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历史_历史论文

新闻与历史_历史论文

新闻与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过去的新闻是现在的历史,未来的历史是现在的新闻。新闻要具有历史价值必须抓住社会现象、阶级矛盾的本质和事件的闪光点,同时还要能“言文行远”,还要对历史负责。

关键词 新闻 历史 报道 本质

大家熟知,过去的新闻是现在的历史,未来的历史是现在的新闻。新闻是记述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历史是总结过去发生的事,新闻与历史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如何使昨日新闻成为今日历史,明日历史又如何采用今日新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笔者拟就新闻价值与历史角度、言之文行之远、现实与历史的必然,这三方面谈一谈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新闻作品的价值在哪里?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二是使读者产生先睹为快的审美感觉;三是从作者公正客观的态度中吸取教益;四是通过传播媒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映;五是使人们茶余饭后有了谈话消遣的材料。但笔者认为,新闻作品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好的新闻作品,它不仅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新闻事件时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角度架构,从微观处入手。所谓宏观,就是要求作者站在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时代精神演变、社会经济走向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必须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它必须抓住社会现象、阶级矛盾的本质,要能象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微观,就是作者能从复杂纷纭、司空见惯的平凡事件中,发现其隐藏的闪光点。这就是于毫发处见泰山,“于无声处听惊雷”。用文学创作术语说,新闻作品的微观,就是以小见大。一篇能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的特点。例如我国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历史散文《左传》中记载了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在葵丘之会中的情事: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天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此事在当时就是一则新闻。齐桓公称霸中原,众诸侯葵丘之会,各国修定盟约,有多少政治交往与会谈,但作者却选取了齐桓公拜胙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当时春秋霸主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所以,此文选材小,所指实大。文字简略,但用义深刻。此文从宏观上把握了春秋霸主们称霸的特点,从微观上选取了齐桓公拜受祭肉这一微小事件。所以此文,在当时是“新闻”,在后世就是历史。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从表面上看,也就是说,任何以文字表述的内容,都要注重言辞的推敲、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但笔者认为,孔子之意,远不止于此。所谓“文”,不仅指言辞,更重要的是指文字的内蕴,作者的爱憎和褒贬态度。言之文,是对新闻作品的要求;行之远,是其所起到的历史价值。例如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所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在于“文”字。作者是饱含激情、甚至含着泪水写此文的。首先他们为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博大精神所感动,再加上作者惨淡经营,广泛而深入地调查研究,取得丰富的素材,去粗取精,苦心构思,才写出这篇现实与永恒统一的作品。文章中写了焦裕禄率领县委干部到火车站看望逃荒的灾民。风雨交加的夜晚拖着病体去看望贫下中农。为治理兰考水、旱、沙灾,他冒着倾盆大雨去考察水流走向,拟定治理方案。他关心人才,想尽一切办法挽留一个技术人员。他鼓励在沙丘上植树,用泡桐锁住黄沙。直到他病危期间还关心兰考人民的治沙斗争,等等。这一切,读之催人泪下。所以,焦裕禄的报道在当时不仅是新闻,也是千百万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事例。直到今天,甚至更久远,人们都会满怀热忱的述说焦裕禄的事迹,歌颂焦裕禄的精神。另如新华社1964年3月11 日电:《两个蒙古族小姑娘同暴风雪搏斗一昼夜保护了羊群》。新华社广州1959年1月25日电:《向秀丽舍身遏火救工厂》等,这些新闻报道, 已不能仅用“新闻”二字来局限。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社会主义道德的典范,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所以,把他们载入史册,亦当之无愧。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文章《今》中有一段名言:“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始在。”过去、现实与未来是一条长链。以表现现实的新闻,与总结过去预示未来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实中的事物并不能全都代表历史,新闻作品也不会全都载入史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它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明有暗。其中自相矛盾者有之,刻舟求剑者有之,狼吃小羊者有之,掩耳盗铃者有之。然而我们的新闻作者在许多场合下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为错误思潮推波助澜,如1958年的粮食亩产超万斤,小土炉炼钢赶超英美等等。这些也都曾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媒体传播出的信息。很显然,这些新闻,不仅不能推动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发展,而且是现实的错误与历史的反面。所以错误的舆论导向能把人引向歧途,正确的宣传可以获得“无冕之王”的殊荣。现实不允许捏造,新闻不允许弄虚做假。历史是公正的,未来必将对今日之现实做出正义的判决。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它不仅要反映现实,更要对历史负责。例如轰动海内外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了邓小平同志的南巡和讲话。这篇报道,决不仅属于新闻范畴,它是作者根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通过邓小平同志南巡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因此它必将载入史册,成为历史。在中国古代也不乏其例,如《史记·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会上,秦王企图借与赵王在渑池盟会之机,从精神和外交上折服赵国。故秦王让赵王鼓瑟,又令御史记此事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大家皆知,中国古代纪事历来有“春秋笔法”之说。秦之记非常明显,一个“令”字,突出了秦王的权威,其势分明凌驾于赵国之上。在国格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蔺相如跪请秦王击缶以娱赵王。秦王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在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蔺相如挺身而出,大义禀然,不惜牺牲自己以维护国家尊严。这样的事件,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是新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必将成为“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激励后人,彪炳史册,流芳千秋。

现实中的新闻不等于未来的历史,但未来的历史必将以现时的新闻为依据。所以,好新闻必成为历史。我们化用李大钊的话可以这样讲:过去的新闻以现实为归宿,未来的历史以现实的新闻为渊源。这就是现实与历史的必然。

综上所述,新闻与历史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具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新闻的终结是历史,历史的依据是新闻。所以,新闻作品必须为人类、世界、社会的发展负责;而历史又必须正确地选择审断当时的新闻,合二为一,各尽所长,相得益彰。这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

标签:;  ;  ;  ;  

新闻与历史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