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_蔡东梅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菏泽274000

【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医院收入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调查研究,选择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均实行多模态MR检查,对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予以评估,分析评估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占据53.33%,阴性占据46.67%。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患者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分数平均值是2.75分,阴性患者评分分数平均值是0.25分。基于动态MR血流图的ASITN/SIR侧枝循环分级为1级2例,2级30例,3级20例,4级8例。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评估中采取多模态MR检查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模态MR;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侧枝循环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人数逐渐增加,损害人们健康,需要予以尽早诊断[1-2]。本文对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意义实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本医院收入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是抽取时间)归入项目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是(58.36±4.32)岁;男女比例是42比18。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接受多模态MR检查,扫描序列主要涵盖T1WI序列、T2WI序列、FLAIR序列、DWI序列、PWI序列,T1WI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20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30乘98.8;T2WI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55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5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20乘100;FLAIR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20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30乘90.6;DWI相关参数:FA设定90度,TR设定66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10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42层,FOV选择230乘100;PWI相关参数:FA设定90度,TR设定150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TE设定30毫秒,FOV选择230乘100,层厚设定5.0毫米。MR对比剂是0.1毫摩尔/千克钆喷酸葡胺,团注速率是4毫升/秒,得到的图像资料添加到对应工作站予以处理,对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实施融合。

采取PWI原来图像构MR动态血流图予以构建,依据后处理工作站相关减影功能,将没有注射钆喷酸葡胺的时候得到的图像用作基线,对PWI各帧图像资料和基线图像资料实施减影处理,对得到的减影图像资料依据扫描检查时间予以排列,获得对应脑血流图像资料。

2. 结果

2.1 统计患者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阴性结果

60例患者中,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的患者有32例,占据百分率是53.33%,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阴性的患者有28例,占据百分率是46.67%。

表1 患者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

2.2 统计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结果

32例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的患者中,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分数平均值是2.75分;28例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阴性的患者中,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分数平均值是0.25分。

2.3 统计基于动态MR血流图的ASITN/SIR侧枝循环分级结果

基于动态MR血流图的ASITN/SIR侧枝循环分级为1级的患者有2例,2级患者有30例,3级患者有20例,4级患者有8例。

3. 讨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缺血半暗带予以精准评定有助于选取适宜治疗方案[3],而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是对缺血半暗带实行诊断的“金标准”[4]。本文研究结果呈现出,采取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方法有助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情况予以筛查,进而可对患者的缺血半暗带予以评估。

侧枝循环是动脉或是静脉发生闭塞之后,经由原存的吻合支或是新生血管促使血流路径得以变化,使血液输送到闭塞血管相关供血部位,再次构建代偿循环情况[5]。本文相关研究结果展示,基于动态MR血流图对ASITN/SIR侧枝循环实行分级,以2级和3级患者为主。而良好的侧枝循环有助于提升血管再通成功情况,将病变部位再灌注情况予以改善,促使患者预后情况予以改善。

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评估中应用多模态MR检查呈现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天乐,朱丽,龚沈初等.四维MR血管成像侧支循环分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52(8):569-574.

[2] 王伟英,桑文文,焉双梅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46-50.

[3] 岳伟,吴昊,石志鸿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及死亡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7):654-659.

[4] 宋远营,钟建国,肖佩荣等.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8):825-829.

[5] 李弘,石秋艳,张春阳等.血糖及血糖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5):518-521.

论文作者:蔡东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_蔡东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