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影响下的性别认知论文

浅析教育影响下的性别认知论文

浅析教育影响下的性别认知

贺海纳

摘 要 :社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大部分源自认知,而造成这种认知的是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教育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性别认知也会受到教育影响并在过程中塑造性别角色。本文试从性别与性别认知、性别不平等和教育改造认知三个部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题分析教育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的。

关键词 :教育;性别认知;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平等的话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在个体主义盛行的当下,如何从教育学视角对待这个问题?教育在性别认知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不同教育主体应该如何看待性别认知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 性别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即sex,是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是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上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别即gender,它是指一个群体所认同的作为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应有的物理上的、行为上的和性格上的特征,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社会性别是后天文化的一种建构,人在出生后通过社会交往来学习成为一个男性或女性,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震动是PLC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震动会使PLC的性能受到不成程度的损坏,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远离震动源,在工作中不要与振动源有所接触,尤其是震动频率很高的振动源。如果在工作中一定要接触振动源的话,就要借助一些工具来缓解震动带来的损害,例如频率源的振动阻尼或频率传播的过程,以及阻尼橡胶的使用,阻尼橡胶存在的目的就是用来减少震动产生的影响。

性别认知是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在生理上是男性或是女性,以及对男性或是女性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或看法。关于性别认知,学术界也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包括生物决定论、马克思关于性别平等的理论、符号互动论等。

二、 教育对性别角色的塑造

从性别认知的相关理论中,我们能看出认知对性别平等的影响,而造成这种认知的是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教育是一种濡化,能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有着相似或共同的认知,现代社会,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接受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接下来我将探讨这三种途径对性别认知的塑造。

(一) 家庭

在课堂上,孩子们接受的是老师以及课本知识对于性别的认知和认同,而一般老师和课本知识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是符合社会主流认知的,所以在经过了家庭早期教育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对于性别的认知体系下,他们再接受学校的教育只会加强这种性别认知;在课下他们与同学的实践和交往会更加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比如男生女生总是各自扎堆做游戏,学校里劳动时的分工也显示出性别角色差异,男孩子往往进行打水、拖地等较重的体力活,女孩子则干一些擦桌子等较轻的活计,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就逐渐形成了男孩子更强,女孩要弱于男孩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慢慢支配了其思维,决定了其行为机制。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蕴涵着一个文化的世界观。中国大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英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我认同或文化身份发生变化。有些语言学家认为,使用一种语言的就意味着接受这种语言所蕴含的价值观或思维方式。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构建问题是现代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 学校

康德将教育分为保育、规训和塑造三个部分,这可以看成是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三阶段。保育是指对孩子自然性的教育;规训是指通过对孩子的训诫把他们置于人性的法则之下,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判断。在这一阶段,家长通过对孩子的肯定和否定来推动建立起孩子的价值观和判断。塑造则是在保育和规训的基础上对孩子更高层次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上家长对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道德和性别角色等方面塑造,家长会更要求孩子去做符合他们性别角色的事,比如认为女孩应学会烧饭。虽然在这个阶段,孩子大多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前一规训阶段的影响下孩子基本上已形成和家长一致的性别认知,所以他们一般不会跳出这个已形成框架去思考问题,也不会提出异议。

(三) 社会

社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知是多途径的,在步入社会之前,主要通过媒体、书籍、新闻、舆论等媒介,比如孩子看的动画片、故事书里大多呈现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主流的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这些认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步入社会以后,除了各种媒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在给我们灌输着主流性别认知,例如,职场上的分工、大家对性别角色趋于一致的看法等等。由于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性别认知体系,社会上的因素则是加强了我们的认知。

三、 教育改造认知

我们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其实是“性别角色意识”,当人们把某一行为模式与特定性别相联系并忽略个体差异时,性别角色转化为刻板化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就产生了。一旦形成此种意识,不管在实际生活中怎么强调男女地位的平等,在观念中其实我们已经认为男女社会性别不平等了,只是我们大多数时候没有察觉到罢了。对此,我们必须从个体主义的角度来看男女社会性别平等的问题,跳出对男女预设的界定,尊重个体的差异。在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尽量避免给孩子灌输一些固化了的“性别角色意识”,不能让他们产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自身性别的恰当认知,教会他们尊重彼此的性别差异,当有人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或行为时,不能进行嘲讽和讥笑。

四、 结语

教育对性别认知的塑造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建两性被同等对待的社会关系也必须依靠认知的提升,而认知与教育密不可分。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引导推进用个体化的观点对待不同的性别认知。实现男女社会性别实质上的平等是全社会向着先进发展的表现,我们在教育方面可以做的就是不断保持理论观念的创新,推动实践的进步,首先从教育做起。

水行政执法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依法治水的重要手段。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是维护正常水事秩序的需要,也是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的需要。只有执法主体和相对人都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才能有效地扼制水事违法行为的发生,创造和谐的水行政秩序,有效实施水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

[1]吕红平,陈胜利.社会性别与人口发展[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2]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康德.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5]祁进玉.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6]杨菊华.时间、空间、情境:中国性别平等问题的三维性[J].妇女研究论丛,2010.

[7]许晓茵.性别平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4.

作者简介 :贺海纳,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标签:;  ;  ;  ;  

浅析教育影响下的性别认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