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护理论文_雷跃平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护理论文_雷跃平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自贡643020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加之人们就业观念不断更新,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已不再局限于周围市县,而是放眼于全国,在机会多、收入高的地区谋求长足发展。但由于农村朋友们大多早婚早育,加之经济条件限制其在外地安家,此类情况不可避免的是家中儿童滞留农村由隔代老人抚养,而父母双方则在另一地区打拼,最终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近段时间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可知,相较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且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儿童年龄呈正相关。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差,而年龄越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越差。近几年我们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渠道不断知晓留守儿童意外死亡及其他不良事件,因此提示家庭中有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应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层面并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从而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降低留守儿童意外事件发生率。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家长、自身均有一定关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无非涉及因怨恨、不满家长外出将其留在家中,而家长们则多认为留守儿童吃饱穿暖、不生病就万事大吉,往往忽略孩子心理想法,认为他们只是小孩子不具备独立性,忽略其对家长的关心、爱护等渴求。此外,由于留守儿童多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而隔代交流沟通难以实现,加之老人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无法为孩子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长此以往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心与爱护,并最终引发相应心理问题。

那么,家长们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疏导及护理措施呢?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大多是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据相关资料统计某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父母双方均外出成为流动人员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6.17%,因此其在家中处于脱管真空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示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具有受教育程度低、基本无医学背景、从事重体力劳动且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因此若想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首先应从家长入手。家长们首先应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养育观念,不要仅关注孩子们的吃穿用度而忽略其心理状态,其实很多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绪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即使工作再忙碌也需要抽出时间利用电话、微信、短信等形式与儿童进行定期有效沟通,从而掌握其在家中近阶段的生活状态,耐心倾听孩子们面对校园、家庭生活的主观感受,即使排解其不良情绪,对孩子思念父母的心情表示理解。孩子们则需充分理解家长的不易,必要时家长可利用寒暑假接孩子们前来与自己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使孩子们了解家长的工作内容、体会他们的辛苦、了解生活的艰辛,理解家长将其成为留守儿童的无奈,消除其对家长的怨恨情绪。家长们应找机会在不同阶段与孩子深入交谈,了解其现阶段成长困惑、心理问题等,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此外,我们还可动用社会一切力量积极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政府、学校应建立长效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积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达到健康留守儿童预防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则可尽早获得针对性的疏解措施。家长也应提高自身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针对家长无能为力改善的心理问题,应寻求孩子学校老师、乡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使其为孩子提供专业性的心理疏导,从而尽早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总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应重视此类问题并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欧阳智,范兴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182-1185+1190.

[2]伏干.亲子分离的心理感知——基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半结构式调查[J].青少年学刊,2019(02):22-27.

[3]曲苒,倪晓莉,赵新年,王瑜萍.留守状况对隔代教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祖父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英文)[J/OL].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2):338-344.

[4]杜柏玲,陈维举.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6):51-53.

论文作者:雷跃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护理论文_雷跃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