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_付光成,吉婷婷

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_付光成,吉婷婷

付光成 吉婷婷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 610500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国家社科基金《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以“铭章班”为载体,借鉴国内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先进经验,实施现状,开展了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普通高中 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途径 主要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251-02

众所周知,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无法避免的难题,它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破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论述中强调:“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 ...,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高级中等教育的主体,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上承初中下启大学的作用。因此,在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课题,无疑是目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都一中以“铭章班”为载体,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自2016年立项以来,学校秉持“三优”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成都市201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以及新都一中于2018年被确认为“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

一、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新都一中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致力于“个性优、智力优、创造力优”的“三优”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创“三优”育人环境,育“三优”英才的“三优教育”实践模式,即通过优化教育资源、课程结构和育人手段,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智能结构、个性品质、和创造力。

新都一中秉持“三优教育”的教学理念率先开启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并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本校的“三优教育”理念,系统的构建了个性化成长的培养策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观念为指导设计个性化成长的课程,探索个性化成长的教育场域与机制。为了让学生在学术方面得到真正的提升,新都一中还大胆尝试学制改革,于2015年开办了铭章学院,学院的所有铭章班采取四年一贯制教学模式,同时引入大学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孕育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

二、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重点发展特色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高中阶段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现阶段教育体系各阶段之间的分割,新都一中铭章学院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的方式,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铭章班聘请大学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导师,将高等教育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延伸至中学,此模式不仅可以为大学输送优质的生源还可以将早期选拔变成创新人才早期联合培养。

目前高中阶段培养方式主要是接受型教育,它忽略了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成长。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依赖于某些课程,也不是只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更不是一种理性的说教,创新人才的培养重在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创新品质,一种感性的体验,并通过实践活动使之得以升华。因此,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绿色通道。近几年,新都一中为了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三制两化”的培养模式,即双导师制、选课制、走班制、小班化、国际化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尽早受到科学研究的熏陶,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抓住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

新都一中还致力于探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精引精点为辅的生本课堂学习模式,这种课堂学习模式提倡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营造出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实行双导师制。学校为铭章班学生配备人生导师和课题导师,人生导师即班

主任,主要负责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辅导,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帮助每个学生规划学业和人生发展。课题导师由研究性中学课程教师和大学教师组成,这种合作方式构建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连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结合的培养机制。在教育、科技部门和科协的支持与专业指导下,课题导师为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三年内完成3个以上科学研究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2.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学校还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和选择教师,并探索日常分散性研究与假期集中培训、个人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科学的选课制度,探索“走班制”教学,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学校允许学生多次选择和跨班、跨年级选课。

3.与高校合作。学校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为依托,结合实际自建或与其他学校共建学生创客中心、创新实验室、生命与科学体验馆,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形成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组织学生前往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重庆、贵州等高校研学,体验科研过程、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专业志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学校与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共建基地学校,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的工作体系。

4.建立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新都一中的办学理念、办学优势以及学生的发展等探索建立系列化、特色化的区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将基础性和创新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图谱。

①与国家课程融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新都一中尝试开设科学研究课、国学、早培艺术鉴赏等课程,将传统与创新的思维、方法结合并渗透到学科学习中。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平台、创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通过必修课、研究性课程、科创以及学科竞赛等方式,培养基础扎实、学科特长突出、创新潜质好的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与大学课程衔接。将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与大学课程接轨,探索引入、开设大学选修课程。

③与国际课程融通。学校根据国际青年物理学家大赛的规定,针对大赛的17个自主探究题目开设科学探究活动。

④与区域特色结合。学校与本区的西南石油大学联合创设拓展探究课程。

5.坚持多元评价。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是铭章学院的主要评价方式,通过观察、交流、课程研修、测验、科研实践、论文成果等多种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逐步完善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建立自信、完善自我。

四、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成果

(一)论文发表

1.徐瑞璟,张航凡,王倩,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一个改进的“光的折射”实验及由其展开的教学设计[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7(03):57-60.ISSN509-4038,CN13-1084/04。

2.赵芸赫,张航凡,黄敏,马宇翰撰写的论文《Sagnac旋光效应及Sagnac偏振器件的设想[J].》发表在《物理实验》,2016,36(06):34-35+39.ISSN1005-4642,CN22-1144/04。

3.张航凡,古学岽,杨陈明浩,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非惯性系中小球在液体管内运动的研究[J].》发表在《科技与创新》,2018(17):34-36+39.ISSN2095-6863,CN14-1369/N。

4.陈玥,周子淇,林美妤,黄敏,马宇翰,赵芸赫撰写的论文《振荡“星形”水滴的实验研究[J].》发表在《物理实验》,2017,37(11):36-40.ISSN1005-4642,CN22-1144/O4。

5.戴诗琪,林美妤,邓欣,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盛水玻璃杯共振频率的研究[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8(05):46-49+56.ISSN0509-4038,CN13-1084/04。

6.林美妤,张乾桢,兰鑫,冉雪莹,赵博涵,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理解细胞膜内物质的逃逸行为[J].》发表在

《科技与创新》,2018(11):24-26.ISSN2095-6863,CN14-1369/N。

7.黄敏,古学岽,周子淇,张勋航,庄洋,赵芸赫撰写的论文《科里奥利力表达式的一种简单推导方法[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7(09):27-28.ISSN0509-4038,CN13-1084/04。

8.黄敏,庄洋,赵芸赫撰写的论文《基于“磁滞刹车”现象展开的关于楞次定律教学的新思路[J].》发表在《物理教学探讨》,2016,34(06):4-7.ISSN1003-6148,CN50-1061/G4。

9.庄洋,雷家睿,赵博涵,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用匀速圆周运动的分运动导出简谐运动的严格解[J].》发表在《科技与创新》,2018(10):39-40.ISSN2095-6863,CN14-1369/N。

10.欧仕刚,杨运珊,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对恒定功率汽车运动过程的分析[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7(12):44-45+50.ISSN0509-4038,CN13-1084/O4。

11.向柳嫒,杨运珊,王俊豪,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小孔成像的清晰度分析及其在单透镜望远镜中的应用[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8(S2):121-124.ISSN0509-4038,CN13-1084/04。

12.王培玉,闵昕宇,刘逸轩,陈鹏宇,赵芸赫撰写的论文《关于平抛运动教学设计的思考与改进[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8(S1):62-65.ISSN0509-4038,CN13-1084/04。

13.秦天,杨天一,杨程琳,李婧怡,荷兰馨,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

《从微观角度再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8(01):15-17.ISSN0509-4038,CN13-1084/04。

(二)竞赛获奖

1、中国高中生物理创新竞赛CYPT

2017年全国一等奖:张航凡、欧仕刚、向柳媛、陈玥、周子淇、戴诗淇。

2018年全国一等奖:欧仕刚、兰鑫、雷家睿、邓欣、邓宇、陶封邑。

2、南京大学中国青年物理学家竞赛NYPT

2018年全国一等奖:黄翔宇、邓宇、冯学广、雷家睿、刘晨曦、杨天一、王海冰 。

(三)科创获奖

1、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古学岽获2017年第十七届银牌,向柳嫒、庄洋分别获2018年第十八届银牌和铜牌。

2、古学岽入选2018年“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

参考文献:

[1]马驰.“学术性高中”数学资优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2016.7.

[2]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析》2016.8.

[3]成都七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2017.5.

作者简介:付光成,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数学教学;吉婷婷,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教师。(四川.成都61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编号BHA160158 )的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付光成,吉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_付光成,吉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