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寻常的访问:对克林顿南亚之行的分析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一次不寻常的访问:对克林顿南亚之行的分析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一次不同寻常的出访——析克林顿南亚之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南亚论文,之行论文,不同寻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同印度的地区大国和核大国地位;

对巴基斯坦实施接触政策;

借印抑华坐收渔利。

近两年来,美国一直以不安的目光注视着南亚次大陆。腾空升起的蘑菇云、克什米尔冰川的枪炮声、巴基斯坦的军人政权,这三件事哪一件都不省心。美国总统克林顿终于坐不住了,3月19日至25日, 他遍访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个南亚重要国家。由于这是时隔20多年后美国总统再次踏上南亚的土地,因此此行颇为引人注目。

访孟期间,克林顿分别会见了哈西娜总理和反对派领导人,美孟就能源利用、减免债务和食品援助方面签署了几项价值上亿美元的双边协议。证明穆斯林国家同样可以实行美国所倡导的民主政治,是克林顿访孟的主要目的。访印期间,克林顿与瓦杰帕伊总理举行了会谈,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文件。两国政府官员和经贸界人士还签署了总额达5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或合同等。访巴期间,克林顿与巴军政府领导人穆沙拉夫举行了会谈,表达了美国对南亚重大问题的看法与立场。

据白宫发言人称,克林顿南亚之行达到了主要目的。但此间观察家认为,在核扩散等三大问题上,虽然克林顿不断做工作,但是印巴两国领导人都对克林顿的呼吁给予“礼貌但坚决”的拒绝。可以说,克林顿来时满怀希望,回时几近两手空空,虽其如此,克林顿南亚之行本身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美国进一步调整南亚政策,并将南亚外交重心由巴基斯坦向印度转移。

冷战时期,在南亚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印度与前苏联关系密切,并奉行不结盟政策,因此南亚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阻止前苏联南下和遏制中国的战略防线上的一个薄弱环节,美印关系也长期处于低潮。但是,随着前苏联解体及其势力从南亚收缩以及美国在全球单一霸权地位的确立,美国开始调整其南亚政策。克林顿当政以来,加紧向南亚次大陆渗透,试图通过推行经济与安全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促使南亚安全态势保持在“可控”状态,以确保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不被破坏。

克林顿在出访前撰写的《地区伙伴关系是美国21世纪的关键》一文中指出,南亚是“世界上相互交织的重大问题最多的地区”,“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和危险”。因此,“美国是否有能力促进我们共同的利益和解决目前还存在的分歧”对美国的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

克林顿南亚之行标志着美国已经完成南亚政策的调整,即将立足点由冷战时期的巴基斯坦转移到今日的印度,或者说,在保持对巴影响的同时开始重视印度,至少把印度看作是比巴基斯坦更重要的合作伙伴。

而随着克林顿南亚之行以及随后美印关系的逐步改善,南亚地区冷战时期美苏拉锯式争夺以及美苏中对峙的战略格局基本消失。美国将在南亚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南亚的战略平衡也将向印度进一步倾斜,这势必将打破印巴脆弱的战略平衡。

扩大美印交流,为改善和促进美印政经关系奠定基础。

访印是克林顿南亚之行的重头戏,6天访问中有5天在印度。启程前克林顿就表示,“错过了50年的时机之后,现在是美印加强友谊与合作的时候了”。访印期间,克林顿与瓦杰帕伊签署了指导两国未来关系框架的《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的政治文件。双方表示,两国同意建立一种“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富有成效的”新型伙伴关系。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或合同等。

但是,应该看到,由于长期以来两国间的相互猜疑、互不信任所形成的消极作用至今仍存在着很大惯性,因此一次首脑会晤不会使美印关系很快得到改善。此次美印在核扩散、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以及开放印度市场等问题上还存在重大分歧。而且克林顿既没有承诺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没有宣布进一步放松或彻底解除美国对印度因核试验而实行的经济制裁措施。因此,美印关系要到实质性改善尚需要两国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但毕竟克林顿的来访结束了两国间那种带有冷战色彩的关系,开始热乎起来了。

印度在美国对外政策框架内的地位日益提高。

印度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核试验后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因此,它是南亚地区名副其实的地区大国。此外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以及印巴相继研制出核武器,使南亚成为一个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地区,对美国国家安全不利。从正反两面看,印度都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克林顿访印表明,印度在美国外交政策框架内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克林顿要求印度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则表明了美国对印度的地区大国地位和核大国地位的认同。

美国有人甚至认为,美印两国的重大外交目标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如果两国加强合作,还可以推动两国的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在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反对恐怖主义、推动民主、防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在新世纪头几十年遏制中国等美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议程中,尤其如此。

印度外交部长辛格称印美关系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开端。并称对印度的整个地位要重新评估,印度不仅活跃在南亚,也活跃在整个亚洲。印度分析人士认为,克林顿南亚之行表明美国现在开始视印度为其未来的一个合作伙伴,也显示南亚政治版图始于印度。

美对巴实行接触政策,与巴保持良好关系。以便继续对其施加影响。

在克林顿出访南亚前后以及访问期间,克林顿本人和美国官员都强调,与巴基斯坦接触不等于支持它,与穆沙拉夫会晤也不等于支持巴军政府。克林顿在出访前则指出,“巴基斯坦对美国很重要”,“疏远它只会加强希望巴基斯坦背离世界的强硬派的力量。”巴基斯坦1998年继印度之后进行了核试验,去年又支持穆斯林武装分子在克什米尔地区挑起与印度的武装冲突,并且发生推翻前总理谢里夫的军人政变,这一切都严重背离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全球安全战略。但是,为了不使巴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危险的“无赖”国家,并且在核扩散以及打击恐怖活动等问题上继续对巴施加影响并争取它与美国的合作,克林顿最终还是顺访了巴基斯坦。

25日,克林顿与巴军政府领导人穆沙拉夫进行了1小时40 分钟的会谈,并发表电视讲话。他敦促巴基斯坦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与印度就克什米尔问题恢复对话,并呼吁穆沙拉夫尽快还政于民,恢复民主。他还要求巴基斯坦利用其影响,将涉嫌策划了美国驻非洲使馆爆炸案的沙特富翁本·拉丹捉拿归案。

克林顿在巴只匆匆停留了几个小时,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明显具有象征意义,表明美国没有也不愿抛弃其传统盟友巴基斯坦。

借印抑华一直是美国在南亚的一个战略目标。印度也并非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建立地区霸权是印度历来、尤其是21世纪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一些印度政要散布“中国威胁论”,视中国为印度建立地区霸权的主要障碍。

而借印抑华也一直是美国在南亚的一个战略目标。美国在冷战时期就一直试图借助印度牵制中国,利用中印在边界和西藏等问题上的分歧坐收渔人之利。美国现在对华奉行“接触”与“遏制”政策,而“接触”不过是手段,“遏制”才是目的。尽管无法知道克林顿与瓦杰帕伊会谈时是否谈到中国,但是克林顿访印以及美国进一步调整其南亚政策本身,无疑都有借印抑华、甚至联印制华的目的。

标签:;  ;  ;  ;  

一次不寻常的访问:对克林顿南亚之行的分析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