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下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_杨晓薇,刘堂华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B组,每组30人,A组通过超声对坐骨神经阻滞,完成髋关节置换术;B组通过硬膜外阻滞,完成髋关节置换术,其它的处置和方法均相同;两组患者记录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术中输液量、术后下地活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术前射血分数、性别比、ASA分级、NYHA级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手术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在术液体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A组输入液体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B组(P<0.05)。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行超声下神经阻滞方式,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更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在临床中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术后恢复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02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 guided nerve block and intraspinal anesthesia on hemodynamic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ere divided into A group, B group, n=30, group A by ultrasound on sciatic nerve block, complete hip arthroplasty; group B by epidural anesthesia, complete hip replacement, the same disposal and other method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recorded heart rate an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intraoperative transfusion volume,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ults In general, the two groups in age, weight, preoperative ejection fraction, sex ratio, ASA grade, NYHA grad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the operation indicator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postoperative fluid volume,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A group of input fluid volume,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less than group B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under the mode of ultrasonic nerve block, hemodynamic fluctuation is smaller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is shorter. It is safe and feasible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Ultrasonicguidance;Sciaticnerveblock;Epiduralblock;Hemodynamics;Postoperativerecovery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不断的增加,各种疾病导致股骨头坏死[1]或骨折,要求行髋关节置换术,大部分老年人术中循环波动大,而且含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麻醉方式,至关重要。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2]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综合评估患者围术期,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05月至2017年05月按住院先后顺序入院的患者60名,年龄30~80岁,患者均要求行髋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同意,并和家属签字同意。所有患者都由同一个麻醉医师,同一手术医师,同一护理人员,减少医疗误差。排除标准:(1)心肺功能差者;(2)要求行全身麻醉者;(3)射血分数低者,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者;(4)做过腰椎手术者;(5)家属拒绝手术者。

1.2 方法

A组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血压、SPO2、呼吸,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并记录入室时时刻(t0)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患侧肢体坐骨神经定位,给予0.5%罗哌卡因20ml进行阻滞,阻滞后5分钟(t1)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试麻醉平面后开始手术,术毕(t2)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转回病房后记录开始下地活动时间,术中输入液体量、住院时间等指标。

B组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血压、SPO2、呼吸,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并记录入室时刻(t0)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侧卧位行L1-2穿刺硬膜外置管,推0.75%罗哌卡因3ml初始剂量,5分钟后试麻醉平面,再给予0.75%罗哌卡因6ml,再次等5分钟(t1)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试麻醉平面后开始手术,术毕(t2)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记录开始下地活动时间,术中输入液体量、住院时间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9.0统计处理,数据是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x-±s),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F检验(各时间点样本均数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率的比较),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术前射血分数、性别比、ASA分级、NYHA级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n=30)(x-±s)

注:A、B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会产生较大的创伤,患者术后经常出现有剧烈疼痛感,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当前临床上有较多的镇痛药物,在老年人群,其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动力学与年轻人存在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同时还存在有慢性病,在镇痛方式的选择方面必须要谨慎。老年患者在围术期使用麻醉药物以及抗凝药物,患者手术耐受性非常低,手术风险大。针对老年患者在性髋关节置换术后,必须要做好麻醉方式的选择,降低对老人的影响,实现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有效缓解和改善。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多方面因数影响,比如说:年龄、有无肝肾疾病、肺功能储备情况等决定,选择对患者最安全的麻醉方式。本实验通过超声引导下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阻滞的比较,选择更优的麻醉方案。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髋关节置换术飞快的发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术中肌肉松弛要求不高,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麻醉方案,超声技术的发展为神经阻滞[3]提供了更加精准麻醉。大大的减少了局部麻醉药物的副作用,老年患者椎管内狭窄,骨质疏松,椎管内穿刺困难,而且要求凝血功能正常,有肺部疾病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时,拔出气管导管困难,而超声能够避免以上并发症,所以本研究选择超声下对坐骨神经的阻滞,与椎管内阻滞相比较A组患者术中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波动小于B组;A组术中输液量少于B组;A组术后能够早日下地活动,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

椎管内麻醉历史悠久,现在仍是主要的麻醉方式,剖宫产和下肢手术首选此麻醉方式,当然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多,在麻醉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太多,穿刺困难、局麻药上升平面过高影响呼吸、局麻药物中毒[4]、血压波动大、椎管内感染等并发症。本研究B组就是椎管内麻醉,选取不同的时间点,比较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康复的情况,与神经阻滞比较,B组患者术中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波动大于A组;B组术中输液量多于A组;B组术后下地活动明显延长,B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B组患者椎管内麻醉,阻滞的范围广,血管扩张,血压低,心率快,所以输液量要大;而且局麻药作用时间延长,下肢麻木,痛、温感觉系统恢复时间延长,下地活动时间延长,不益于伤口的愈合,相应的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A组术中输液量少于B组;A组术后能够早日下地活动,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表明A组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康复有益。

对所有患者麻醉过程中及术后随访,无一例麻醉并发症,说明两种麻醉都是安全、可行。

本实验不足之处:患者样品量偏少,选取的时间点太少,未能看出远期并发症。

本次研究表明,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术前射血分数、性别比、ASA分级、NYHA级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手术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在术液体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A组输入液体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B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行超声下神经阻滞方式,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更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在临床中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沛,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分析,中国骨科外科临床杂志2011;18(2):157-159.

[2]王俊,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12(22):564-568.

[3]王爱忠、谢红、江伟等,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阻滞和深静脉穿刺置管[J]2011;1(24):56-57.

[4]李民不同浓度的局麻药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1):1072-1074.

论文作者:杨晓薇,刘堂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4

标签:;  ;  ;  ;  ;  ;  ;  ;  

超声下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_杨晓薇,刘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