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研究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_经济增长率论文

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周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是否存在经济周期

(一)关于经济周期的一般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经济周期,这是国内外经济界所公认的。我国经济中是否存在经济周期,是一个到目前尚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界定经济周期这一概念的内涵。一般的认识是:(1)经济周期,一般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的波动。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萧条、复苏、繁荣、衰退。本项研究中,将按照这一概念来讨论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2)引起经济活动总水平波动的因素很多,例如人口、就业、资源开发、产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与国际经济联系模式的改变、经济体制的变革等。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经济活动的总水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这些因素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力度不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因此经济活动的总水平变化不是沿着一条固定斜率的直线平稳上升的,而是在波动中以曲线的形式不断向上的。每一次波动,就形成一个经济周期(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由于以上因素发生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因此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康得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朱格拉周期(9~10年),基钦周期(3~4年)等。(3)从经济运行角度看,供求总量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周期运动。供求总量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虽然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有大小的区别,波动的时间有长短的区别,但波动是不可避免的。(4)一般地说,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也是供求总量运动较为剧烈的时候,经济总量的不平衡表现得比较突出,经济的波动幅度也较大。例如日本在经济高增长期间,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最大达到8个百分点以上(GNP实际增长率),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平均增长率降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在2个百分点以内。当然,引起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大的因素还有体制的、经济机制的、人为的等其他原因。但以上原因只能影响波动幅度的大小,不能根本改变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不能改变供求总量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运动的一般规律。

(二)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情况及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以前比较剧烈,改革开放以来则趋于平缓。这里选取GNP可比价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率(见表1)。

表1说明,1953~1996年我国经济增长一共经历了10个波动过程,分别为1954~1957年、1957~1962年、1962~1968年、1968~1972年、1972~1974年、1974~1976年、1976~1981年、1981~1986年、1986~1990年、1990~1996年。时间长度依次为4年、6年、7年、5年、3年、3年、5年、6年、5年、7年期间内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幅度(从最高点到谷底点)依次为49.6个百分点、51.7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20.4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7.8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期间内的年均增长率依次为7.6、—2.7、7.4、12.8、5.8、2.1、8、11、7.6、11.6。其中改革前有3次波动中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从这些情况看,我国经济波动幅度总的趋势是由大到小的,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水平是在逐步提高的。分阶段看,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供求总量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有3次出现了负增长,生产水平绝对下降。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水平比较低,年均增长率为6%。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年均增长率提高到10.5%。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波动看,波动幅度是不断缩小的: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呈提高趋势:周期的长度不断增加。

综合对经济周期的一般认识和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波动,波动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在经济较高增长的前提下,减小波动的幅度。

表11953~199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

年份经济增长率年份经济增长率年份经济增长率

1953 14.01969

19.3

1985

13.5

1954

5.81970

23.3

19868.8

1955

6.419717.0

1987

11.6

1956 14.119722.9

1988

11.3

1957

4.519738.3

19894.1

1958 22.019741.1

19903.8

1959

8.219758.3

19919.2

1960 -1.41976

-2.7

1992

14.2

1961 -29.719777.8

1993

13.5

1962 -6.51978

12.3

1994

12.6

1963 10.719797.6

1995

10.5

1964 16.519807.8

19969.7

1965 16.919814.4

1966 17.019828.5

1967 -7.01983

10.2

1968 -7.51984

14.6

资料来源:1990、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

注:1953~1978年为国民收入可比价增长率,1978~1996年为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率。

二、我国经济波动特点的成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曲线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了,而且是不断缩小的趋势。这样,我们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很大;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缩小,并且越来越小。

经济运行的波动与供求总量的运动特点密切相关,分析经济运行波动的原因,必须考察供求总量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供给增长分析。包括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生产间的内在联系等。表现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反映了工业化的程度。(2)需求增长分析。主要是消费、投资、出口等最终需求增长的分析,重点是考察需求的决定和调控。同时要注意到在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需求的决定方式会影响到供给的增长,供给的增长情况也会约束需求的增长。供求总量的平衡和不平衡表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决定。

