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列宁理论研究述评_十月革命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列宁理论研究述评_十月革命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界论文,列宁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中国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4)04-0094-08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阶段。理论界根据上述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发掘列宁的理论遗产,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了思想上和经验上的借鉴。特别是有的研究者本着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原则,重新审视列宁理论,发现并纠正了理论界以往对列宁理论认识的偏差,恢复了列宁理论的本来面貌,这对于全面正确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及经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列宁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

本文作者的拙文《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提出,列宁在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初,提出了以流转自由、贸易自由和商品交换为“主要杠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研究市场”的任务,证明他提出了苏俄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1921年秋,列宁关于苏俄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最终形成。这时列宁形成和提出了下述重要思想:第一,发展商业是苏俄摆脱经济困难并实现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二,必须利用现成的经济形式发展苏俄的商业;第三,必须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第四,国家机关和党的机关必须面向发展商业的实践。徐博涵的论文《列宁晚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以市场为基础”》提出,提出“以市场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把苏维埃经济整个“同市场、同商业”直接联系起来,是列宁建设社 会主义思想的重大飞跃。袁志刚等的论文《试析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认识的 三个阶段》提出,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从十月革命到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结束。这一阶段,列宁按照产品经济的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新经 济政策初期,即1921年3月至同年10月底。这一阶段列宁主张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 由买卖余粮,并要求把这种买卖关系引向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个阶段是最后两年的 思考,即1921年11月至1924年1月之间的思考和探索。这一阶段列宁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运行机制为基础,建 立和改革一系列经济制度。虽然列宁没有提出商品经济这个概念,但是已经提出了商品 经济思想的许多内容。王晶雄的论文《列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提出 ,1921年以后,列宁的思想认识具有下述特点:突破了“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理 想模式,指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受工人国家的控制,确立了商业和市场在社会主义经 济中的重要地位。卫兴华的论文《列宁的商品经济、市场与政府理论的再评析》提出, 在十月革命以前和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初期,列宁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理 论,认为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不相容。进入1921年秋以后,列宁转变了看法。他当时指 出,要抓住的主要环节是在“国家的正确调节下”活跃国内商业。这说明,列宁既强调 发挥商业从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强调国家的调节作用,把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结 合起来。论文提出,通观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有关论述,尽管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 法根本改变了,但是在商品经济问题上,他只肯定过渡时期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要保留商品货币关系,而始终没有涉及过渡时期结束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是 否还会存在的问题。杨承训的论文《认真发掘列宁经济理论的宝藏》提出,列宁对社会 主义建设初期市场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下述重要的观点:(1)商品经济机制有利 于生产力发展;(2)商品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生产的社会化;(3)把社会主义制度质的规定 性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的一些形式、手段、方法区别开来,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建 设;(4)实行同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原则,提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私 人买卖利益”的结合,以此寻找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点等等。

1992年11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杨会春著《列宁经济思想新探》。该著作对列宁晚年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考察与研究,论述了列宁晚年经济建设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上的地位和贡献,并且对列宁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研究和阐释。1995年4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元璋著《列宁经济发展思想研究》。该著作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列宁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思想。如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关于资源开发、资源配置、所有制结构、个人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等等的思想。

二、关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思想

周发源的论文《列宁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初探》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内曾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一部分捍卫“共产主义纯洁性”的人提出,要彻底抛弃旧俄国的一切东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深刻地批判了这种“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空想,论述了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继承、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不是资产阶级专利品,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也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唐士润的论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个创新思想》提出,利用国内外资本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突出的创新思想。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农经济和宗法式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作为小商品生产和自由贸易的必然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不应该堵塞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通道,而应该允许私人资本主义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发展。之所以必须这样,是因为私人资本主义是小生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它,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侯经体的论文《列宁关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 思想》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 。列宁对这个课题进行探索,提出了不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在列宁看来,之所以不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首先是因为学习利用资 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任何新社会都是在旧社会已经创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 会主义也不例外。根据以上分析,列宁提出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管 理制度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 + 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曹骏的论文《略论列宁关于学习、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策略思想》提出,当 时苏维埃俄国在国际上面对的现实是,虽然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被击退,但是帝国主义 的敌视立场未改变,苏维埃政权仍受到侵略和颠覆的威胁。列宁认为,只有制定正确的 外交路线和政策,求得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发展正常的关系,才有可能利用外国资 本主义为苏俄的建设服务。林祥庚的论文《列宁斯大林有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提出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俄国经济文化不发达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的具体情况,提 出了利用资本主义以迅速壮大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政 权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利用资本主义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利用资本 主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为了利用资本主义必须给地方以特殊的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应 当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社会主义利益,抵制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侵蚀。论文还阐述 了斯大林相关的思想。刘向军的论文《列宁的思路:对外开放》提出,列宁在十月革命 后的实践中深刻地阐明了苏维埃俄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在列宁的思想上,苏俄之所以 必须对包围它的资本主义世界开放,是因为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这种制 度的优越性而建立起来的新大厦,而且布尔什维克党还没有学会组织千百万人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本领,所以必须对外开放,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论文阐述了列宁对 外开放的具体思路,认为租让制最集中、最典型地代表了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是列宁 的一个伟大创造。

