应包括:种植结构按市场要求调整,生产量按经营效益调整,劳动力配置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

市场需求无非是品种和质量两个问题。近年虽然人们明白了农产品不仅要高产,而且要提高质量的道理,但什么是质量、如何提高质量、怎样建立保证质量体系等基本问题并未解决。出于重视质量问题,人们都在提发展所谓“优质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正如前文所述,“优质农产品”是一种含糊暧昧的概念,在国外是禁止使用类似的字眼的。

对于任何产品都不应允许劣质品生产。农产品的优劣如果指品种要求,那么过去向农民推广种植的难道不是“良种”?其实“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提法与发展“优质纺织品”、“发展优质钢铁”、“发展优质电器产品”一样,难以成为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明确提法。之所以有这种提法,是因为错误地以为:某些农产品丰收积压,不适合加工某种食品,便是不优;而有些短缺品种,适合加工便是优质。其实优质是对同一品种的质量而言,例如苹果、柑橘等从鲜食角度要求,某些品种很适合,但作为加工用品种,它就不见得能用。因此,不能因为它不适合加工或不适合鲜食就说它不是优质。无论是鲜食品种还是加工用品种,其产品都可以按质量标准区分其优劣。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规格标准鉴别,造成了过去产量高便是“良种”的误解,以至于盲目种植、产品滞销。就如棉纱有120、60、30支纱的不同规格,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仅是各有用途和市场份额,品质也只能用合格不合格判断。问题在于混在一起就会失去商品价值,农产品也一样;而只有实现规格化、标准化,才能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权益。

在当今生产相对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应该是生产量的调整,即按经营效益调整生产量。量的调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国际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主要靠限产保护自身利益,而我国纺织行业则是靠压锭恢复了发展。我国农民正是因为缺乏经营意识才维持了一个落后的生产力。真正的产业化经营,首先要考虑效益,以效益为中心规划生产量。当然,由于农民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作到生产量有效控制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农民学会经营、协作经营、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即劳动力配置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人均土地资源并不比我国多,尤其是日本,山多地少,人口密度大于我国,然而,那里的山区大多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关键是他们在大约100~40 年前就逐步实现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许多山区甚至出现了“人口过疏现象”,将近20%的人口集中在东京横滨和大阪神户两大都市圈。可以说日本、韩国40~50年前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和我国相近,然而现在已分别下降为3.8%、9.7%左右。为了提高竞争力,他们计划近期还要把这一比例分别降到2%、5%。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绝非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实现。实现这一目标最切实和可靠的措施应该是发展教育。如果农村同龄人青少年中有50%经过教育考取大学或社会需要的各类大专院校,那就意味着只要20年左右,农村劳动力就可以减少一半;如果同时放宽对其配偶、父母户口进城的限制,城市化进程不仅可大大加快,而且也平稳得多。另外,加强对农民经营人才的教育,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可靠保证。

总之,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必须推行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土地流转制度等一系列的变革,而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是实现结构调整最可行的手段,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农业向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的进步,我国农村必将迎来新的辉煌时代。

标签:;  ;  ;  ;  ;  ;  ;  

农业产业化与结构调整的几个关键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