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个新闻关键词的新认识_独家新闻论文

对几个新闻关键词的新认识_独家新闻论文

对几个新闻“关键词”的重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关键词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媒体“同题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不能只看到“同题竞争”,而忽视“特色经营”。我们应重新认识“同题竞争”中的几个“关键词”:

重新认识“策划”——重策划不能轻采访;读者会欣赏策划,但更看重新闻事实。

重新认识“独家”——重独家视点不能轻独家新闻;总有一天,“摘新闻”的日子会过不下去。

重新认识“时效”——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事实本身;为什么有持久影响力的新闻精品越来越少了?

重新认识“漏报”——“独有什么”比“漏报什么”更重要;不要过分强调“全面覆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媒体纷纷突破原来计划经济所赋予的位置,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在几个“富矿”领域掀起愈来愈烈的竞争。于是,我们看到了周末大战、周刊大战、消费类报纸大战、都市报大战,等等。

应该肯定,这些竞争促使各家报纸加快了版面更新的速度,最终受益的是读者。拿北京来说,你到报摊上走走,随便拿起一张报纸,都会觉得有的看。

但我们也听到另一种声音——如今的报纸大同小异,你有的,他也有;是个新闻,哪家都不会落下。对此,我们新闻界谓之“同题竞争”。尽管同城媒体之间你来我往,争得异常激烈,仍然不断有新的报纸加入角逐。

“同题竞争”本无可厚非,不同的媒体共同开掘新闻,总比由一家媒体“垄断”来得更深刻、更全面、更能穷尽其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同题竞争”,而忽视“特色经营”,忽视不同读者的“特殊口味”。可以预言,当“同题竞争”越打越“高级”,越来越“难分伯仲”的时候,“特色”将成为媒体决胜的重要砝码。

所以,我们该静下心来,重新认识一下那些在“同题竞争”中炙手可热的字眼儿。

重新认识“策划”——重策划不能轻采访;读者会欣赏策划,但更看重新闻事实。

越来越多的报纸讲究策划,版面异彩纷呈。但策划的比重越来越大,策划的痕迹越来越明显,而“原创”的内容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没有采访、只是依托策划进行的“二手炒作”。近来出现由于原始事件有误而导致某一热点的“翻车”,就是重策划而轻采访的一种反映。

无论何时,我们都该清醒——策划是第二性的,新闻事实本身及其所包含的价值才是基础的东西。作为“原创”的采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有大量的投入,需要冒风险。这也是许多媒体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用策划弥补、甚至代替采访的原因。包括某些采访,已成为策划的延伸——把各家媒体的报道拼凑起来就是“采访”,从网上下载人家的信息也成为最便捷的“采访”。与其说“炒二手货”是采访,不如称其为“编辑”更准确。

我们不否认策划的能动作用,但好的策划必然建立在扎扎实实采访到鲜活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读者会欣赏你的策划,但更看重你给他提供多少最新的、最真实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没有实际内容的策划,再花样翻新,也会被读者所抛弃。真正的策划高手,往往藏在新闻事实的背后,让你看不出策划的痕迹。

重新认识“独家”——重独家视点不能轻独家新闻;总有一天,“摘新闻”的日子会过不下去。

一段时间,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视点。这话有一定道理,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你想“独占”某一个重要新闻,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抓到一条“活鱼”,几个小时后,会有一堆媒体的记者闻讯而来;或者你的第一篇消息刚见报,就被人搬上网终,成了公共信息,你连这条新闻的首发权都可能被剥夺——堂而皇之地成为人家的“独家新闻”。新闻竞争的胜负不在于谁先采到这条新闻,而是谁能“炒”出花来,这是“独家”的悲哀。

重视独家视点没有错,但不能否认存在独家新闻,更不能用所谓的独家视点代替独家新闻的采访。随着版权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关法律的健全,总有一天,“摘新闻”的日子会过不下去。那时,独家新闻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挖掘独家新闻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放弃这方面的努力。每天跟着热点跑,人家报什么,你就报什么,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

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翻新,为挖掘独家新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一个有远见的媒体,永远不会失去追求独家新闻的冲动。

重新认识“时效”——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事实本身;为什么有持久影响力的新闻精品越来越少了?

拼时效,是媒体竞争的焦点之一。为了提前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许多媒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尽可能地缩短制作时间。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我们的受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与世界同步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甚至包括来自外太空的信息。

但是,也要看到媒体拼时效的另一面——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倾向。一条新闻还没有搞清楚,就急于发稿;一个热点的真正价值还没有挖掘出来,就又去追逐新的热点。采访的时间越来越短,为了抢时效,通过电话采访而不去第一现场的情况越来越多,通过长时间的深入采访而写出有持久影响力的新闻精品越来越少。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们已经喊了多少年了,新闻时效的提高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我们该提醒一句——不要因为抢时效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要省略新闻采访的必要程序。精品是磨出来的,片面追求时效,满足于一般的现象层报道,迟早会让读者觉得不过瘾而另攀“高枝”的。

新闻记者是记录历史的,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新闻媒体又是面向大众的,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的复杂多样性,读者面对信息爆炸的无从下手,都要求媒体有更沉着、更深刻的挖掘。

重新认识“漏报”——“独有什么”比“漏报什么”更重要;不要过分强调“全面覆盖”。

许多媒体害怕“漏报”,如果别人抓到了自己没有东西,就全力扑上去,抢到什么是什么,抢到多少是多少,唯恐别人“不带你玩”。

这也是一个误区。信息时代,“漏报”是正常的,几百人的报社,不可能“包打”天下。“补漏”除非补的高明,补出新意,否则不如集中全力去挖掘你独有的东西。如今的读者,并不依赖于某一种媒体,你漏了,他可以通过别的媒体“补”上;但如果你有的东西别的媒体都有,那你的存在价值就不大了。

不要过分地提倡“全面覆盖”,宁肯腾出有限的版面,把自己独有的东西做足、做大、做出特色来。

总之,走入新世纪,我们的媒体或许该进入“精耕细作”了。成熟的竞争将是实力的竞争、精品的竞争、特色的竞争,成熟的读者要看我们的真功夫。

标签:;  ;  

对几个新闻关键词的新认识_独家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