(一)改革开放前的供求总量运动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总供给的增长是以工业品为主导的,由于在工业化方面这一时期重点集中在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建设方面,因此形成了以投资品为主的供给结构。与积累为主线的经济增长特点是密切结合的。需求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自然是由统一的计划安排加以决定。这种供求内容使社会生产过程与居民的消费活动联系较弱,供求的相互衔接表现的主要是生产内部的自我循环。这种离消费活动较远的经济增长为需求的计划决定方式提供了可能。因为与消费需求比较起来,生产建设需求可计划的程度要高一些。在这种模式下,需求的决定受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很大,短期内确实可以使需求总量极大地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和供给增长的可能,但同时也造成了供求总量的严重失衡。由于主观意志违背了供求总量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导致了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很大。这时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表现出很高的速度,但从较长时间看,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并不高,而且几次出现经济总量绝对减少的情况。总的看,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计划难以正确反映供求总量运动的内在规律,社会总供求运动受人们主观意志的不当影响过多。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供求总量运动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向市场化,国民经济开始在市场的基础上运行,政府对需求的决定作用被市场所取代,政府转为通过市场对需求运动进行调控。这时,需求决定上的主观色彩消失了,需求与供给通过市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供求间的矛盾会通过物价水平变化迅速反映出来,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反映的供求关系情况对需求进行调控。这样,经济总量严重失衡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与此相联系,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而平均增长水平则显著提高。从这一时期供求总量的运动轨迹看,一个总的趋势是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周期的时间延长,平均增长水平则不断提高。为了了解其原因,下面对这一时期的供求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1.供给短线与供求总量运动的关系

供给对供求总量运动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供给短线上。研究供给短线,也就是研究整个供给对供求总量平衡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1)1980~1994年经济增长中,存在明显的短线制约。(2)工业产品的短线制约明显减轻。对能源、运输和主要原材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1992~1994年的经济高增长中,短线制约程度较1984~1988年期间明显降低。(3)农产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

供给短线与供求总量运动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短线制约对经济运行的波动具有明显影响,但影响的强度是趋于下降的。80年代的短线制约,表现为工业品短线(包括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和农产品短线的双重制约,其中工业品短线制约表现为主要方面。发生在80年代的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率回落前总出现工业短线产品弹性系数值降到最低点的情况,表明工业品短线制约对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发生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工业品供给短线增长不足,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失衡,并引起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问题,从而引起了对需求总量的调控和增长速度的回落。进入90年代后,经济增长的波动中,工业产品短线制约已表现得不明显,增长率回落前并不是工业短线产品弹性系数值的最低点,随着工业品短线制约的减弱,农产品供给的短线制约突出了。此时供给短线制约总的看是减弱了。在跟随需求变化中,供给具有了更大的增长潜力。受此影响,经济增长率比80年代提高了。

2.需求与供求总量运动的关系

由于供求总量运动同时也表现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因此考察需求与供求总量的关系,可以通过分析需求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1)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投资、消费、出口三类最终需求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84~1995年期间,同比累计增长率的相关判定系数为0.8124。两类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2)在经济高增长时期,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明显降低,在经济调整时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则明显增高。

(3)需求扩张的主要方面已转到投资上来。比较1984~1988年和1992~1995年经济增长中需求和经济增长率的分项回归结果,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从0.668下降到一0.0246,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从0.4788上升到0.6613。

