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再生产到有效需求:马克思宏观体系的新探索_有效需求论文

从社会再生产到有效需求:马克思宏观体系的新探索_有效需求论文

从社会再生产到有效需求:马克思宏观体系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体系论文,需求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6)011-0006-08

一、引言

很多学者认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着成熟的增长理论发展体系相比,① 马克思经济学缺少一个增长理论。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过增长,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扩大再生产图式却无疑是现代宏观体系描述增长与结构变动问题的雏形。例如在《资本论》三卷中,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学者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一整套有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在以三大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运动为核心的前提下,马克思发现了不仅对资本主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生产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再生产客观规律,其扩大再生产图式对静态分析的动态化描述更是早于主流学者的相关论述。就像罗宾逊夫人指出的,“(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为研究(凯恩斯)储蓄和投资的问题,以及研究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方法。它再次被卡莱斯基所发现,并且用来为解决凯恩斯的问题的基础,又被哈罗德和多马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② 这里强调的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马克思经济学经由再生产图式所确立的宏观体系,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主流新古典理论基于总量生产函数而建立的宏观模型。这一点联系到市场经济的特性,即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济并不是新古典技术关系下的“实物经济”,而是一个由特定经济制度或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货币经济”,即在利益关系支配下的人们为了获取纯粹的价值符号——货币而进行的竞争和游戏。或如马克思表明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按比例分配劳动”或资源配置的一种特殊方式,而这种特殊的方式就是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竞争。比如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所有统计资料都是按厂商以货币为基础的成本收益得到的,由此厂商的行为目标和行为基础均以货币为导向,即为了追求货币利润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正是以价值或货币来表示总量的;同时,它也包含了由总量决定的企业成本收益计算和收入分配,从而可以表明现实中各个部门由货币收入和成本所表示的供给与需求。实际上,马克思描述社会再生产之分配与实现条件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探究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有效需求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宏观经济中的所有问题,包括资本积累、社会再生产、利润率下降、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等,无不与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紧密相关。因此,在对资本主义货币经济深刻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了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性质、即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利润,从而有效需求问题也就来自于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利润的追逐,由此联系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周期。当然,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对有效需求问题作过详细论述并一度被奉为经典;但与其主观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相比,马克思以社会再生产体系为核心的有效需求理论,正是以表明社会关系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而客观描述了现实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增加的失业、垄断增强、危机和国际扩张等现象,从而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融入到以利润率下降所代表的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这显然是凯恩斯经济学与当代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不能予以阐释的重要问题。

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体系及其拓展与阐释

根据思想史学家熊彼特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确立了到他为止最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体系,比如他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马克思的理论有两个超越于技术之上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不受时代限制的。一个就是他的‘经济表’。……马克思是试图为资本主义过程建立清晰模型的第一个人。”③ 其中,马克思曾以价值公式w=c+v+m表明了他对古典理论“斯密教条”的批判,④ 同时这也是其分析社会总产品再生产图示的基础。

1.再生产体系。一般认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得以确立的两个前提是,把社会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实物形式),在价值上分为c、v、m三个部分(价值形式)。这样,马克思就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为标准,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Ⅰ和消费资料Ⅱ两大部类。马克思指出,再生产理论的目的是要从总量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资本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因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模型;其中,前者是没有积累的再生产,后者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除资本家消费外的)用于积累并投资的再生产。由此,马克思就运用两大部类的总量分析方法表述了他的社会再生产体系。

比如在分析简单再生产时,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解。“用w的第一个部分补偿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c),用w的第二个部分补偿可变资本部分v即劳动力,……把w分为c+v+m。”⑤ 可见,w=c+v+m正是对商品价值分解的公式化表述。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总产品公式,应用并发展了这一价值公式。例如,马克思以数例列出全年总产品在假定全部剩余价值都消费掉、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两大部类公式,即: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如果将其中假设的数字抽象掉,上面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为:

Ⅰ.c+v+m=X生产资料

Ⅱ.c+v+m=Y消费资料

通过对两大部类大宗交换的推理和描述,马克思得到了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平衡公式,即:

Ⅰ(v+m)=Ⅱc(1)

(1)式表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这就是说,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在价值量上等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满足了上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可以正常进行。随后,在假定资本家把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其生产资本的追加要素后,马克思也列出了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平衡公式,即:

Ⅰ(v+△v+m/x)=Ⅱ(c+△c)(2)

(2)式表明: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马克思认为,满足了上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可以正常进行。

显然,如果从马克思上述再生产平衡条件的两个公式看,无论简单再生产的(1)式、还是扩大再生产的(2)式,似乎都反映了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一致性。或者说,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交换既是实物形式的转换,也是价值形式的交换。那么问题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否就是要讨论这种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的协调呢?实际上,马克思的理论中根本就没有“实物”。如前所述,实物是作为使用价值被马克思完全抽象掉的,从而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只是用价值表示的。换句话说,马克思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工资用于消费和利润用于资本积累条件下再生产的“价值”实现问题,或利润和利润率的实现问题。显然,这些与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实物形态完全无关,而只联系到它们的价值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当我们从单个资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价值生产和产品价值时,商品产品的实物形式,对于分析是完全无关的,例如,不论它是机器,是谷物,还是镜子都行。”⑥ 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运动作为分析对象的,其核心问题正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实现或利润实现问题。

就目前要讨论的经济结构与总量的关系问题而言,我们可以先抽象掉由技术关系决定的相对价格与总量间的复杂关系,而只是从货币在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来讨论供求和结构的决定。实际上,在基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而确立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模型中,由货币量值表示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正是实际经济管理部门经常采用的方法。比如,这种以价值或货币表示的总量同时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收入分配,从而可以表明现实中各个部门由货币收入和成本所表示的供给与需求。因而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总量与结构是紧密联系的,即所有结构问题都可以联系到由总量表示的有效需求。相反,新古典理论始终是由相对价格决定资源配置、而没有以总量为基础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这一理论中自然也就不存在由货币收入表示的需求和货币成本表示的供给,从而不能用于讨论现实中总量与结构的决定。比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社会总供求均衡理论可以表述为:C+S=C+I,即消费+储蓄(社会总供给)=消费+投资(社会总需求)。其中,收入核算的内容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当然也不是货币的交易值。而且,在这一排除了货币经济而专注于实物分析的主流方法中,可以明显看到萨伊“生产三要素说”思想。按照新古典实物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社会总供给是各种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的供给总和;而这种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来表示。可见,这一学说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不能正确说明商品价值的形成,更掩盖了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的本质。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量核算方法,虽然能够从社会最终产品的实物形态上计算和研究供求均衡关系,却不能从社会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供求的平衡。而且,主流经济学也不能像马克思那样将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从而实现总量与结构两者之间的统一。显然,马克思的这种划分方法是与劳动的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直接相关的。比如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时,首先依据的是价值总公式的分解形式w=c+v+m。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抛弃不变资本的“斯密教条”,而且也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转正是遵循着围绕以利润或剩余价值的积累为核心的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从而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与价值形式的三大部分紧密相连。

如前所述,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实现价值与实物的均衡及总量与结构的统一,而是要探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中因社会再生产问题而最终导致的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在这里,当考虑到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时,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消费而只是为了利润的资本主义特性与马克思讨论资本积累时的一个基本假设相联系。比如假定资本家的全部利润都用于资本积累或储蓄,而这种储蓄完全以不变资本的价值量表示,即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中资本存量的价值取决于货币储蓄和投资。显然,这种资本积累分析更能表明资本主义消费函数的性质,即这种“消费函数”与人们消费的时间偏好无关,而只是取决于资本积累的动机。在这一假设下,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平衡问题的核心即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而这一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计算和收入分配。实际上,在现代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息和利润收入的消费倾向一般要低于工资收入的消费倾向,或者说富人比穷人具有更高储蓄倾向;它说明,资本家的储蓄不仅是为了未来的消费,而且更是为了积累用货币价值表示的财富以表明所有者的成就和社会地位。这样,在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只是为了利润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假定资本家不消费、全部剩余价值(利润)用于储蓄或资本积累,工人工资则全部用于消费,那么消费品部门(第Ⅱ部类)的价值总量必须等于工资,资本品部门(第Ⅰ部类)的价值总量等于剩余价值(利润),这就构成一个简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给定上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则剩余价值率(收入分配或工资与利润在收入中的比例)必须保持固定不变,否则将使社会再生产的条件遭到破坏;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或收入分配的变动必须与两大部类结构变动相一致,否则会产生比例失调和消费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2.再生产体系的拓展与阐释。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扩大再生产不同于简单再生产的区别是,剩余价值不是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而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资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实际的积累。”⑦ 这就是说,总剩余价值从而总利润无论是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还是作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花掉,最终投入流通领域的支出总要以利润的形式回到他们的手中。这样,我们也可以对马克思有关社会再生产的模型做一个补充。比如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以其实现条件的平衡公式Ⅰ(v+m)=Ⅱc为例,如果将舍像掉的第一部类内部和第二部类内部交换的内容补充进去,则有:

Ⅰ(c+v+m)=Ⅰc+Ⅱc(1)

Ⅱ(c+v+m)=Ⅰ(v+m)+Ⅱ(v+m) (2)

Ⅰ(c+v+m)+Ⅱ(c+v+m)=Ⅰc+Ⅱc+Ⅰ(v+m)+Ⅱ(v+m) (3)

其中,(1)式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中包含着其生产性投资(c+v)部分和资本家消费(m)部分,而交换以后资本家将得到相当于原有规模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同时,(2)式表明资本家生产了相当于原来数额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这样,(3)式也就表明所有两大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之和与两大部类所需求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之和一致。然而,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交换后的结果就不同了。比如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平衡公式为Ⅰ(v+△v+m/x)=Ⅱ(c+△c),如果将舍像掉的具体内容包括进去,则有:

Ⅰ(c+v+m)=Ⅰ(c+△c)+Ⅱ(c+△c)(1)

Ⅱ(c+v+m)=Ⅰ(v+△v+m/x)+Ⅱ(v+△v+m/x)(2)

Ⅰ(c+v+m)+Ⅱ(c+v+m)=Ⅰ(c+△c)+Ⅱ(c+△c)+Ⅰ(v+△v+m/x)+Ⅱ(v+△v+m/x)(3)

其中,(1)式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包含第一部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2)式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包含了本部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全部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因此,资本家的支出或投资支出就决定了他们的收入,而且支出越多、收入就越多。同时,(3)式也就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对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总需求。

上面公式表明,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资本家的支出就决定着其收入,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卡莱茨基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得出的重要结论。1933年,卡莱茨基发表了《经济周期概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即在假设工人工资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下,当资本家的储蓄大于投资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下降。正如卡莱茨基的名言所说,“工人花费他们所得到的,资本家得到他们所花费的”;由此可以推论,资本家消费越多、利润就越高。比如在两个部门模型中,投资和资本品部门的扩张将使利润增加,而投资的增加会加大固定成本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1942年,罗宾逊夫人在讨论马克思经济学时,再次强调了卡莱茨基在宏观分析方面的贡献。而且,在充分吸收卡莱茨基分析的基础上,她提出了以工资和利润的划分为基础的新剑桥增长模型;这一模型在卡莱茨基模型中加入了资本存量,从而导出了利润率不变的稳定状态增长条件。实际上,罗宾逊夫人的模型也可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推导出来,即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中加入资本积累;这样,其稳定状态的条件就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保持稳定的比率,此后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研究增长理论的基础。但是,罗宾逊和其他新剑桥学者并没有把新剑桥增长模型应用于现实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依然不能摆脱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宏观变量是表示实物产出和受技术变动影响的传统观念;换句话说,新剑桥学派的增长和分配理论依然缺少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反,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详尽表明了各种价值总量的计量与货币的关系。实际上,马克思的体系也可视为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的货币体系;因为资本主义中利润与工资的分配比例、利润率的大小、实际有效需求和经济增长等都决定于资本家的货币预付,所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性质及其供给变化,也就成为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枢纽。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关系出现以前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只是用于衡量不同商品间相对价格或交换比例的工具;只要相对价格不变,货币量的绝对量及其内在价值都无关紧要。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作为一种以货币预付为(信用)基础、并以取得更多货币为目的的经济,追求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目标,这就使得货币量值成为资本家进行企业成本收益计算的基础、即获取以货币量值表示的剩余价值。由此,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各种宏观经济波动总是围绕着由资本存量价值与收入流量所决定的稳定的利润率进行;同时,由货币量值表示的资本存量价值与收入流量的均衡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在这里,资本并不是新古典实物的生产要素,而是一种以抵押为基础的信用关系,从而资本与货币具有同样的性质而不可分离。这样,所有以货币量值表示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总量指标,均是内生货币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不可能是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统计变量作为不依赖于实物生产函数的价值系统时,马克思使用价值概念表述的资本积累、社会再生产和利润率下降问题,都将直接联系到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而且,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马克思的宏观体系,对于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也可以做出合理阐释;因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正是要表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实现问题,而这一问题与有效需求问题是紧密相联的。

