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PTCA术后疗效的影响论文_宋扬

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PTCA术后疗效的影响论文_宋扬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市 300211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冠脉介入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心脏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30例按照半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65例。2组均采用心脏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满意度及随访后的再入院、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较对照组低,同时其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1年后随访结果提示试验组的再入院、重要心血管事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护理具有提高PTCA术后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的作用。

关键词:心脏康复;PTCA;中西医结合;护理

引言: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近几十年来,通过推广、科普等手段,我国冠脉介入手术日益被广大冠心病患者所接受,临床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日益增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能够起到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目前,心脏康复的发展与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存在不同步现象,其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医护人员目前尚未充分了解心脏康复的概念,部分医护在临床治疗中虽然涉及了部分与心脏康复相关的指导及用药,但是尚缺乏系统化的心脏康复综合护理方案。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13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住院顺序按半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59.6±9.8)岁;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不稳定心绞痛20例,合并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38例,高脂血症49例。试验组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36-75岁,平均(60.8±9.4)岁;急性心肌梗死40例,不稳定心绞痛25例,合并高血压病45例,糖尿病43例,高脂血症55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

在PTCA术后常规患者心脏内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相关健康教育,了解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引起和导致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事项、日常如何运动及用药注意事项等。

试验组:

在对照组常规心内科护理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护理方案干预。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服用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改善饮食习惯,合理休息,适当的日常运动及运动强度等。使患者能够了解冠心病整个临床病理进程及其注意事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围手术期康复:

术前向患者介绍术者、术式、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心绞痛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患者,由于肝素化需要下肢制动及加压包扎,可能出现腰痛、腹胀、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需要在术前进行适应性训练。手术后为了进一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需要进行床房监护,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心肌缺血、室速、室颤等危险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是否有血栓发生。在拔管6-8小时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体位改变及腰背部按摩,使患者有舒适感,同时鼓励患者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患者早期可进食半流食。

家庭护理: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相应的家庭护理,主要包括原发病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饮食结构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不良嗜好的改变并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康复训练:

介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训练以促进心脏康复。医院内康复包括:患者术后第1天可依床坐起,第2天可在床边站立,第3天可在床周围进行适应性行走,第4天可在室内行走,6天以上可扩大活动范围,适当进行室外活动并试行上下楼梯。出院后康复:通常在术后3个月后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合并疾病及心脏功能情况确定相应的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度、运动量等。包括跑步、快走、游泳、骑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需要在监护下进行,每周3次逐渐增加到每周5次,活动强度在60%心率及50%吸氧量,每次活动40分钟左右即可。

心理康复:

依据中医“七情相胜”理论,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通过移情益志、调整呼吸、放松、静坐、放松肌肉等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再入院情况及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2组患者在并发症及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再入院及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随访1年后试验组在再入院率及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卧床的治疗方案不利于患者康复,并对此提出了质疑,从而开始了“凳子疗法”治疗模式的探索,可以认为是心脏康复的萌芽阶段。随着人们对心脏康复的不断认识,到上世纪60年代心脏康复正式被WHO提出,并开始提出早期临床活动分级方案。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临床进行心脏康复,但是推广情况较低,尤其是介入术后心脏的康复,推广时间较短,临床应用少。WHO将心脏康复定义为:能使冠心病患者恢复到某一程度的体力、社会适应及精神层面的能力,并通过其自身努力,尽可能地从事正常生活。心脏康复是一个综合的康复过程,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不同人员参与实施,其核心为患者本身。医护人员需要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用药、饮食、康复计划等,患者家属需要对患者进行情绪方面的安抚及关怀,并且需要监督和督促患者坚持康复方案的进行。患者本身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需要在他人及自身毅力的作用下对生活习惯等进行改变。心脏康复中适当的有氧运动是逐渐改善心脏功能,改善冠脉供血及改善血管弹性、改善血脂代谢,改善体质指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可预防心肌缺血,同时也是AMI、PCI术后主要的康复方法,被临床学者所推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较对照组低,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年后,试验组无论再次住院情况,还是重要心脏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综合心脏康复护理,能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大一.积极推进心脏康复结合二级预防的综合医疗模式[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481.

[2]郭媛,彭然,许丹焰,等.心脏康复的适宜人群及其获益证据[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7):752-756.

[3]胡大一.心脏康复需发动医护全员参与[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7):569.

[4]张抒扬.从我国心脏康复实践看专业心脏康复的发展方向[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3-4.

[5]张晓霞,李玉翠,常淑娟.系统的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7):544-546.

论文作者:宋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  ;  ;  ;  ;  ;  ;  ;  

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PTCA术后疗效的影响论文_宋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