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装配式建筑项目下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闵军华

基于装配式建筑项目下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闵军华

上海新长宁集团仙霞物业有限公司

摘要: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该类型建筑的发展。本文对装配式建筑优势及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从对工程总承包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完善、示范引导及宣传工作的加强、完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创新、加强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管理模式四方面,论述了装配式建筑项目下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

前言:EPC模式为设计、采购、施工模式的简称,可实现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体化管理。在EPC总承包模式的影响之下,业主会将建筑项目的整体设计等工作全部交给承包商来开展,并根据实际需要,将处于合同范围内的部分工作分包出去,降低业主的工作压力,但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总承包商的要求极高。整体来看,EPC模式可以将总承包商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从而创造更多利益。

1.EPC总承包模式的一般管理程序及要点

在EPC总承包模式应用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管理程序包括以下几方面,即项目策划管理、设计管理、材料管理、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首先,在项目策划管理阶段之中,需要对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通过评估立项程序的开展,对项目的总投资额度和进度进行明确,为部门建设和项目组织形式的建立提供基础,同时也能将各方工作人员的分工职责突显出来。其次是设计管理阶段,在EPC模式的引导下,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以设计为主导,相关费用的控制关键也在于设计阶段的工作情况,并保证施工图纸的完善。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施工、采购的相互协调,避免由于采购工作不合理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再次是采购管理阶段,该阶段主要以采购工程所需要的设备材料为主,并按照采购合同内容执行采购工作,避免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接下来是施工管理阶段,该阶段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实施的重点内容,可以实现对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的严格控制,并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进行协调。

2.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为各种管理模式的实施产生了一定影响。很多建筑单位至今依然沿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建设设计、构件生产等工作和建筑专业脱节,无法将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出来,这对装配式建筑的影响尤为严重。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组织管理系统化严重不足

现阶段,很多装配式建筑项目使用的管理模式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组织模式的设计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装配式建筑的影响下,整个建筑行业需要对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设计、生产及施工的一体化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之中,组织管理并没有进行系统性规划,更不能覆盖整个建筑项目操作流程,致使管理与技术相互脱节,很难将最高的管理水平发挥出来。

2.2产业链不完善

在装配式建筑产品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与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交叉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建筑工程的持续完善。但在很多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下,业主都是与生产单位或设计单位等对合同进行签订,业主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协调作用,很容易导致各个建筑阶段出现脱节现象。在此种情况的影响之下,无法将有效的产业链形成,最终引起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各自独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全产业链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其中的集成优势更无法得到彰显[1]。

2.3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装配式建筑属于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其中涵盖很多设计技术和专业类型,而信息化管理是整个项目完善的关键。从装配式建筑实际发展角度来说,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率明显偏低,降低了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这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在创新管理模式之下,还需要对管理信息化发展进行充分考虑。例如,相关企业可以将BIM技术引入其中,实现装配式建筑各阶段、各环节的信息集成管理,并打造一个完善的BIM信息平台,将所有工程信息集合在一起,为工作人员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创造了基础条件。除此之外,由于BIM信息平台的建立,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得以提升,为全产业链协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装配式建筑项目下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应用措施

3.1对工程总承包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完善

在工程总承包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对投标管理、总承包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确保开展工作的开展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相符。在装配式建筑项目承包过程中,应该对总承包商的适应性进行充分考虑,向符合要求的总承包商们发出邀请,促使他们参与到招标工作之中。另外,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需要对主项目的管理范围进行有效明确,这其中还包括总承包企业应具备的实力和条件、相关风险管理等。近年来,由于各地区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高了重视程度,鼓励业主们在建设过程中使用EPC总承包模式,对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了合理完善,还通过税收减免、增加投资力度等形式,促使EPC总承包模式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此基础上,政府还需要对建筑审批服务项目进行合理优化,在完善监管体系的同时,充分调动出总承包企业的建设积极性。

3.2示范引导及宣传工作的加强

在EPC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示范项目进行合理建设,为其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依据,还可以培养一批EPC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将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对相关项目建设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最终实现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促使更多人才参与到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另外,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化工建设等行业十分常用,但在装配式建筑应用上,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为此,各地区政府除了在政策上基于支持以外,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促使各个装配式建筑企业对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应用,提升该项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例如,政府可以向业主来宣传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好处,以及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建设经验,促使EPC获得业主的认可,之后还要鼓励施工单位、生产设计单位等向总承包模式转型,为装配式建筑的推动与发展建立基础条件,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程度也会逐渐攀升[2]。

3.3完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创新

站在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人们需要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和需求,对相关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完善和调整,并以全产业链为主,对各个参与方的自身职责和权利范围进行有效明确,在实施分包管理模式的同时,实现各个阶段的一体化结构控制。在此基础上,各项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切合度也会得到提升,增强总承包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各个建筑企业应该以标准化管理理念为主,在组织结构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有效创新。例如,为了实现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某企业对混凝土结构框架体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建立了剪力墙支撑等体系,为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好保障。还有很多企业将BIM技术与EPC相结合,建立多方、高效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为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时也让装配式建筑产品的市场定位变得更加准确,做到了与市场的快速适应。

3.4加强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管理模式

站在业主角度来说,由于业主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中的参与度较低,他们需要根据建筑类型和管理特点对综合型管理人才进行有效培养,促使他们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了解,如现场装配施工、BIM技术等,方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与其他专业和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实施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跟踪管理,保证总承包企业的各项义务按时履行,为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有利保障。另外,业主也应该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认知,挖掘出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将相关政策内容落实到实处。还可以利用标准化设计以及生产工厂化,在设计、生产等流程中融入EPC管理模式理念,将其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信息化管理的落实提供基础条件。例如,建设单位可以利用直接发包形式对总承包商进行选择,在评估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考虑其中,最终实现企业工程业绩的持续性优化[3]。

总结:综上所述,由于政策环境的引导,建筑工程的生产及发展模式得到了有效转变,最终实现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在管理和技术应用上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因此,相关企业应该从管理模式的选择入手,将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管理之中,在明确政策要求的同时,确立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齐贺,孙佳琦,王楠.BIM与RFID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07):4-6.

[2]谢思聪,陈小波.基于多层编码遗传算法的两阶段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J].工程管理学报,2018,32(01):18-22.

[3]杨保弟,樊首斌,权浩.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施工状况及其经济性分析[J].工程经济,2018,28(01):65-67.

论文作者:闵军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基于装配式建筑项目下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闵军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