三、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问题

有效需求问题是市场经济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通常认为,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中对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从而被视为有效需求理论的创始者。实际上,早在《通论》一书出版之前,马克思就已经深刻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马克思对有效需求问题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凯恩斯、甚至更为深刻,只不过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比较零散、同时也较为隐晦,增加了人们理解上的难度。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当经济的发展由于货币的引入及货币形式的不断完善而进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时,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在马克思那里,与资本主义只是为了利润的生产目的相联系,有效需求问题恰恰来自于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利润的追逐。在工业社会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前,竞争仍是统治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因而决定着经济剩余和占有剩余的存在,不过这里没有货币量值的经济计算和利润率。由于封建地主占有的土地是一种特定资源、不能通过投资再生,所以他们对剩余的占有只是为了消费,而不存在为了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当然也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有效需求问题。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储蓄的出现不仅是一种贮藏、而且来自于标志资本家社会地位和积累财富的欲望,或者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竞争、即资本积累是由竞争支配的,这就使货币从简单交换经济中方便交易的媒介,蜕变为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符号和积累财富的象征,它直接联系到生产的动机与决策。这样,假定存在资本家的消费,当资本家雇用劳动工人为其提供服务时,不仅需要劳动者消费掉一部分剩余产品,而且还要为资本家挣取一笔利润;否则,利润实现不了、就会产生资本主义有效需求的不足。不可否认,古典学者马尔萨斯也论述过这种有效需求问题,但他引入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地主阶级来解决问题,即认为唯一补救办法是维持地主的收入,只要地主把地租花在奢侈品的消费上就能保持有效需求的水平。显然,马尔萨斯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家阶级之间以追逐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竞争,所以当土地被资本化而使地主成为资本家时,马尔萨斯就无能为力了。这表明,对资本主义有效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到利润,显然这与新古典理论“消费是生产最终目的”的说法是不一致的。

1825年,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工人失业,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这是马克思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对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批判的重要背景。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论证,马克思表明这种经济危机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获取利润。显然,这也是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⑧ 换句话说,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导致了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从而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对此,马克思也明确表述了一点,即他所要探求的并不只是生产的技术关系,因为作为技术关系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要求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制度中;相反,他要表明的是特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现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特殊形式、即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从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所有概念——产出、工资、成本、利润等等都联系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剩余价值,而不是直接联系到技术关系。显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都为表明这种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前所述,有效需求问题的核心即有关企业以货币总量来计量的成本-收益计算,这必然联系到马克思和古典学派有关价值决定的问题。从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大小、及其在分配中所占比例由资本家阶级预付货币量决定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其实正是由资本家阶级的支出水平(即投资支出与消费支出之和)所决定的。就像罗宾逊夫人表述的,“在他的‘扩大再生产图示’中,马克思依据资本积累过程中投资同消费的关系,为今天所谓的发展理论打下了基础。……他依据资本家出售商品来实现他从生产中榨取的利润的必要性,探讨了有效需求问题。”⑨ 由此,比例结构的失调和非均衡之所以会导致总量性的不平衡,其原因在于它将影响到利润的实现;而利润的实现程度会影响资本家阶级的预付资本大小,从而决定有效需求的变化。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都是由预期收入决定的,而利润的实现程度则由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之间的比例状况决定。其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是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按照古典学派与马克思的假设,如果假定利润全部用于储蓄,工人工资全部用于消费产品,那么资本家得到的将是由资本品部门的产出表示的利润;如果加入作为资本存量的不变资本,就可以得到利润率。进一步假定资本家的投资取决于一定的利润率,则资本品部门的产出价值就必须与不变资本加上消费品部门产出的工资之和保持稳定比例、以维持利润率不变;而当资本积累的加剧使不变资本增加时,就会导致利润率下降。比如在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工资与利润在收入中的比例呈周期性变动,当收入分配导致相对价格扭曲时,利润率的下降就会带来经济的衰退。当然,这种利润率的下降是马克思首先表明的,它不同于李嘉图由技术关系上的收益递减而产生的利润率下降;相反,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表明,利润率的下降来自于按过去劳动计算的资本存量价值的积累与按活劳动计算的剩余价值流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积累和为利润而生产的矛盾,它不取决于任何技术关系,而是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和价值与剩余价值的计量。显然,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分析是一致的,即利润率的下降或经济衰退来自于过高的资本存量价值或扭曲的收入分配,这正是产生现实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的关键。正如马克思依据再生产图式表明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的比例是否协调以保证再生产的进行,取决于用价值表示的生产的实物形态(资本品和消费品)与收入分配的价值形态的工资与利润的关系。因此,当伴随着资本积累使资本有机构成(c:v)提高、也即有效需求分析中的资产值过高,而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v和m)的分配所表示的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利润率(m/(c+v))必然会下降,工人的工资将必然小于消费品部门的产出价值而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以虽然从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是资本家阶级的支出或货币量的预付问题,但其核心却是预期利润的实现问题,这种利润的实现受到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的限制。“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⑩

