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_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_银行论文

银行信用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对策论文,信用风险论文,现状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无风险无收益,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内涵。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来分主要有: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四类基本风险及其它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业时刻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而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又占有绝对的比重,因此,金融风险管理首先必须抓住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把银行信用风险这个大头抓住了,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便有了基本的保证。

一、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状况

信用风险的含义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本息,使贷款人遭到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金融风险,也是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转轨时期的我国银行业来说,面临的信用风险就更为强烈,其表现主要有:

1.不良贷款数额巨大。(1)存量不良贷款急剧上升。据估计, 目前全国银行系统的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占整个资产总额的20—25%左右,大约9000多亿元信贷资金难以收回,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死帐和烂帐部分。事实上,这已不是一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而是现实的损失。据有关人士测算,我国银行的贷款资产是1/3抓不住,1/3在呆帐,只有 1/3在周转。而在美国,据统计,1995 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量的3.4%左右,若加上当年核销的坏帐,则为4.5%。日本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到1992年9月大约为7%。我国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系数由此可见一斑。(2)增量贷款风险不断累加。由于存量结构的制约, 银行信贷资金在增量配置上难以优化和按效率原则进行。由于自身利益的约束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对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不能见死不救,加上政府的干预行为,“安定团结”贷款之类的收回无望的信贷资产便不断增加。因此,在存量结构不合理和增量扭曲的情况下,银行的信用风险不断扩大。

2.资本充足率及贷款呆帐准备金偏低。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在1992年底达到8%,其中贷款呆帐准备金率为1.25 %。(1)就资本充足率来看,事实上,除交通银行外, 其他银行均未达到协议规定的要求,甚至近年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呈下降的趋势。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额只有2000多亿,实际上早已被损失和占用掉,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2 )就贷款呆帐准备金来看,我国1988年才开始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由于缺乏呆帐贷款核销制度,所以提取并不积极。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占平均资产的比率在0.05%左右,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多在0.5%以上。

3.资产负债比例状况不理想。(1)贷款比重过高, 占银行资产的75%左右,而国外一般不超过50%;(2)贷款集中度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左右集中在国有企业,但其创造的产值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这意味着投入多产出少,贷款难以保证效益和及时收回,使贷款风险集中,加上目前企业转轨建制过程中的“母体裂变”、“金蝉脱壳”、破产倒闭等逃债行为,更空前增大了银行信用风险; (3)准备率过低,除中国银行达到3%以上,三大国家商业银行均在0.2%左右;(4)贷款存款比率除交行、中行外,都在100%以上,“超贷”现象非常明显。

4.银行经营管理行为混乱,如贷款的“三查”制度不能得到严格执行,风险责任机制不健全,权、责、利不对称,盲目下达贷款指标、抵押贷款不规范、银行难以执行抵押权,等等,这些混乱的行为直接增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转轨时期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剖析

转轨时期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鲜明特征和根本原因乃是体制性原因,这类原因是银行本身所难以控制、无能为力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此外,还有银行自身的经营性原因。

(一)体制性原因

1.财政和银行的关系没有理顺,导致财政与企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失衡,银行信用风险加大。(1)虽然我国不是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但财政赤字年年有,特别是放权让利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急剧下降,而支出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由此而形成的财政赤字只能以向央行贷款透支的方式弥补。1990年,财政透支借款占银行资产达 4.8%,《央行法》颁布后,这笔透支被冻结在1687亿元的水平上。(2 )银行代理了财政的职能。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银行成了供给财政资金的口袋,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计划内政策性亏损、长期铺底资金等,在财政拨补不及时,欠拨甚至不拨的情况下,只好由银行贷款来填补。(3)拨改贷、投改贷以后, 财政把供应企业流动资金的担子推给了银行,在企业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下,贷款难以收回,利息挂帐,甚至经常要求冲销企业贷款,企业经营风险于是集中地转嫁到了银行身上。

2.企业体制不健全是形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根据。目前我国企业体制不合理表现在产权关系界定不清,利益——约束机制不对称,给银行信贷活动造成极大的被动性。通常情况下,企业信用好坏和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决定着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因为银行业务是在企业的资金结构和经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产权关系模糊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资金供给制、信贷款约束、投资饥渴症、企业行为短期化、缺乏经营活力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来。在企业亏损面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银行不但以前的贷款难以收回,而且在国家保持社会稳定的意图下,还不得不发放大量“安定团结贷款”之类的政策性贷款。由此,银行经营的风险因素无法控制。

3.金融体制本身的缺陷也使得银行信用风险难以降低。(1 )首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政府、商业银行、企业三大主体的倒逼压力下,难以管住货币发行的阀门,控制社会信用规模,导致信用扩张和通货膨胀,加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力,使得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更得不到控制。(2)专业银行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 商业银行的自主权不能得到保证,受外界干扰影响较大,加之商业银行本身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对称,更加助长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非理性行为,加大了信用风险。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具体表现在:(1 )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因而银行信用活动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面对大量无法归还的不良贷款,无所适从,甚至还不得不继续注入资金,以维持这些企业的生存;(2)银行的一些信贷制度有名无实, 无法实施,如抵押贷款抵押物的处置问题,如果企业真的还不了贷款,在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也不可能对企业抵押的厂房、机器、设备进行清盘处理;(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使得其他改革难以进行,间接地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压力。

5.金融市场建设迟缓且不规范,银行难以分散、转移、化解信用风险。(1)在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中, 一方面财政无力向企业注资,而直接融资渠道又非常有限,企业只好求助于银行,另一方面,在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以存款的形式大量流入银行,银行成了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承担着过重的资金融通压力,一方面是对企业的软债权,一方面是对居民存款的硬债务,银行成了社会资金风险的聚焦地;(2)金融市场的幼稚导致银行难以进行流动性操作, 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来分散风险的策略也成了纸上谈兵,特别是一些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如期货、期权、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无法执行,只好被动接受风险。

