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_市场经济论文

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_市场经济论文

海南特区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理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特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在经济特区优惠政策趋向弱化与消失的新时期,海南特区要发展创造新优势,就应:1.树立依山靠海、发展“两通”的思想,建立以热带农作物产业、海洋产业和国际商贸业为主的地方产业结构;2.重新认识、确定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3.走出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误区;4.发展教育,重点培养急需和实用的人才;5.总结海南特区发展的基本经验,树立新的概念。

[关键词] 海南特区 经济发展战略 “三大支柱产业” 旅游业市场经济 人才教育 新优势

海南经济特区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主要以价格波动与竞争力量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率先建立的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正在完善过程中,开放的市场体系已具雏形。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并非一帆风顺,海南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呈现为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其若干重点或难点进一步进行理论探索。

一、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十分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企业也必须十分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干。这里,政府行为中首要的任务是制定切合实际而且又有操作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具有根本性、长期性、方向性及全局性的认识、谋划与决策。以往对于海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不少,有些研究很有见地,但由于情况的变化或当时所需条件的不具备,加之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局限性,因而缺乏可行性和简要明了的基本概括。

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战略。必须明确,海岛经济是海南经济的明显特点。此种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自我性与封闭性,于是对“两通”(交通、流通)具有更大的依赖性。虽然市场经济并不十分强调资源的自我供给,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商品生产却是所有经济学家都给予肯定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所以,从海南的资源优势出发,考虑到海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及今后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支撑,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在于:依山靠海,发展“两通”,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兴岛富民。三大支柱产业是:热带农作物及其延伸产业;海洋产业;国际商贸业。这里所说的热带农作物及其延伸产业,既包括广义农业的农、林、牧、副、渔业,又包括以热带农作物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业及其它轻加工业,如橡胶业;海洋产业当前主要是以南海石油为依托的石化工业,当然以后自然还会发展以海洋为对象的其它深加工业,包括远洋捕捞及其加工、海洋制药、海洋生化、航运、造船、海洋勘探等;商贸业要背靠大陆,面向世界,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实现这一战略,从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而言,就是“依山靠海”;从发展的突破口与优化经济环境(包括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而言,就是“发展两通”;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向而言,就是“建立三大支柱产业”;从发展目的与经济目标而言,就是“兴岛富民”,兴岛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富民。因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就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是资源优势与目标模式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与发展方向的统一,从海南的现实出发,既有客观依据,又可实际操作。

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海南地方产业结构,明确海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重点,无疑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的。第一,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二,是与海南的现实及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三,是与适应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及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要求相一致的;第四,是与稳定海南大局、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五,是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全局性的战略转变的要求相一致的;第六,是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政策将实行向产业结构优化倾斜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七,是与当前及今后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的要求相一致的;第八,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

海南建立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并不排斥有希望、有潜力、有支撑的其它产业的发展,如国民旅游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等。在这里,笔者想就海南旅游业问题再作些探讨。

二、旅游业的地位问题

海南的大海、沙滩、阳光、空气、椰风果香、黎苗风情以及五指山、万泉河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发展有前景、有潜力,应该尽快发展。但海南的旅游业能否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或者龙头产业(即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却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所谓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或基础或命脉作用的产业。龙头产业即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且必须优先发展,才能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一般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往往在“父母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之后,即工业与农业等基础产业与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之后,并且在国民收入水平也相应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规模发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生产力的相当发展,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相当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是极为困难的。理论如此,实践也是如此。当然,以旅游业为龙头或支柱的个例是存在的,如欧洲的西班牙,但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据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风光的、风俗的、历史的、文化的,也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或军事的,总之要具备独特性,如要看长城,只有到中国;要看布达拉宫,只能到拉萨;要考察撒拉族,必须到青海;要游椰林湾,就得来海南。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必须具备优雅的旅游环境,方便的交通食宿和齐全的配套设施。但是,目前以及今后一定的时期内,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必须下大气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基础薄弱。从理论上说,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海南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发展难度大。没有相应的基础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支撑,特别是恩格尔系数达不到相应的绝对值时,旅游业很难发展。这是海南发展旅游业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

其二,设施不配套,软环境欠佳。众所周知,要发展旅游业,除必须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旅游软件环境系统与氛围,即吃、喝、玩、乐既要有内容又要有意义,长知识,增阅历,益体魄,有效益,单纯的吃、喝、玩、乐,“走马看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只搞一些星级酒店、娱乐山庄之类的项目就等同于旅游业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旅游业要真正成为龙头产业,就必须在积累建设资金、改善投资环境、进行结构性调整、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效益与功能。这就必须与深层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开发与建设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在软件配套、优化氛围、创立系统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购物旅游、风情旅游、经贸旅游、开发旅游等高档次的旅游。

