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实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变的人文取向_人文论文

当代青年实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变的人文取向_人文论文

当代青年实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换的人文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取向论文,当代论文,人文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青年要超越传统、实现人的现代化,其核心内容应是现代人格的构建。社会转型为青年现代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广阔的视野,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使青年在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换的历程中步履维艰。对此,当代青年必须科学抉择,既要摆脱传统人格中依附、被动、保守、封闭等消极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排除新滋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生活观的干扰,建立新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系统,以保证和支持现代人格的诞生。从社会对青年的关怀视角看,开发和创造时代的人文精神,形成强劲的“人文导向”,对促进青年人格的现代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人格与社会、人文取向之间的内在关系

人格,这几乎是所有以人或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必须涉及的问题。如何认识人格?必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作为社会的人,起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前者是自然人的生存本能,后者是社会人的特质,两者相结合并用后者制约前者,赋于人一定的社会品质和文化范式,故而称人格。一般的人都可以用人格这一概念,对一个人或一群人作出评价,比如,有没有人格,人格水平高不高等。这种价值的判定,是根据人的行为显现,是表象,而渗透于种种行为深处的是人的精神素质,是内在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质,而是人的社会特质。”〔1 〕人的社会特质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和体现,表现为人在处理和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自身)关系时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状态。这也就是说,人格,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抽象。这是从静态上来考察。从动态上来看,人格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并在不断社会化中加以锤炼和提升的,而人的社会化所表征的是“通过自然的人文化以达到文明境界”〔2 〕的人文取向。费孝通教授指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3〕怎样做人? 这是社会化的根本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做人的价值取向,一个是做人的价值评价准则。因此,人的社会化就表现为人文的“向度”和人格的“量度”两个方面。叔本华认为:“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人格。”〔4 〕但叔本华把人的“特质”看作是人的意志,把意志说成是人格的根本和动力,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人格作为人的特质,在社会关系中体现的是行为与精神的互为表里,并以此来判别一个人或以其众趋性来判别群体的人的素质状况,这就构成了人格、社会、文化三因素的互动。具备了某种社会、文化素质的人,生活在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贮存着人类全部知识、习俗、道德和价值观符号系统中的文化表现出符合人的目的性的人文取向,并以此来教化、导引、约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人格这一概念,既是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抽象,也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它既具有超越时空的共性特征,如民族性、承传性等,也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如时代性,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开放社会的世界性、共融性,社会转轨时期的蜕变性等。在既定的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人格也各具其特殊性,因而它也成为不同群体人的标志和象征。

对青年来说,作为一定社会的边缘群体,一定社会总是用其被社会各种因素固定化、模式化了的人格范型来教化、同化、吸纳青年;青年也通过内化、认同、转化,创造性地实现个体、群体的社会化,通过既定社会的人文向度的指示,来达到一定社会的人格量度。处于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其社会化也呈现不同的特质。对当代青年,必须使其面对社会转型的现实,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追求中,把握其人格的转换和现代人格的构建。

二、当代青年人格转换的社会机制及制约因素

社会变革是传统人格裂变和现代人格重构的直接动因。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体制、法制秩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变化,都集中地体现在人格的转化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格变化从行为层面看大体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从依赖趋向独立;从被动趋向主动;从退缩趋向进取;从守旧趋向创新;从怯懦趋向敢为;从压抑趋向表现;从自馁趋向自信;从怕出头趋向竞争;从求稳趋向敢冒风险;从僵化趋向灵活。可以断定,当代中国的人格正向现代化的指向迈进。但能否实现目标,还需要认清其社会机制及其制约因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人格转换的内在动力,但市场经济又是一柄双刃剑。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对象化,是一种操作经济运行的规则和方法,具有工具性和技术性。但任何经济运行的规则其本身就已存在着人文取向和伦理道德的蕴意。在阶级社会中,一切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5〕这说明, 当代中国的人格转换是计划经济的人格向市场经济的人格转换。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自主竞争、利益趋动的运行机理,与之相对应的是平等、公正、自主选择、自由竞争、追求实效、追求利润等价值取向,这必然使依附性人格发生蜕变,诞生个体独立性的人格。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道德伦理的力量,对独立性人格的发展起到了精神的、人文的教化作用,但又很难消除其负面影响,易于滋生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使个体独立人格发生异化。这就需要找到社会价值系统与市场经济内在价值系统的契合点,加以约束和限制,使个体独立性人格健康发展。

开放的文化环境为青年的人格转换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羁绊。在社会转型和开放的环境中,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文取向,在促进中国青年独立性人格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取向应是青年人格转换的承传因素,但精华与糟粕杂糅。因此,在青年人格转换的历程中,既有向现代化迈进的积极的理性认识和实践,也有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羁绊;在人格特质中,现代因素为主流,但也参杂着西方文化的毒素和传统文化的污垢。人格转换的关键是文化的选择,这需要当代青年进行痛苦的抉择和升华。

社会转型为青年积极创造自己的未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比较稳定的社会系统中,青年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总是被长辈群体按着既定的人格范型来进行教化、训导,使其向既定的社会设计目标人文化。当然其中也存在着青年一定程度的主动改革和积极的创造。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人格范型的失落,在人格革命中,青年与长辈群体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长辈群体的经验和知识水平,难以满足青年人的需要,青年积极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意识和大胆实践的精神异常活跃,长辈群体也给予关怀和宽容。但这并非乐观。一方面,长辈群体虽然失去业已形成的参照坐标,但其宽容也是有限度的,这就有可能触发青年与长辈群体的矛盾和对抗。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青年人格的转换往往呈现出片面发展和非整体的不和谐性。表现为某方面素质提高的同时,某方面的素质却又下降,如,技能素质提高了,道德素质降低了;自主性增强了,盲目性和盲动性也增大了;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降低了等等。

