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否定律的独特功能_否定之否定论文

论否定律的独特功能_否定之否定论文

简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独有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5)01-0040-06

人们通常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实质 以及内在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是关于事物量变和质变相互过渡、相互交替的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的两种状态及其相互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 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所引起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这种概括对前两个规律是基本正确的,但对否定之否定规 律来说则显得不够全面。否定之否定规律除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至 少还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所不具有的下列三项独有功能:(1)否定之否定 规律是对“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的科学说明;(2)否定之否定规 律是对事物发展的重复性和周期性的合理解释;(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解开一系列哲学 悖论之谜的一把金钥匙。下面分别对这三项功能作些简要分析。

一、对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的科学说明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趋势。一个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叫 作肯定的方面,对事物的存在起肯定作用;一个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叫作否定的方 面,对事物的存在起着否定作用。当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原有性质而继续 存在,因此,肯定的方面被看作事物内部的保守因素;当否定方面转变为居主导地位时 ,事物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实现了对自身的否定,因此,否定的方面被看作事物内部 的积极因素,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内在源泉。没有否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 的内在活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经过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两度转化才能体现出来 。在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一度转化,即肯定→否定中,还看不出否定之否 定;一定要在两度的转化中,把否定者再否定,才能看出否定之否定。用公式来表述这 个两度否定过程,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由此可见,否定之否定以肯定→否定 为前提;没有肯定→否定,就不可能发生否定之否定。所以,恩格斯说:“我不仅应当 否定,而且还应当重新扬弃这个否定。因此,我第一次否定的时候,就必须使第二次否 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1](P485)这说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否定,是事物 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在的或由外力强加的否定。由外力强加的否定,在作了第一次否 定时,很可能使第二次否定无法发生。恩格斯以“麦粒→植株→麦粒”、“卵→昆虫→ 卵”这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为例说:“如果我磨碎了大麦粒,如果我踩死了昆虫,那么 我虽然完成了第一个行为,却使第二个行为成为不可能了。”[1](P485)这充分说明,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这是否定 之否定规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去掉这个内容,就等于取消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我国理论界曾经有人主张用“肯定否定规律”代替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根本错误的 。因为只讲肯定、否定的不断交替,不讲否定之否定,虽然也能揭示事物内部肯定因素 和否定因素的矛盾运动,但是却不能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辩证过程 。因为肯定、否定不断交替的过程,就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他事物又转化为另一事 物的无限过程。如甲被否定转化为乙,乙被否定转化为丙,丙又被否定转化为丁,依此 类推,以至无穷。越是后面的否定离出发点越远,与出发点之间的联系越是模糊不清。 原来的甲事物通过自身的否定转化为乙事物,乙事物又通过自身的否定转化为丙事物, 这样就割断了丙事物与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丁事物则与甲事物相距更加遥远了 。这样,甲事物转化为乙事物就是它自身的消灭、自身发展的中断,乙事物转化为丙事 物、丙事物转化为丁事物也是如此,从肯定、否定不断交替的过程,无法看出事物自己 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尽管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可以无限推演下 去,形成一个肯定、否定不断交替的链条,但是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上的事物是各自孤 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黑格尔把这种一系列否定的无限相加和累积称之为恶的或坏的 无限过程。

我们知道,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构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 不仅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各大的组成部分是按照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公式安排的,而 且其中的每一个范畴也都是按照这个公式逻辑地推导出来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正 ”即肯定,是指单纯的自我相关,单纯的自身同一,没有与他物发生关系,因而也就是 直接性。“反”即否定,是指分化、对立。“正”基于自身的矛盾,必然引出一个自身 的他物,形成此物与他物的对立关系、矛盾关系,这样,最初的直接性就被间接性所取 代。“合”即否定之否定,是指“正”与“反”的统一。在“合”中,“正”与“反” 的对立、矛盾被扬弃,两者作为不同的环节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正”与“反”的关 系不再是此物与他物的关系,而成为自身联系,因而又回到了自我相关、自身同一,但 这“同一”是包含着间接性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同一。黑格尔讲的是概念由肯定到 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但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到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 在客观世界,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尽管保存了被否定的事物的积极因素,矛盾得到了初 步解决,但是,事物发展的否定阶段与原来的肯定阶段所形成的对立双方,都包含着一 定的片面性;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才能解决前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即克服前两个阶 段之间的片面性,又保留、发扬它们的积极因素,达到二者的统一,使事物在自己运动 中得到充分发展。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只有在否定之否定阶段, 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恩格斯在写作《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中,把事物自己发展中的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称之为“对立之划分,对立的斗争之解决”,而把杜 林所说的肯定和否定的无限交替称之为“恶劣的、没有结果的否定”,并指出:“这种 没有结果的否定是纯粹主观的、个人的否定,它不是事物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而是由 外部硬加进去的意见。由于从这种否定中不能得出任何结果,所以作这种否定的人就必 然与世界不和,必然要放肆地非难现存的和以往的一切,非难整个历史发展。”[2](P6 73-674)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事物的重复性和周期性的合理解释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对立面的两度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发展周期,表现为 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同于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特 征。黑格尔把事物(概念)发展的周期称之为圆圈,恩格斯和列宁把事物发展的周期称之 为近似螺旋式的曲线,毛泽东则把事物发展的周期称之为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周期具有以下一些具体特点:

第一,曲线性。事物发展的每一个周期,都是从起点出发,经过中介,然后又回到起 点,这就表现为近似圆圈的螺旋式的曲线运动和波浪式运动,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 在绝对的直线运动。当然,这种周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同 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同事物发展的周期在空间上有大小之分,在时间上有长短 之别。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自身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的螺 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

第二,前进性。事物发展由起点经过中介再返回到起点的运动,不是复旧,不是倒退 ,而是前进、上升。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早已为黑格尔所揭示。他在讲到概念 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时写道:“唯有通过这双重的运动;区别才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即被 区别开的双方的每一方就它自己本身来看,都完成它自己到达了全体,并且在全体中实 现其自身与对方的统一。唯有双方各自扬弃其片面性,它们的统一才不致偏于一面。” [3](P426)“我们从理念开始,现在我们又返回到理念的概念了。这种返回到开始,同 时即是一种进展。”[3](P426)概念的发展是如此,客观事物的发展也是如此。通过否 定之否定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运动,是事物发 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第三,三段式。肯定被否定,否定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必须经过两度 质变、三个阶段,才能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段式。三段 式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形式,而且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抛弃了三段式,就 等于取消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三段式虽然在黑格尔那里带有神秘的性质,但它在客观事 物的发展中并不神秘,它不过是经过事物的两度质变所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四,重复性。把上述三个特点结合起来,事物发展的周期就表现为前进性和重复性 的统一。关于这一点,列宁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说:“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 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否定的否定)。”[4](P191)“发展似 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 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5](P423)“一般说来,运 动和变易可以不重复,不回到出发点,于是,这个运动也就不是‘对立面的同一’。但 是,无论天体运动,或机械运动(地球上的),或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它们都不仅把运 动的观念,而且正是把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辩证运动的观念注入人类的头脑。”[4](P2 95)列宁在这里强调的是由出发点经过中介再返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重复性具有普遍性 ,而不是说有的事物的运动可以不重复,不返回到出发点。因为在列宁看来,任何运动 、发展都是“对立面的同一”,不重复、不返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既然不是“对立面的同 一”,那末它在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前进性与重复性相统一的周期性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螺旋式上 升、波浪式前进的特征呢?这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 物辩证法所表述的一系列辩证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用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虽 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事物发展的这一特征,但不能对这种特征从整体上作出全面的 说明。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才能对这个特征作出全面的解释。在这 里,否定之否定规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马克思使用的“ 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概括为:“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 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之否定。”[1](P483)这里说得 很清楚,“否定之否定”是整个发展过程的核心。这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 规律,只能说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某个或某些阶段,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只有 把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综合加以运用,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 全过程。

如前所述,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对立面,其中肯定因素是 事物确定其本身存在的因素,是保守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并向新事物转化 的因素,是革命的因素。否定的因素必然战胜肯定的因素,革命的因素必然战胜保守的 因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因为否定 的、革命的因素,开始总是比较弱小的,而肯定的、保守的因素则比较强大,否定的、 革命的因素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遭到肯定的、保守的因素的阻碍和压制,只有经过多次 的反复的斗争,否定的、革命的因素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最后战胜肯定的、 保守的因素。因此,事物的发展就显示出曲折性,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 点,用对立统一规律当然是可以说明的。但到此为止,并没有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 全过程,特别是没有说明“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没有说明“ 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