对需求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需求运动是供求总量运动的主导方面,是引起经济总量失衡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经济高增长时期也是需求快速扩张的时候,此时供求总量运动表现为供给约束。由于这时供求总量水平主要由供给决定,因此需求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度不高。在经济调整时期,则主要通过调控需求增长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这时需求必然成为约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度也必然提高。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经济的高增长期,还是经济的调整期,需求运动都是供求总量运动的主动方面。供给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供求总量运动的速度和水平,需求运动的正确调控则决定着供求总量失衡的程度以及运动的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需求运动和调控的特点,是认识这一时期供求总量运动特点的关键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引起需求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是:(1)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1952年全国总人口5.75亿,到1996年增长到12.2亿,增加了6.45亿人。相当于5个日本,1.5个美国,15个韩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要求经济迅速发展和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与此形成尖锐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形式。因此,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需求扩张的内在动力非常强大。(2)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收入分配和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内在活力被充分的释放出来,表现在发展方面,就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3)从各国的经验看,当工业化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社会最终需求的扩张速率都较高。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的发展阶段,需求扩张的水平也必然较高。归纳以上分析,我国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既有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方面的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多、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一基本国情。这些因素相结合,使中国的社会总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快速扩张的状态。

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的需求运动特点有明显变化。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最终需求的增长由80年代消费投资双重拉动转向以投资拉动为主。原因主要是,80年代由于居民消费的“补课”性质,所以随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很快,消费品生产相对不足。相比之下,呈现消费品供求关系很紧张的状况。在消费品的旺盛需求拉动下,80年代消费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居民的消费“补课”基本完成.在传统消费品和引进消费品方面,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的饱和现象。因此进入90年代后居民消费进入正常增长阶段,消费活动与收入增长之间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分界,成为两类不同的活动。居民并没有仅根据收入增长就随之扩大购买。与此相联系,居民的储蓄开始加速增长,据有关的计算,“八五”期间我国国内储蓄率达到40.1%,这就为投资的较快增长和积累的较快增加提供了条件。这时80年代经济增长中表现明显的工业短线行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开始在需求拉动和投资推动下迅速增长扩大。投资也由此成为需求增长的主导方面。

在消费和投资需求双重扩张的时候,由于消费活动主要取决于收入增长,如果对收入增长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则宏观调控对居民消费增长难以有更多的调节,而此时投资增长与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是紧密结合起来的,由于改革在这一时期主要以放权让利和增加经济活力为主,因此对投资需求的扩张也缺少有效的控制。所以总的看这一时期对需求运动的调控能力是较低的。随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各方面对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认识,随后开始的经济调整使宏观调控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政府对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调控手段也不断趋于完善。加之此时需求增长转为以投资主导,与消费需求相比可调控度较大,因此进入90年代后,对需求运动的调控能力加强了。当然还应该看到,当消费需求的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时,生产和投资需求却仍然缺少有效的内在约束,缺少财产关系方面的必要约束。在此情况下,尽管消费需求的增长机制转向规范,但总需求的增长机制仍然是以扩张为主的。不同的是这种扩张更多地转到投资方面,表现为建新项目,铺新摊子,以求摆脱经济困难的行为。对于这种投资扩张的约束也还主要是靠行政手段。

对需求运动特点的分析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幅度不断减小,波动期间不断延长的原因。这主要是需求的可调控程度增加了,对供求总量运动关系的认识深入了。

(三)简单的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间存在较大矛盾,因而经常引起社会总供求的失衡。这种矛盾的状态是在不断减弱的。其原因分阶段看是:改革开放以后需求的决定模式转为以市场为主,少数人主观意志对需求决定的影响消失了。由于供求平衡情况此时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迅速表现出来,因此政府对供求运动的调控就比较客观和正确了。在改革开放之初,随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进程,经济活力迅速增加,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迅速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迅速扩张,而此时社会供给能力还不能很快的跟进,同时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也还缺少经验和手段,因此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虽然较改革开放前减小了,但仍然较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带动了供给的提高,供求间的差距随时间推移迅速减小,同时,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社会各界对加强宏观调控的认识统一了,政府对总需求的调控加强了,经验和手段日益趋于完善,因此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开始不断减小了。当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需求决定机制还缺少内在责任和风险的约束,而需求总量的调控则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应该说,总量运动仍存在看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