其三,交通不方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来去快捷,食、住、玩方便为前提。但目前海南交通业的发展刚刚起步,过海铁路还一时难以解决,因而造成旅游成本太高(乘飞机过海)或加长旅游时间(乘船过海)。岛内虽有海口至三亚高速公路,但旅游效益不高且交通成本不低,从总体看,旅游交通落后制约着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四,特色不明显。海南的椰风海韵在全国虽有一定特色,但放到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考察,则基本无特色。而以椰风海韵、吃喝玩乐为基本内容的风光型旅游,对国内收入不高的国民来说,有向往而无财力,对国外游客来说,实际上没有多少吸引力。

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并不意味着海南根本没有必要发展旅游业,而是说,应该实现“五个为主”,即以国内游客为主、国民旅游为主、深层开发为主、综合配套为主、突出特色为主。官员公费旅游是海南的包袱,过多的大酒店、豪华舞厅、娱乐山庄是海南经济所难以承受的,也是旅游设施配置方面的超比例。因此,海南旅游业要顺畅发展,第一,要探索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下功夫搞好社会治安;第三,要优化旅游氛围;第四,要坚决把过高的物价降下来,制止暴利。上述具体措施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涵养旅游资源,万万不可竭泽而渔,坚决制止某些以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破坏去换取经济指标的所谓增长。

三、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误区问题

不少同志有一种认识,似乎只要我们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从此就上了“高速公路”,好象市场经济是一副“灵丹妙药”,能够“包治百病”。这种误解或曲解在海南又具体演绎为:市场经济就是放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彻底放开物价;市场经济就是政府不干预经济;市场经济就是经济自由发展,等等。

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导致市场经济在海南特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暴利环生、欺诈普遍、回扣泛滥、市场无序等严重社会弊端。因此,要纠正错误的认识,铲除社会弊端,我们就应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第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则是价值规律,其外化为等价交换及价格波动。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价值规律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法制法规以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规范与程序。市场经济与无法无天、无规无矩是绝对不相容的。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无须管理、不必管理或者少管、不管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市场经济不但是必须管理的经济,而且是法制健全的经济,是依法管理、依法运作、依法处置的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商品经济的条件与纽带,离开了信用,也就无所谓市场经济了。现货交易要信用,期货交易也要信用;房地产交易要信用,金融交易更要信用。如果没有信用,试想这种市场经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因此,欺诈、暴利、不执行合同、不遵守诺言等都是市场经济所不允许的。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来看,尔虞我诈、见利忘义、为钱不顾一切、铜臭压倒人格的事曾被社会主义者们讥笑,也被广大劳苦民众所不齿。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几乎所有的资本家都清楚,要获得剩余价值,必须顺畅地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顺畅地实现商品价值,就必须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首先是商品的质量上下功夫,这是第一信用;其次,在商品的销售上,要有价格诚实,不得罪或失去购买者“上帝”,这是第二信用;再次是销后服务周到,以保证稳定而且增多的消费者,这是第三信用。当然,信用不只是这三方面。但这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最基本的信用。在金融方面,信用就更重要了,否则,银行就无法存在,股份公司就更无从谈起了。可见,信用对于市场经济是何等重要。信用既要以法制为基础,也要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一旦信用被毁坏,实际上不仅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被破坏了,而且意味着社会的堕落和斯文扫地。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情景,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市场经济是秩序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无秩序实际上就是一种秩序,这种无秩序相对封建主义经济而言,是旧秩序的破坏,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是新秩序的建立。这是一个过程,但这一过程不会总停留在无秩序的状态,而是逐步发展成为秩序化。今天,对于我们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秩序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无秩序,但这并不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应该如此。相反,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市场经济法制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将在法制化的基础上秩序化。片面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无秩序经济的观点是没有客观根据的。人为地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查处。在海南特区,强调市场秩序尤其是价格秩序更为重要。