其后,针对1929-1933年间再次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问题,这也标志着凯恩斯与新古典充分就业信条的决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现代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问题,这促使他在《通论》中使用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来表述这一核心问题,并由此联系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与波动。但是,与马克思经济学具有明确的价值论基础——劳动价值论相比,《通论》的一个明显弱点是缺少价值和分配理论的基础,或者说无法回答市场经济中相对价格和分配是如何决定以及与宏观变量之间的联系。比如凯恩斯表述的是,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新古典的资源配置理论仍然可行,这恰恰成为新古典学者将其视为理论特例的主要论据。所以,凯恩斯对新古典理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从而也就看不到有效需求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身内在和不可避免的趋势。相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关系或经济制度作为分析基础,使他并不像凯恩斯及新古典学者那样在脱离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框架下直接以总供求关系为基础来分析需求问题,而是将有效需求隐含在对资本主义内部对抗性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斗争等问题的剖析中。而且即使这样,也仍然可以从他关于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支出预付、再生产公式的均衡条件以及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等内容,得出有效需求问题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受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调节,技术进步、分工等都是内生的;因而在供给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主要矛盾就是有效需求问题,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分配关系、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高低、总产品的实现、再生产运动的方向等,实际上都是由资本主义有效需求决定的,因而有效需求问题必然成为马克思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分析的核心。同时,由于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层涵义去揭示有效需求,从而使得其宏观体系比仅仅围绕总供求各因素之关系进行分析的新古典学者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比如,由于经济的扩张和衰退由有效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决定,总供给在短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有效需求的变化就成为决定经济运动方向的关键;而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同时又使解释有效需求的周期性变化成为正确理解经济危机发生和经济周期运动的主因。其中,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有效需求问题。所以,建立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基础上的宏观体系,作为一种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目的的宏观理论,不仅能够分析资本主义的供给运动,而且对于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问题也可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解释。

注释:

①西方增长理论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分支,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等建立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索罗、斯旺等建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罗宾逊等建立的后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及罗默、卢卡斯等人确立的内生增长理论等。除了后者引入收益递增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进步等因素外,其他理论都沿用了新古典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法则”,因其不能合理解释人均增长的现实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

②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0页。

③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页。

④马克思认为,斯密的问题在于排除了资本存量与折旧,即“斯密教条”。比如:斯密的公式:

Y=W+п(a)

马克思的公式:W=v+c+m(b)

(b)式的产出W相当于(a)式的Y,(b)式的可变成本v相当于(a)式的工资支出W,(b)式的剩余价值m相当于(a)式的利润п。因而,(b)式比(a)式多了一个不变成本c,即其中的价值(或价格)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按照斯密的价值分解,社会总产值将全部作为消费基金,这意味着消耗的生产资料将得不到补偿。但“社会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定金额的不变资本当作生产的条件……这种资本,要永远属于生产领域,必须不断还给生产领域,就像把种子还给土地一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1页。

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4页、第437页、第446页、第25页。

⑨罗宾逊和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0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8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从社会再生产到有效需求:马克思宏观体系的新探索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