三、我国未来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变化趋势展望

(一)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经历一个重大变化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特点,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还主要是在需求增长的拉动下发生的。抑制需求的快速扩张,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减小波动幅度的主要手段。但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需求开始从经济增长的扩张因素,转变为约束因素,宏观调控的重点因此也将转向增加有效需求方面。了解这种变化对于准确认识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引起这一变化的首先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消费品工业由快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新的消费产业开始生长,消费品工业进入依靠新产品、高水平、高技术竞争的时期;出现普遍的设备更新和创新活动,设备投资带动装备工业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新装备,建立新一代产业是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旋律,这是一个奠定国民经济新的产业技术基础和以积累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

与消费补课为主的工业化阶段相比,这一发展阶段引起了三方面的变化:(1)产业发展的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结构调整和升级,企业间的竞争趋于激烈,新的产业迅速形成,资金和技术的集约度显著提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居于了主导地位。因此设备投资和装备工业的迅速发展替代了消费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2)经济发展在强调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机制的同时,对有效的经济约束机制和资产、资源的重新配置机制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发展的要求呼唤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要求改革内容要从增强经济活力为主转向加强经济内在约束为主。(3)从短期经济总量运动方面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度明显加大了,与消费需求迅速扩张并拉动消费品产业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比较,需求运动的内在约束增强了。消费需求约束着投资需求的增长,并约束整个需求的快速扩张。需求运动由此变的更加平稳。

把以上三方面的变化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要求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应发生变化,经济总量的运动特点随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发展阶段的特点看,需求增长从迅速扩张转为平稳增长,主导需求增长的因素从消费、投资并重转向以投资为主;从改革方面看,经济体制要适应发展阶段特点的这种变化,重点强化经济内在的约束机制,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发展和改革特点的变化必然使需求总量的运动特点发生重大变化,需求从供求总量运动的扩张因素转变为约束因素。与此相联系,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总量调控的重点因此从控制需求扩张转向努力增加有效需求。可以认为,随发展阶段特点的变化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变化,我国的供求总量运动特点和短期经济运行特点将发生重大变化,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内容也要相应发生改变。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长期稳定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求总量的运动更加平稳,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有效需求,供求总量的失衡情况将主要是供大于求。在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前提下,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将进一步减小,经济的周期波动特点将继续减弱。

(二)在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中,存在一个过渡期

应该注意的是,经济总量运动特点的变化,取决于发展内容和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变化。当后者没有发生变化时,前者是不会变化的。例如如果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很快转到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去,有效的经济约束机制建立不起来,则需求总量的盲目扩张和过热就仍然可能发生。由于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调整升级有一个过程,经济体制的功能从刺激经济活力为主转向增强经济约束和重新配置资产、资源为主也要有一个过程.因此供求总量原有的运动方式还不会马上改变,这样宏观调控必须兼顾抑制需求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增加有效需求的双重目标。这意味着,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体制特点的变化、经济运行特点的变化都存在一个过渡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运行特点既不同于总量扩张时期,也不同于需求稳定增长时期。此时宏观调控抑制需求总量扩张的作用与经济内在约束机制约束无效生产投资的作用是相互消长,逐渐替代的。这一时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防止无效需求的盲目扩张,也要注意有效需求的过度不足。在这个时期中,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是较多的,经济运行的特点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认真分析这些变化,正确把握这一时期经济运行的特点,对于保持过渡期经济的稳定增长,减小波动幅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过渡期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和调控

