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小湾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王磊

贵阳市小湾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王磊

王磊

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本文通过小湾河综合整治工程实例,分析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为达到治理目标所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治理后取得的成效,结合工作实践,分析河道整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并对河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河道整治;雨污分流;生态修复;水质提升

1 工程概况

小湾河位于贵阳市城区西北部,观山湖区东部,南北流向,全长约17.6km,集水面积54.7km2,发源于白云区,流经观山湖区,至云岩区三桥后称金钟河,最终汇入阿哈水库。小湾河为是贵阳观山湖区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贵阳城区西北部排水体系中重要的排水通道,由一于其位于观山湖区东部门户地段,西接贵阳市火车新客站功能区,对贵阳市城区西北部、观山湖区城市建设的形象和品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建设,大部分河段处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地块内,对河流两岸的水源涵养面、水土保持、自然植被、水体水质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河道水质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面貌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坚决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对小湾河进行综合整治的要求十分迫切。为此,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项目公司,采取PPP模式对小湾河进行了综合整治。

本文将根据小湾河综合整治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及教训进行探讨与思考。

2 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2.1 整治河道,达到防洪标准

根据贵阳市防洪规划,整治区域按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由于小湾河大部分为天然河道,仅有少部分经周边房开简单整治,整改河道达不到防洪标准要求,因此,根据各段河道现状特点,对河道采取了工程措施。具体如下:一期一标对河道进行拓宽并清淤;一期二标上游段对河道侧挡墙进行重建,下游段清淤后维持原有河道天然现状;二期一标沿用原有河道线形并进行河堤加固;二期二标由于天然河道被周边土地开发侵占较严重,很难对河道进行扩宽,采取了改道措施。经过一系列措施,使小湾河观山湖区段整体达到了规划的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小湾河河道已于2018年汛期前实现了通水,经过了2018年汛期至今多次暴雨洪水的考验,小湾河实现了自身安全运行的同时,也使得城区雨水顺畅宣泄,缓解了以往雨水蓄滞不畅的局面,避免了城区大面积内涝情况的发生。

2.2 截污纳管,污水应收尽收

完善河道两侧污水管,包括修复原破损管道,新建上游段管道,打通整个流域雨污管道,将原先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做到应收尽收。

2.3 海绵理念,提升水体水质

小湾河整治工程将最新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黑臭水体治理理念融入进整个设计环节。

全线条件较好河段均使用雷诺护垫生态护底,保证河道水体与坡下土体之间的自然对流交换功能;

沿河设置多处雨水花园与湿地公园,增加河道的调蓄功能,同时恢复河流栖息地的功能;

在河流地势较大的地段设置跌水,既能充氧,又能形成景观,增加河流生机,恢复水生态,解决河流黑臭问题;

在河两岸新建植草沟截留初期雨水,减少雨水径流污染问题;

在条件复杂处、显示度高的区域考虑工程性水质提升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智慧理念,实时监测管理

小湾河工程采用先进的智慧水务系统,在岸上、河道均安装了监测监控设施,对小湾河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与维护,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其中,水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量监测与水质监测,水量监测可实时监测河流的水量并向终端传输信号,水质监测通过对河道中敏感性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水质。构建监测系统云平台,最终实现手机APP实时查看水质水量数据。

3 整治过程中的经验及思考

3.1 创新PPP模式,实现建、运、管统一

小湾河项目将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服务这“三位一体”全PPP模式“组合拳”,在投资、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及移交的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合理运用,搭建目标共创、要求共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框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完成政府角色由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到参与者和监督者的职能转变,提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创新PPP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建、运、管的统一,避免了多部门管理,决策程序冗长、反应速度慢、问题处理不及时问题,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3.2 科学治水,根据实际多措并举提升水质

小湾河工程构建“控源截污、内源控制、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应用体系。根据项目水质实际情况,精准把握治理关键,点面结合,以III类水为治理目标,全方位强力破解水处理难题。点源控制方面,采用“高级氧化+圆筒过滤”创新工艺,设施地埋,用地集约,全系统自动控制,运行操作方便简单,且运行成本较低。面源控制方面,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和居民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治河、爱河、护河”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

3.3 雨污分流,岸上更加重要

小湾河治理工程实施范围为河道两岸建设红线范围内,河道两侧雨、污水管相对容易,但如果流域范围内建成区雨污混流,接入污水干管后,也无法做到污水入管、雨水进河。

在这些新建成的小区当中,大部分的小区内部已经是修建好了雨污分流的排水管道,但是因为建设、管理及后期维护上的一些原因,在局部依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说是污水管漏接而直接流入河道的,错接雨水管而造成雨污合流排河的。这就要求各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对岸上各相关建成区雨污管道同步进行改造。

3.4 合理规划,全流域考虑

河道综合治理应站在整个流域全局考虑、科学规划,同步实施。流域内建设项目要实行主体工程与排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和同时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为保证小湾河水质,最好同步开展沿线支河的环境整治工作。

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应将排水设施验收作为专项验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排水设施验收不仅包括市政排水工程验收,还应包括建筑工程的室外排水工程和排水接驳工程验收,确保雨污水管道的正确接驳,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

4 结语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的环境质量,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加城市吸引力,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河道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城区河流,在治理过程中应近远结合,既要解决现状突出的污染问题,也要放眼未来,长远规划,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吴臻博.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的探索和实践[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6(4):79-80.

[2] 赵越,姚瑞华,徐敏等.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2015,43(13):27-29.

[3] 赵华菁,戴晶晶,盛铭军.苏州市城区水环境治理实践及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16(22):48-50.

作者简介

王磊,1981年9月出生,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永城,学历本科,毕业院校天津农学院,研究方向水环境治理、流域治理、城市防洪等方面技术管理及建设管理。

论文作者:王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贵阳市小湾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