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艳 侯昳琨

王艳 侯昳琨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并分析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各专业、各年级中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网络行为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上网时间、频次、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网络依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以降低网络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健康

当今网络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更加强大,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网民大约有1500万人,大学生网络依赖发生率在4%一13%之间,在大学生网络依赖者身上都存在着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以及恐怖等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各专业、各年级中共86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60份,收回有效问卷851份,有效率为98.95%,其中男生468名,女生383名,理科生485名,文科生366名,平均年龄20.45±3.56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调查。

1.3研究工具

1.3.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这是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自制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包括网龄、每周上网次数与时间,上网地点等,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上网的目的和网络服务的使用情况。

1.3.2《心理健康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

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本研究主要观察前9个因子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2.1.1 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网龄:小于1年的有68人,占7.99%,1-2年的有105人,占12.34%,2-3年的有150人,占17.63%,3年以上的有528,占62.04%。上网时间:每周上网少于9小时或每周1次以内的占62.87%,10-19小时或每周2-6次的占19.27%,20小时以上或每周上网7次以上的占17.86%。上网地点:宿舍占74.97%,网吧占9.75%,家里占8.81%,其它地点占6.47%。

2.1.2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上网目的: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依次为(1)获取各种信息70.27%,(2)休闲、娱乐50.29%,(3)学习知识与技能33.96%,(4)与家人、朋友联系18.68%,(5)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9.98%,(6)、扮演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角色7.64%。网络服务使用情况:即时通讯75.32%、搜索引擎70.62%、网络音乐68.63%、网络视频63.57%、网络新闻58.52%、网络游戏49.47%、网络购物45.24%、网上银行43.24%、电子邮件38.07%。

2.2大学生健康心理状况 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除强迫因子超过10%以外,其它因子均未超过6%。

2.3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3.1大学生上网时间、频次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见表2

表2 大学生上网时间、频次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大学生上网时间、频次多的SCL-90阳性症状的人数反而小于上网时间与频次少的。

2.3.2大学生上网目的、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获取各种信息和与家人朋友联系的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意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交志趣相投朋友的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层面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休闲娱乐的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中的躯体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的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中的精神病性层面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上网目的中的学习知识和技能与心理健康中的所有层面存在显著得负相关性。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各层面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与其心理健康的各层面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3讨论

网络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应该看到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帮助和便利,所以网络是把双刃剑,就看我们怎样使用它。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网络的不利影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1选择合适的方式限制大学生上网时间

现在大学生基本上每人都有一台电脑,大学宿舍里都设有网线,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条件便利,并且大学生大多远离父母,少了家庭的约束,其自制力不强,对网络的使用不能自控,所以学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限制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比如限电、限制网络开放时间等。

3.2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上网动机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大学生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现在大学生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获取各种信息、休闲娱乐、学习和交友,这样的目的是正确的、积极的,但也不能否认,有些大学生也上网浏览黄色网页,沉迷于网络游戏。所以还要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积极的上网目的,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增强心理防范能力,规范网上行为。

3.3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大学应该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选修的形式,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觉的控制网络行为。

3.4开辟网络心理咨询途径

当前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有面对面咨询、书信咨询和电话咨询,今后要根据大学生喜欢网络的心理,开辟网络咨询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即时聊天等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总之,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网络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以降低网络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峰丽.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2011.

[2]吴秀清.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特点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论文作者:王艳 侯昳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艳 侯昳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