事物经过一次大发展之后,即经过一次由量变到根本质变之后,需要有一段时间进行 调整、巩固和提高,即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便在新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即实现新的质变。在两大发展阶段(即两次根本质变)之间的调整、巩固和提高的时期 ,事物将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呈现为相对静止的量变状态。因而事物在不断向前发展 的过程中,发展的道路也不是笔直的,不是直线上升、直线前进的,而是有起有伏、波 浪式前进的。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讲到革命政权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时就 曾指出: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反对冒进政策。”[6](P51)1955年,毛泽东在讲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时指出:“各 省各县,在发展了一批合作社之后,必须有一个停止发展进行整顿的时间,然后再去发 展一批合作社。那种不许有停顿、不许有间歇的思想是错误的。”[7](P436)在农业合 作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虽然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但他讲的这段话却 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有起有伏、波 浪式前进的。事物发展这种由量变、质变交替进行而呈现出来的波浪式前进的特征,用 质量互变规律当然是可以说明的。但是,到此为止,并没有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全 过程,特别是没有说明“在高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没有说明“仿佛 是向旧东西的复归”。

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之所以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全过程,不能说明 “在高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不能说明“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 是因为这两个规律的功能只在于说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某个或某些阶段,只有否定之否 定规律才能揭示整个发展过程。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全过程,说明“在低级阶段重 复高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说明“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独有的功能,离开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全面的说明。这正是不 能用“肯定否定规律”的表述代替“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述的最主要的原因。

事物发展经过对立面的两度转化以后,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都分别在两次否定的 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既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消极因素,又继承和发展 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且把它提到更高的程度,因此使事物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 段。同时,当事物经过对立面的两度转化以后,在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发展过程可以 自成一个周期,表现出发展由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的过程。事物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 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第一阶段(肯定)事物的特征、特性向对立面转化为第 二阶段(否定)事物的特征、特性,第二阶段事物的特征、特性再向对立面转化为第三阶 段(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特征、特性,由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在特征、特性上都与第二 阶段事物相对立,因此在第三阶段上的事物与第一阶段上的事物的特征、特性便呈现出 某些“重复”、“复归”的现象。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任何现象,发展到底,转化 为自己的对立物;但是因为新的,与第一个现象对立的现象,反过来,同样也转化为自 己的对立物,所以发展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有形式上的类同。”[8](P635)当然,这 种类同只是“形式上的”,实质上是前进,是“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 特性”,是“仿佛向旧东西的复归”,而不是复旧,不是倒退,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循 环。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解开一系列哲学悖论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在人们的观念中,有许许多多的哲学悖论。流行最久远也最广泛的哲学悖论,是关于 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争论。如果说先有鸡,没有鸡蛋如何能孵出小鸡呢?如果说先有 鸡蛋,没有鸡又如何能生出鸡蛋呢?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有一场先有桌子还是 先有桌子的观念的哲学争论。如果说先有桌子,那末没有桌子的观念(图纸)如何能制造 出桌子呢?如果说先有桌子的观念,那末没有桌子,桌子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 在关于人们熟知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着悖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实践 决定理论、产生理论,这似乎是没有问题。但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理论指导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如何 能成为理论的源泉呢?于是在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的问题上,也就出现了悖论。应该 申明,这些哲学悖论不是在人的头脑之外存在的,而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正确在头 脑中形成的。就是说,事实上无悖论,悖论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那末,如何在人的头 脑中消除这些哲学悖论呢?在我看来,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解开这些哲学悖论之谜的一 把金钥匙。离开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哲学悖论是无法从头脑中消除的。

