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看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从思维方式看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从思维方式看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思维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世界能动反映的高级形式。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外化和实现,因此,人的思维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素质教育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天然联系。

一、历史的反思——传统思维方式和“应试教育”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长期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重社会而轻自然,重人伦而轻科学,重了悟而轻实证的思想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有较强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阶层,一直奉行耕读结合、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念,追求的最高奋斗目标即内圣功夫,外王事业,积极为皇权政治服务。而那些以功利为目标的一技一艺之能的专门技术,则被视为雕虫小技,一向为儒家所不为。孔圣人“君子不器”、“学而优则仕”的千年古训,把中国的教育牢牢地定位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也把莘莘学子引上了追逐高官厚禄的不归路。

我国教师职业传统的思维定势是教书,却忽视了育人。这种严重忽视个性教育和主体教育的结果,使得受教育者不仅缺乏科学的理性精神,也缺少务实创造精神。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即强调行为的规范性,重视对既有行为规范的接受与遵从,偏重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培养个体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最终不但限制了国民创造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伦理道德精神的能力,而且还危及人们的文化认同,造成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生活世界的价值失范。

二、现实的呼唤——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和素质教育

现实对传统思维方式下的“应试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大转变,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也不是仅靠经济部门便可完成的。它涉及到人们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知识结构、心理及身体的健康程度等各个方面,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诸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国人在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最初洗礼之后深切体会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离开了教育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同时,如果这种教育不是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一个国家的强盛也是不可想象的。

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状,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十分明晰的信息: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核心是教学改革,而处在先导地位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以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为突破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以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为主体,以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良好育人环境的创设为条件,在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出思想境界较高、科学知识丰富、人文素养深厚、身心健康、心胸开阔、视野宽广、通情达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世纪的展望——21世纪的教育构想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由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及未来人才的特点,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构想21世纪的教育: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全民。从孔子设私塾、子产办乡学,到隋唐确立科举考试,一直到现行的高考制度,我国始终走的是一条“精英教育”的道路。这种以开发人的记忆力为主的教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根据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和人们职业更换频繁的需要,教育目标要从有数、有限、有格、有别的“精英教育”转向取消入学条件限制的全民教育,从开发记忆力教育走向培养创造力教育。

(二)教育内容:从专才到通才。开放社会需要博学、广智、多能的通才。通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即在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具备足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集结”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专多能,使其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从而富有创造性。

(三)教育时限:从职前到终身。由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终身教育迅速发展。这是一种把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教育,是从时间上延伸了学校教育的“学校后”教育。继续教育使人无论在价值观、科技知识、工作与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能应付社会必然要发生的变迁并与之同步发展。

(四)教育空间:从学校到社会。社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社会文化机构向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是一种从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学校外”教育。教育活动在人的一生中与其他社会活动相互交替,在空间上渗透到生产、经营、科技、文化、宗教、政治等其他社会活动中,于是,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有围墙,不再是森严壁垒,而是融会贯通,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一体化。

标签:;  ;  ;  

从思维方式看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