第四,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凡是对市场经济多少有一点感性知识的人们都不否认,正是由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及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生产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加之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制衡才发展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而这种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了市场经济。因此,从所有权的角度讲,市场经济必然是多元的。从市场经济所通行的原则出发,多元经济中的各元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平等的,不管这一元是公有制的还是私有制的,或者是合作制的还是合资制的。也就是说,多元经济必须遵循“三公原则”,即公开、公正、公平,同时也必须遵循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利益为基本点的市场经济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当歧视多元经济中的任何一元,也不应当人为地给多元经济中的任何一元以优惠,各元都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接受客观评判,依法经营,正当竞争,优胜劣汰。当然,允许国家在总体考虑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持续、稳定、协调性时采取某些必要的调控措施,于是有可能抑制或促进多元经济中的某一元或某些元,但这些调控措施也必须是依法行政,不得超越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与力度。所以,片面地脱离实际地提出应该优先或主要发展某种所有制经济的认识应该及时清理,如海南特区不宜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及海南特区应该成为发展私有制的试验基地等,都是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左的。

第五,市场经济是可控经济。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不可控经济,正因为其不可控性,因此资本主义经济一波三折,不断遭受经济危机的“袭击”,从而强制性地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实现社会生产的客观比例。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自推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计划校正市场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以来,情况已大为好转。这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是可控的。当今世界,已经没有不干预经济的政府,也没有不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计划。计划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在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有自己的缺陷与误区,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更需要国家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加以补充。所以,认为市场经济要求政企分开,似乎政府就不应再干预经济,从而也不应该再管理市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放任,就是价格放开,就是我行我素,就是谁有钱谁干,谁能赚钱谁就好的观点更是有害的。在海南特区,由于曾出现过“汽车暴利”及“房地产暴利”的扭曲市场行为,因而某些人至今在市场经营方面暴利思想严重,总企图一夜之间就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而不把基点放在脚踏实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日积月累上。应当说,这是一种市场公害,此毒瘤不除,特区无宁日,百姓无宁日。经验告诉我们,扭曲的或畸形的市场经济不一定比传统计划经济好多少。

四、经济发展与人才教育问题

考虑到海南特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现状,教育、科技、人才在海南特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具战略意义。

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经济愈是落后的地方,教育也就愈是落后,因而也就愈是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可是,经济愈是落后的地方,却又愈是没有钱来发展教育,因而教育也就愈是落后。于是,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教育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易于成为落后地区的口号,重视或支持仅仅“落实”在口号上和文件上。这种“两难局面”应该尽快结束。

另一种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是,截止1994年底,海南全省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的比例数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科研人员以及第一、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甚至低于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这种人才缺乏的严峻局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实践证明,海南的人才不是多,而是少,引进工作应该继续。第一,自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海南是中国的海南,海南经济发展与振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振兴的组成部分。没有必要一切所需人才均由自己培养,海南现今也没有力量全部自行培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培养急需和实用的人才,在“填平补齐”、“拾遗补缺”方面多下些功夫;第二,人才归位。近几年来,内地大批人才来支援海南特区建设,但由于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某些无序状态,因而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人才所学非所用或者所用非所学,人才无序的状况比较严重。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人才浪费;第三,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国情国力,而且教育结构也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合。海南特区的发展尽管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但对中级知识分子的需求更大,对在职职工的知识深化与更新的需求更迫切。因此,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注重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第四,更多地引进适用技术。技术的引进,除了市场需求要注意外,还要注意适用性和消化力。有时,虽然引进的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但由于不适用或消化不了,反而是极大的浪费或失误。这要切实引起注意。贪大求洋,贪多图快,往往是新形势下“左”的表现。

五、建立特区新概念问题

海南经济特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即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面对海南特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应当建立特区新概念,培育特区新优势。

首先,结合海南特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转换思维方式,探索新发展思路,重新确定海南经济特区的位置。目前,我国创办的五个经济特区,虽然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且都已具规模,但共同目的一是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二是成为改革实验的领先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第一目的已基本达到,而第二目的尚大有文章可作。文章的核心在于向“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效益,要优势。这就是说,随着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弱化与消失,特区要依靠自己已经形成的新经济体制优势,而首先是发挥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具规模的长处,上项目、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进一步构建与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特区软环境。

其次,从海南实际出发,重建信心,艰苦创业,着力在规整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方面下功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海南又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发展快、已初具规模,有着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可以无条件地外化,也不意味着只要有了市场经济就有了一切。在传统计划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互相胶着时期,要强化市场经济,使其优势得以发挥,首先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规整市场秩序就要在坚持经济活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价格管理,尤其要反对暴利行为和商业欺诈,维护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与信用性。同时,要贯彻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竞争、效益、利益的精神,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为企业的正常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中,也要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行为引入依法行政的轨道;也要加强社会的治安,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化并优化“国家队”,使之财产保价增值。

以上所写的五个问题,就是笔者关于海南特区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理论探索。

标签:;  ;  ;  ;  ;  ;  

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探讨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