为了说明如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解开这些哲学悖论之谜,首先讲一条运用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方法。这条方法就是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确定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起点 和终点。大家熟知的“麦粒→植株→新的麦粒”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说明正确确 定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的最典型的例子。在麦粒→植株→新的麦粒这个周期中 ,把麦粒作为起点,新的麦粒作为终点,符合客观事物自己运动的周期。为什么只能把 麦粒→植株→新的麦粒作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周期,而不能把植株→麦粒→新的植株作 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周期呢?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从植物生长、发展的观点来看, 麦粒→植株→新的麦粒,这是一粒麦粒在适宜的条件下自己运动的一个周期;而植株→ 麦粒→新的植株,则牵涉到两粒麦粒、两棵植株,不是一粒麦粒或一棵植株自己运动的 一个周期。麦粒既是周期的起点,又是周期的终点,而植株则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 节,周期既不能从它开始,也不能到它结束。第二,从农业生产的观点来看,从播种到 收获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周期,今年的植株管理和明年的植株管理则分属于两个生产周期 ,因而周期不能从植株开始到植株结束,只能从麦粒开始到麦粒结束。这充分说明,确 立否定之否定规律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必须坚持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下面就根据 这条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解答这几个哲学悖论之谜。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哲学悖论之谜。从物种起源和演变的观点来看,鸡和鸡蛋 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种长期演变的产物,所以既不能说先有鸡,也不能说先有鸡 蛋。很可能是某种近似于鸡的鸟,生出了类似于鸡蛋的鸟蛋,这种类似于鸡蛋的鸟蛋所 孵出的鸟,比生出这个蛋的鸟更加类似于鸡,这种更加类似于鸡的鸟所生的蛋孵出的鸟 ,又更加类似于鸡。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周期,循环往复,重复多次,近似于鸡的鸟 便演化成鸡,鸡所生的蛋也就是鸡蛋了。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哲学悖论之谜也就被解 开了。这个过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近似于鸡的鸟→类似于鸡蛋的蛋→更加类似于鸡 的鸟”……“鸡→鸡蛋→鸡”。那末,为什么把这个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确立为鸟和鸡, 而不确立为鸟蛋和鸡蛋呢?这是因为,从饲养家禽的实际过程来看,养一只鸟或一只鸡 ,可以生出许许多多的蛋,这些蛋又可以孵出许许多多的鸟和鸡,由此一代一代饲养下 去,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如果从蛋开始,一个蛋只能孵出一只鸟或一只鸡,一只鸟 或一只鸡又只能各生一个蛋,假定经过与从鸟或鸡为起点和终点同样多的周期,收益要 小得多。由此可见,把鸟或鸡作为周期的起点和终点,符合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饲养家禽的人,一般都不一定懂得否定之否定规律,但却都从养鸟或养鸡开始,而不是 从买蛋孵鸟或鸡开始。

关于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桌子的观念的哲学悖论之谜。这个问题属于先有思维还是先有 存在、先有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探讨的问题,是主张唯物主义还是主 张唯心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如此之根本,但在我们解开了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 哲学悖论之谜以后,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桌子的观念的哲学悖论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的哲学悖论之谜。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这对马克思主 义者来说,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决定理论,实践出真知、 长才干,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谁还会认为先有理论后有实践呢?其实 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为了彻底驳倒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还需要做深入一步的思考,澄 清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误解。

这里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即人与外界物的关系是先有理论关系还是先有实 践关系?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阿·瓦格纳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不是实践 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马克思针对这种错误观点指出:“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 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但是,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 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 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9](P405)这就是说,在某种理论产生之前,人们总 是首先实践,不能等到有理论以后再去实践。在人与外界物的关系中,一般说来,总是 先有实践关系,后有理论关系。只有这两种关系都产生以后,它们才相互作用、互为因 果。所以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周期中,实践是起点和终点,理论是联结起点和终点 的中介或环节,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实践→理论→新的实践”。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既推动了实践的发展,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这样一段话:“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比最灵巧的蜜蜂 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 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 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 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 这个目的。”[10](P202)有人认为,马克思这段话是认为,对于建筑师来说,是先有建 筑物的观念,然后按照建筑物的观念(蓝图)施工(实践),建造成建筑物,继之再形成新 的建筑物的观念。这里的起点和终点是建筑物的观念,建筑活动(实践)则是联结起点和 终点的中介或环节,其公式是:“建筑物的观念——建筑实践——新的建筑物的观念” 。这是对马克思这段话的严重误解。马克思的这段话不是讲理论和实践谁先谁后、谁决 定谁的问题,而是讲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 而人的活动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其实只要我们追问一下:建筑物的观念是从何而来的 ?就不难做出回答:它是从已有建筑活动(实践)及其结果(建筑物)而来的。所以其起点 和终点仍然是建筑实践。建筑实践与建筑物的观念相互作用过程的周期应该是:“建筑 实践(包括建筑物)→建筑物的观念→新的建筑实践(包括新的建筑物)”。

从对以上三个案例的具体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确实是解开一系列哲 学悖论之谜的一把金钥匙。离开否定之否定规律,人们将永远在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 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桌子的观念等哲学悖论的迷宫中兜圈子。

标签:;  ;  

论否定律的独特功能_否定之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