三、关于列宁的后期思想和晚年思想

列宁后期思想(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的思想)和晚年思想(一般认为是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 列宁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开拓的列宁研究的新领域。

本文作者的拙文《列宁后期思想的政治性质及其发展中的一贯性》提出,从列宁后期思想发展的过程看,趋于成熟的思想是他1921年以后即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的思想。所以分析和评价列宁的后期思想,应该由他这个时期的思想入手。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列宁的后期思想,可以得出结论:它是具有政治平稳性取向的思想。如列宁主张改变粮食政策,意图在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改善工农关系,达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平稳发展;列宁认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是不能“堵塞”,二是需要引导,说明他追求国家政治生活的平稳性。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思想,具有与新经济政策时期他的思想相同的政治性质,即同样具有政治平稳性的取向。杨晋川的论文《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提出,列宁晚年思想也就是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列宁在1920年底以后形成的。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 国际、民族、国家、阶级、政党、群众、个人、战争、和平等所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极为丰富。它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处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资本主义 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二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向社会 主义过渡,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赵曜的论文《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飞跃 和升华》提出,列宁逝世前夕留下的一组文章和信件,内容十分重要,被称之为列宁的 “最后遗嘱”或“政治遗嘱”。所谓列宁的晚年思想就是指这些文献中反映出来的思想 。论文提出,列宁的晚年思想,包括下述重要的内容:对十月革命道路合理性的论证; 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坚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 的崭新构想。叶庆丰的论文《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 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列宁本人早中期社会主义思想比较,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以 下几方面特点:(1)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 的主题;(2)“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 ;(3)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改革意识。列宁的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可 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关于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思想;二是关于由“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思想;三是关于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四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思想;五是关于 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六是关于开展“文化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思想。此外,江涛等的论文《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的探讨》,就列宁十月 革命后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思想、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想和逝世前夕的思想,分阶段 进行了探讨,理清了列宁思想演进的轨迹。高放的论文《列宁预计新经济政策要实行多 久》,阐述了列宁1923年认定新经济政策要实行整整一个时代的观点。本文作者的拙文 《关于列宁逝世前夕几个重要论断的理解——对某些流行观点的商榷》,就列宁所说“ 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 居民合作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阐述了不同于流行观点 的新见解。本文作者的拙文《论沿着两条线索掌握列宁的后期思想》,阐述了必须沿着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俄国国内建设两条线索研究和掌握列宁后期思想的观点。