(二)经营性原因:

理论上讲,商业银行是信贷活动的主体,贷款与否的决策由商业银行作出,所以,风险的产生应由商业银行负责,银行完全可以依照自身的判断和经营管理行为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尽量低的限度内。因此,除了考察信用风险形成的宏观体制性原因之外,有必要对银行自身的微观经营行为作出反省和检讨。

1.受传统经营体制的影响,银行经营的风险意识非常淡薄,还是那种国家机关的传统思维,总是以为有国家信用作强力支撑,银行倒闭是不可能的,出了问题,国家会出面解决,甚至希望政府指令贷款,因为这样可以不负责任,贷款的风险一概推到国家身上。

2.信贷队伍素质不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不强,加上权责利不对称,贷款出了风险,信贷人员可以不负责任,或只负轻微的责任,难以控制信用风险的扩大。

3.相当多的银行没有实施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既没有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没有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只强调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只重视表内业务的监控,忽视表外业务的管理,缺乏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离理想目标相距甚远,资本充足率得不到提高,几乎不提取任何贷款呆帐准备金,贷款集中度高、三项贷款多、违规拆借、短贷长占现象时有发生。

5.在经营机制上,成本观念淡薄,搞储蓄大战,不顾成本拉存款;强行下达存款指标,导致一部分信贷员不惜以风险贷款为诱饵以完成存款任务;不顾效益盲目设置分支机构;业务范围狭窄,不能以多样化经营分散风险,等等。

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银行信用风险状况形势严峻,必须及早研究对策,积极加以防范和解决,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我们认为,在转轨经济的特殊时期,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银行自身所能单独应付的问题,必须要求社会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变革,根据信用风险形成的不同原因,分三个层次构筑信用风险的严密屏障,把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上。

(一)第一个层次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信用风险形成的体制性根源。这是主动防范信用风险的长远之计,也是解决当前信用风险的治本之策。

1.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其行为。鉴于现存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起因于政府的干预行为和寻租行为,因此必须转变政府的职能,约束政府的行为。政府必须尽早从直接管理企业和经济中解脱出来,从行政性分权走向经济性要权;政府定项目、安排资金必须受到严格约束,确保有资金来源,不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速度型、扩张型转移到效益型、集约型发展道路上来;校正政绩考核制度,防止政府不顾实情的内在扩张冲动。归根结底,要求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的过多的行政直接管制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保证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减少人为的风险损失。

2.改革财政收支体制,理顺财政与银行的关系。信贷资金财政化是信用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提高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政府部门主要承担投资责任,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缩小补贴范围,控制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约束财政向银行的借款、透支行为。除此之外,必须区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不同性质,该财政负担的资金不能由银行部门来负担,如国营企业的铺底资金、政策性亏损的垫补、国家各类专项贷款,以及其它一些工资性、救济性贷款等。

3.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牢固经济制度的基础。企业效益不高是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要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必须加快企业的转轨建制进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合理安排企业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及激励——约束机制,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经营活力,从根本上扭转国营企业效益滑坡、亏损面不断扩大的局面。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改革的成败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之点。

4.发展金融市场,增大社会直接融资的比例,减轻银行贷款的压力,也是排除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干预后,企业获得资金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为银行转移、分散风险,进行流动性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确保企业和银行改革没有后顾之忧,轻装上阵,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这样,银行的各项信贷政策和信贷原则才能得以贯彻,信用风险才可得到有效控制。

(二)第二个层次是加强和规范宏观金融的监管和控制职能,构造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宏观金融稳定机制,主要来讲,是加强两个机构的建设:

1.加强中央银行的机构建设,建立央行的风险控制机制。(1 )切实贯彻《央行法》,保证央行的独立性,创造各种条件,使央行能真正地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行使其稳定货币流通,控制社会信用的职能,防范信用扩张下的风险系数膨胀。(2 )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银行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审查银行资本金的数量和来源,防范混业经营及违规经营带来的信用风险,实行银行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制度,特别是在金融竞争激烈、金融创新频繁的情况下,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督和管理。(3)由央行负责, 建立特大风险应急制度,包括特大风险基金制度、紧急援助办法、接管制度,健全对银行的终止、兼并、破产、清盘、拍卖的办法,防止系统性信用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2.建立存款和贷款保险制度,构建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补偿机制。实践证明,西方国家的存款贷款保险制度作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提高信用约束机制的一道闸门,在抵御和减少银行经营风险,强化安全性管理,防止存款挤兑,从而减少银行倒闭、稳定银行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着“洋为中用、批判吸收”的精神,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设立一隶属于中央银行的全国性存贷款保险机构或类似机构,实行一元化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使之成为银行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第三个层次是建立健全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前面两个层次是为控制银行信用风险构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除此之外,银行还必须从内部设置防范信用风险的微观屏障。

1.完善贷款管理制度,重点在于按《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权限审批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及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建立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防止和减少不良贷款。

2.建立银行信用风险的微观约束机制,包括风险防范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及风险法律机制五个方面,构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

3.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按有关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完善和落实,特别是要注意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变贷款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的状况,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用活动的风险。

4.完善和加强银行内部的稽核制度,注意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严格控制贷款的风险系数和风险贷款的规模,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内部稽核工作要求定期性和日常性结合进行,上级银行每年至少要对其下级营业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稽核审计,各行处自身要从风险管理出发,作好日常的内部稽核工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