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第四单元土地环境”的说明_地理论文

编写“第四单元土地环境”的说明_地理论文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编写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地论文,单元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几个问题的认识及教材编写意图

新编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的自然环境部分,以四大环境知识体系替代了地理学原有的圈层知识结构。教材从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分别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由远及近阐明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陆地环境被安排在四大环境的最后讲述,作为教材环境篇的最后一个单元,它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上应承担的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是确定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选材原则的前提。

我们知道,四大环境并不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宇航和空间科学的角度,根据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人类对环境空间的拓展的不同阶段来划分的。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海洋→大气层→外层空间(或宇宙空间)的逐步扩展的过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其空间范围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而向外不断拓展和延伸。根据人类对环境空间拓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环境空间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把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空间划分为第一环境(陆地环境)、第二环境(海洋环境)、第三环境(大气环境)和第四环境(宇宙环境)。可见,四大环境之间以及四大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并列、包容或相加的关系。在四大环境中,陆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它可以看作是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高度“浓缩”,而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等可以看作是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拓展和延伸。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陆地环境,就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过去传统的地理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地理环境也大多仅限于地球表面的陆地范围,而很少涉及海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陆地环境又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再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要求来看,陆地环境部分与前面的海洋环境、大气环境部分有所不同,对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的教学内容要求都侧重于对单个地理要素(即大气和海洋水体)的阐明,而对陆地环境的教学内容要求则体现了地理环境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多个地理圈层所构成的综合的有机整体。

基于上述认识,编者认为,陆地环境部分作为教材环境篇的最后一个单元,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地认识陆地环境,进而建立起地理环境的完整概念。因此,本单元教材以阐明地理环境为指导思想和选材原则,虽然立足于讲述陆地环境,但其内容并不局限于陆地环境的范畴,如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陆地水的更新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生物循环及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从全球整个地理环境的角度来加以阐明的。根据这样的考虑,作者在编写本单元教材时,对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例如,教学大纲把有关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内容合成一个课题,称为“陆地与其他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名称在概念上比较含糊,再加以其内容又是从地理圈层或地理要素的角度对自然地理过程的说明,并不能体现出四大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对此没有单列专题,而是把有关内容分散到“陆地环境的组成”的相关课题中讲述。

陆地环境放在四大环境的最后讲述,其另一个意图是要求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人类与陆地环境的密切关系。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和主要的活动场所。人类自起源以来就世代生活在陆地环境中,与陆地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即使现在人类已经在迎接海洋时代、太空时代的到来,但陆地仍然是人类唯一的依托。毫无疑问,四大环境中以陆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反过来人类对陆地环境施加的影响也最明显、最强烈。因此,本单元教材内容紧扣人地关系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注重联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突出陆地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使学生树立对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的观点,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和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了教材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例如,教材讲述地貌时专门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密切关系;讲述陆地水,教材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介绍了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以及水资源更新和水循环对人类的意义等等;本单元教材的最后两课,分别从陆地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两方面,阐明了陆地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根据我国课程设置的特点,高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部分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球科学知识教育的任务。如何精选各圈层知识,吐故纳新,从阐明地理环境的角度构造一个全新的“陆地环境”的知识框架,这也是作者在编写教材时思考的一个重点。本单元教材对地学内容的选取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教学大纲的精神,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教材并没有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着眼于素质教育,选取对人类具有现实意义,实用性强和实用价值高的知识,作为本单元教学内容。如岩石和矿产,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与找矿、找水及工程建设的关系,水资源更新和水循环对人类的意义,生物指示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绿化植物对改善、提高和美化环境质量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其监测和防御,等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实用性的特点。

2.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意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例如,教材介绍岩石,着重阐明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讲述地貌,则从地貌过程入手说明了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讲述陆地水,侧重说明水体运动转化的规律及水循环过程和原理;讲述生物,重点阐明了生物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此外,还有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等,也都是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阐述。

3.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为基础,以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为参照,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对初中地理已经学过的内容,教材或者删除,或者直接引用,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加深。例如,有关地壳运动、自然带等知识,教材不再作简单重复,而是直接引用。有关自然资源的内容,虽然初中教材中也作了介绍,但多是就某种资源讲资源,比较肤浅。而本单元讲自然资源,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侧重于资源的总体特征,以及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显然,它是对初中相关内容的深化。与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本单元内容则适当降低了深度和难度。例如,关于褶皱,教材只讲述了向斜和背斜的形态判别,没有更深去介绍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别;关于断层,教材删除了地堑、地垒等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

由于大纲和教材的编排体系打破了原来的圈层知识体系,因此本单元教材采用从地理要素构成和地理环境组成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内容,阐明陆地环境。本单元共设8课,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课至第5课,分别从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等方面阐明了陆地环境的组成,以及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为第6课,主要说明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最后一部分,即第7课和第8课,分别介绍了陆地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从两方面阐述了人类与陆地环境的密切关系。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并提出了明确的“智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此教材应给予充分重视。如何落实并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这是编写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能力培养方面,对于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读图分析”“实际观察”“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智能训练要求,教材力求有针对性地一一落在实处。例如,针对读图、绘图能力,本单元安排了各类景观图、素描图、示意图及地图达60多幅。许多图下还有文字说明和读图思考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并帮助学生进行读图分析,并在课后“活动”中安排了相应的读图和绘图训练。针对“实际观察”中要求的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教材一方面在知识上作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另一方面在“自学园地”中还专门训练学生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在体现大纲智能训练要求的同时,针对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教材有重点地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各课的“活动”也大多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设置的。

关于思想教育,根据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教材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二是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对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和保持的观点。教材把这两方面的思想教育要求有意识地贯穿在本单元教材的始终,只是力求去发现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并结合知识教育,以及包括本单元的“阅读材料”、“自学园地”和“活动”等体现出来。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领会新教材的改革思路和编写意图,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本单元的教学应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环境,以及陆地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放在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忌再从本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等方面作不必要的补充,以免加重学生负担,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注意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本单元教材是以义教初中地理教材的有关内容为基础,是对初中地理有关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初中地理的有关内容,注意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另外,与现行高中地理相比,本单元教材在知识要求上降低了难度,因此,教学中不要再按原教材内容加以补充。

标签:;  ;  

编写“第四单元土地环境”的说明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