四、关于列宁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何峻的论文《论列宁晚年党建思想的重大转变》提出,布尔什维克成为执政党以后,有两次重要的民主进程,但是都因为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挫折。一次民主进程是关于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另一次是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前一次民主进程受到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严重障碍,后一次民主进程因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而中止。列宁在最后的著作中,对自己的建党思想和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制度,开始了深刻的反思,要求对执政党自身的制度进行重大而全面的改革。冉宗荣的论文《列宁关于“监督权力相对独立”的思想探讨》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提出了“监督权力相对独立”的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建立在下述理论基础上:人民性,科学性,实效性,权威性,权力制约性。列宁认为,达到监督权力相对独立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确立监察机关同执行机关的平等地位。(2)监察机关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3)监察机关工作者必须具备既严又高的素质。(4)监督权力自身受制约性。刘爱华的论文《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反腐防变的原则和重要举措》提出,列宁这方面的一个思想是,必须严格党员标准,反腐防变。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提出,要加强组织管理,严格入党条件。没有经过考验和审查的人,不能入党。在没有经过考验和锻炼以前,不能发给党证。吸收那些在艰苦的条件下要求入党的同志,在形势顺利发展的条件下对党员人数要控制。为了保证党员的质量,必须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党员进行考查和考核工作,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清党活动,把欺骗分子和官僚化分子清除出党。列宁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从领导机关做起反腐防变。李宗楼的论文《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官僚主义渐渐成为新生政权的一大祸害。列宁在反对官僚主义的实践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它的危害、产生的根源,论证了这种斗争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而且提出了消除与克服这种祸害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措施。胡连生的论文《论列宁的反腐倡廉思想》提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说,我们面临着三大敌人,其中之一就是贪污受贿。他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态度坚决。一旦发现有腐败的人和事,不论地位如何,背景怎样,都要求加以严惩。他还主张采取公开曝光的办法,让腐败分子在人民群众面前现丑。此外,郑善学等的论文《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阐述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党的思想建设、政治路线建设以及领导制度建设的思想。朱训义的论文《列宁的党内外监督思想及其启示》,阐述了列宁关于党的组织监督、专职机构监督、报刊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的思想。姬金铎的论文《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思想的探讨》,阐述了列宁关于统一党政监察机构、加强和改进监察工作的思想。蒋逸民的论文《列宁晚年的权力制约思想及其启示》,阐述了列宁关于划分党和苏维埃的权力、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思想。魏泽焕的论文《论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阐述了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的思想。王志连等的论文《以“权力”制约权力——列宁晚年时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衡的探索》,阐述了列宁晚年关于权力的集中需要权力的制约、以及如何对权力进行制约的思想。

五、关于列宁理论若干重大问题

本文作者的两拙文《社会主义史上一个疑案的解析——研究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对社会主义史上一个疑案的再解析——研究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相继提出,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提出,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和提出了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同时胜利”论的“一国首先胜利”论。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援引了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文中有关的句子。论文通过对列宁两篇文章的研究,认为列宁此时未提出俄国可能一国首先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本文作者的拙文《“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列宁的<四月提纲>及其有关著作的思想》提出,列宁在此提纲中写道:当前革命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二阶段”革命的措施一是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二是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三是进行土地国有化,四是进行银行国有化,五是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 论文提出,这些措施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消灭 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提出,列宁所谓由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 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含义是指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上。所谓社会 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指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介于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历史阶段。本文作者的拙文《十月革命 与列宁战略思想的两次转变——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提出,在十月武装起义的前夕以 及起义胜利后一段时间里,在列宁的思想上,十月革命是作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 幕”和“阶梯”,即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革命而展开的。这一战略 思想包括相互联系的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俄国无产阶级不会立刻将俄国革命推向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可以继续推进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它具有巨 大的规模。其二,俄国革命会激发西方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其三,在西方社会主义革 命的支持下,俄国无产阶级可以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论文提出,19 20年底,列宁的战略思想发生了转变,提出了苏俄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 想。1922年底1923年初,列宁的战略思想发生了进一步转变。这一次转变有两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由过去的西方社会主义战略转向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二是由世界革命战略 转向了国内发展战略。本文作者的拙文《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列宁关于革命特殊性 的学说》提出,东方落后国家具有社会矛盾多重性、复杂性和容易激化的特点,列宁就 此作分析,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比较容易发生革命、帝国主义战争的环境有利于革命的 发生和胜利、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的思想。本文作 者的拙文《关于列宁国有化思想的历史考察》提出,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领导苏维 埃政权开展了国有化的工作。在这一时期,在列宁思想上,国有化有利于粉碎剥削者的 破坏活动,巩固苏维埃政权。1918年夏,苏俄的历史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环境和支持战争的需要,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包括进一步开展工业企业国有化。这一时期他国有化的思想同前一时期的思想是一致的,即认为国有化有利于粉碎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思想上,国有化同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在于它是有利于俄国革命发展和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本文作者的拙文《正确认识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论——对一种流行观点的商榷》提出,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 想,是产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以列宁1921年秋的若干论 断为依据。本文根据对列宁这些论断的研究和对列宁国内战争时期全部思想与实践的研 究提出,这一时期列宁无所谓“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其理由:第一,从十月 革命时期到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并没有领导党和政府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和方针 。第二,考察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和实践演进的历史过程,找不到列宁产生“直接向 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根源。第三,国内战争时期列宁有关论断的精神与“直接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思想截然不同。本文作者的拙文《论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思想与1921 年后的思想具有相同的性质》提出,学术界许多人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持快速 、激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其实这是对列宁思想的误解。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 宁领导实施的“计算和监督”,是“非剥夺剥夺者”措施,与此相关的思想属于“非社 会主义改造”的、渐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标签:;  ;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列宁理论研究述评_十月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