三、现代人格特质及青年的任务

现代人格特质是指区别于传统人格的特殊本质及现代人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既是社会制度、技术、管理方法等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又是自身现代化的客体。人格的现代构建,必须处理好现在与未来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传统要有正确的态度。人格的现代化脱胎于传统,又区别于传统,是传统人格的现代转换和创新。那种一谈现代就视传统为静止,认为应扔进历史尘埃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传统作为动态的存在,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产物,它渗入了每一时代的新内容,并不断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凝聚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中的观念、行为、心理、思维方式等,已给当代青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6〕就人格而言,传统的阻力和惰性力就是依附、保守、 怯懦以及其它负向人格,而这种阻力和惰性力又在于人自身。这就需要我们正视传统的正负作用,对传统人格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慎独等进行承传和新的创造,对负向人格进行摒弃。同时,对现代观念中的自立、自强、竞争、敢为、风险等意识进行合理的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可喜的是,当代青年已经有了传统人格向现代转换的意识和积极的实践努力,表现为对传统人格因素中诸如诚实、宽容、善良、忠孝、勤俭等和对现代人格因子诸如自信、竞争、创新、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的吸纳,以及对传统负向人格的排斥。传统人格的优良品性与现代人格因素的合理融合,就构成了现代人格的特质。这种特质,概而言之,就是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的综合体现。但不容乐观的是,就目前青年人格的特质看,双重人格和个体独立性片面发展的现象时有出现。青年对传统人格中的优良品性还没有完全实现科学的现代转换、吸纳和创新,加之对现代价值观念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个体独立性人格的片面发展。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成为青年现代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青年现代人格的构建,也就是理想人格范型的构建。理想人格仍然依据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三者互动关系来构划,它是现实人格发展的导向。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也包括着理想的文化精神和理想的人格精神。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在马克思看来, 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因此,个体独立自由的全面发展,就是理想人格的根本标志。

从现实的青年人格来看,它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之中。因此,在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目标要主动地契入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价值取向中,整合出个体独立人格健康发展的目标导向,也即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青年人格的民族精神应该是爱国、勤劳、立志、尚德、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成果,承传优良品质而不守旧,吸纳接收外来成果而不妄自菲薄;时代精神是奋发进取、积极创新、果敢有为、立足社会、实现自我等。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互为渗透、整合,并溶铸于青年的价值观中,就能形成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的准则,使之成为个体独立性人格的标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改造自然,但同自然保持和谐,形成新的“天人合一”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义利并举并形成以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准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作互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对待自我上,修身立德,立志成才,自尊而不自傲,自信而不自负,敢为而不鲁莽,诚实而不矜持,贵和而不中庸,思辨而不狡黠,用慎独精神,扎起防止自我异化的栅栏。这样,个体独立性人格就得以诞生,而这也正是迈向个体独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人格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四、青年现代人格构建的人文关怀

以往,人们对现代化的关注较多地表现为对制度、技术、管理方法等的关注,而对人的现代化的关注不够。“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国家的行列。”〔8〕这说明, 人格的现代化不是社会现代化实现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那么所谓的现代化国家只是空有驱壳,徒有虚名,再好的制度和技术都会损坏在一些“时代移民”的手中。这说明,重视人的现代化,尤其是青年现代人格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而青年现代人格的发展,需要而且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何谓人文关怀?“人文”,《辞海》中诠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或“人事”(不同于现在的人事工作而是指对人和人心的关怀)。人文关怀的主旨,也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形成奋发进取、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格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青年而言,教育是青年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两种方法:其一是科学的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其二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人文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主旨就在于进行人性教育,提升人性修养,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而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心灵、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方法可以并行不悖,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经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就西方国家而言,十八世纪后,由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形成的西方科学文化的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西方人与自然激烈对抗的严重社会现象。就中国国情而言,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人文教育,但又忽视和抑制了科学教育,由此而形成的人格范型是儒家德性化人格,缺乏人力的张扬。这说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应有机结合并注入人格的因子之中,这样才能既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又培养人的社会德性,并且以人文取向作为人格的主要品质。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反观我们当今的青年教育,就会发现,人文教育的匮乏和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足。无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年的关怀,还是青年对自己的关注,均以掌握实用技术为主,其功利性的弊端,有目共睹。这是应该也必须引起我们深思的。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财富的极大增长,越来越需要二者的有机统一,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科学化。

当然,就人文教育来说,也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它一方面表现在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文取向向科学精神的渗透,以及对科学精神的统帅上。例如,西方人文教育以个人本位为核心,它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活中个人主义的张扬;另一方面又渗入科学精神中,使人与自然产生激烈的对抗。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忽视个人价值、强调集体价值,在对待自然上强调天人合一。中西方的传统人文教育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也都有其弊端。我们当今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青年传统人格的转换和现代人格质量的提升,用当代的人文精神之花,来浇灌健康人格之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

〔2〕《中国文化概论》第40页,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94年5月出版。

〔3〕费孝通在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见《光明日报》86年6月4日。

〔4〕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9页,张尚德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87年6月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2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49页。

〔8〕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第7页,陆殷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85年4月版。

标签:;  ;  ;  ;  ;  ;  

当代青年实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变的人文取向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