如上面分析指出的:在过渡期中,一方面经济内在约束机制的作用是逐步加强的,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缺少责任和约束的盲目投资活动仍可能扩张,因此需求的快速扩张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随需求增长内在约束的增强(生产和投资的风险意识增强),需求运动这时出现了自我收缩现象。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下,需求增长的不足会使生产和投资者在新的生产投资中更加谨慎,因而生产投资需求的增长会进一步降低,从而进入一种自我收缩的循环。特别是在盲目无效益的生产投资活动被总量调控政策所抑制后,由于新的资金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在逐步完善,因此有效益需求的增长不会很快,就更加剧了需求过度收缩的程度。这样,经济总量运动就在快速扩张和过度收缩两个极端之间徘徊。这使宏观调 控的任务具有双重性:既要防止无效益的生产投资活动的扩大,也要防止有效益的生产投资活动的不足。难度明显加大。

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经济运行的持点和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与发展和改革的重点相互间也是密切联系的。改革需要宏观调控政策为其提供一个竞争力度较大的环境,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增强生产者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并逐步形成经济内在的约束机制;而随改革方面目标的不断实现,经济的内在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则宏观调控抑制需求总量扩张的重点就相应需要改变,这样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与改革目标实现的程度之间就发生了密切联系。发展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以往时期所没有的突出重要性,而其主要作用是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增强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这与增加有效需求的宏观调控总量目标又是密切结合的,因此在宏观调控政策重点和发展目标方面也形成了密切联系。这种短期与长期、改革与发展、总量与结构目标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情况,是过渡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过渡期总的趋势是由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的,因此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逐步加大、经济内在约束机制的不断增强是主导方面,相应的,新的运行模式的特征是不断增大的。需求盲目扩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宏观调控抑制需求总量扩张的重点将逐步改变,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将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总的变化趋势下,需求内在的扩张力度不断缩小,需求进入扩张状态时的扩张程度因此降低。受此影响,经济增长进入回升期时的回升幅度也将减小,经济增长将不会再进入大的过热扩张的状态。这时,防止需求总量的过度收缩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如果能够通过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需求总量不出现过度收缩的情况,从而防止经济增长率的过度下降,则过渡期的经济社会矛盾将不会被激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不断增加,增长的周期性波动幅度将不断减小。因此,过渡期中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与否,是决定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也是决定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过渡期双重目标的宏观调控活动中,由于需求主动扩张的力量减弱,经济政策对需求运动的调控能力因此进一步提高,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供求总量始终在平衡点附近小幅波动的目标。这里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要恰当确定经济增长率的中位点,努力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中位点附近。当经济增长率低于中位点时,应该及时把调控重点转到增加有效需求方面;而当增长率高于中位点时,则要把抑制无效益需求的扩张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样既可以防止无效益需求的过度扩张,也可以防止有效益需求的不足。

经济增长率中位点的确定,应该主要根据供给能力,包括资金和主要的供给短线的增长潜力。前面分析指出,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基础工业品的供给能力有显著提高,供给短线转为农产品为主,因此农业生产的增长情况以及工农业增长率的恰当 的比值,是确定经济增长率中位点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从社会资金供给看(包括国内和国外两种资金供给),应该注意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平衡关系,并作为判定资金供求情况的重要依据。按此计算:“八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897%,同期GDP可比价年均增长率为12%,两者比值(GDP增长率比粮食产量增长率)为13.38,考虑到“八五”期间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比较紧张,并因此引起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也考虑到未来居民消费中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因素可能使GDP与粮食产量的比值进一步扩大等不同的情况,如果未来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年均1%左右,则GDP年均增长率的中位点确定为10%是恰当的。另一方面据有关计算,“八五”期间我国国内储蓄率为40.1%,同期的投资率为38.6%,储蓄率高于投资率1.5个百分点,这一情况与“八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可以认为“八五”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社会资金供给方面是有保证的。由于这一速度越过了10%,而未来的国内储蓄率预计不会低于“八五”时时期,因此从资金供给方面看,可以支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把以上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认为未来时期经济增长率的中位点定为10%较为合适。

围绕10%的增长率中位点,宏观调控应该在总量适度从紧的基调下特别强调恰当的灵活性,根据增长率的变化情况,适时地调整调控重点,努力使经济增长率在10%附近变化。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