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怀柔模式”_农民论文

城乡规划的“怀柔模式”_农民论文

城乡统筹的“怀柔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该走向何方?许多地方都在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并将破解“二元”难题锁定城乡一体化。

怀柔区敢为人先,用创意、创新、创举改革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并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乡村都市家园建设模式——农村社区,284个行政村统一设置“一站五组一室”,全力构建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农民在“30分钟社区服务圈”内就地“进城”过起市民生活,城乡“二元”在“一体”推进中迎刃而解。

创意:农民“进城”不出村

过去在农村,公共服务缺失是普遍现象。比起城镇居民,医疗、社保、环境等软硬件更不可同日而语,诸多不便使一些农民依然存在“厌农”心理,当个“城里人”仍是一直追求的梦想。

针对山区面积广大、农民居住分散等特点,怀柔区为从根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2007年成立全市首家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基础上,去年又在全市首推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全区284个行政村统一设置“一站五组一室”,为农民提供“一揽子”公共服务,开创了农村“接轨”城市的新模式。

“各种便民电话发到每户家里,每项服务负责人手机24小时开通,随叫随到。”桥梓镇北宅村农民李秀兰如今可过上了省心日子,“进城”不出村的生活让许多人羡慕。李大嫂笑着介绍,“烙饼米饭出去买,衣服脏了就送洗衣店,城里有的服务咱家门口享受!”

“建设农村社区,就是为了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乏问题,打破供给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委书记王海平打趣地说,“让农民都进城,显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把政府公共服务送到农民身边,让农民就近享受城市文明的发展成果,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正是怀柔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所在。”

怀柔农村社区到底是个什么形态?专家说,比城市慢半拍,比自然村快半步,是弥合城乡界限的一个特殊区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农民享受市民的生活服务。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怀柔不是在部分特定区域或城乡结合部搞社区化改造,也不是把村庄直接“翻牌”成社区,而是在设有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基础上,再以一个行政村和多个自然村为单位,连片设置“一站五组一室”等服务机构齐备的农村社区,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大到产业发展、小到柴米油盐等各种服务,从而使所有村庄全部纳入“30分钟社区服务圈”。

区委社会工委书记鲁颖彤介绍,“一站五组一室”实行敞开式办公,群众需求通过直办、转办、协办、催办、督办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一站”指每个行政村设的驻村工作站,站长由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成员由2至3名机关干部组成,每周至少驻站工作一天;“五组”是指将全村党员和各类协管员组成5个村级服务组,为农民及弱势群体提供各种服务;“一室”就是区司法局、镇司法所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法律服务室,定期入村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AI写作文书等服务,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社区化公共服务,实现“小事不出村镇、大事有人代理”。

如今,像阳光润泽万物,一个个农村社区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怀柔村落间,城市公共服务温暖千家万户,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创新:政府“下乡”送服务

“盖个章”、看个病、问个“说法”,来回得一天,运气不好连办事人都找不到。这是以前许多农民办事的真实写照。

琉璃庙镇八亩地村离怀柔城区80公里,离镇政府也有30多公里,农民别说到城里,就是去镇办事也如同进城。为报销医疗费,王玉芝就曾吃过苦头。

前不久,王玉芝生病为报销医疗费,自己坐车跑了区里跑镇上。“答复得者挺好,可就是办不了事。”老人说,“人家管着几百个村,咱这点小事顾不过来!”

“服务”二字并不是新鲜字眼,它是各级政府的本职所在。但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去年,琉璃庙以自然村或片为单位,把全镇25个行政村70多个自然村设置成79个农村社区,成立了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管理服务队,只要涉及百姓公共服务的事,“一站五组一室”都能帮助实现。

“这下可好了!不打车不耽误工夫,医疗费直接‘报销’到家!”农村社区帮王玉芝解决了这道难题。现在,只要农民动动嘴儿,驻村工作站刘桂云就会主动上门办理,把最优质的服务“送”到百姓炕头上。

王玉芝深有感触地说,报销医药费事儿虽小,但我心里却是很温暖:“政府就在咱身边,‘家门口服务’如今统统变为现实了!”

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取消原先“管”的色彩,代之以鲜明的服务功能,怀柔农村社区可谓一项创新。

“农村社区就是要送‘服务’下乡,让农民真正享受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区委书记王海平说,“农村社区不是一级基层行政机构,也不干涉行政村的日常管理,唯一职责就是服务广大农民,不仅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还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王书记介绍,目前全区已建立区、镇乡和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17个,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284个,农民只进一家门就能办妥好几家事,前三季度共接待群众78972人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6547件,满意度达100%。

如今,农村社区化让服务型政府真正“落了地”,百姓有个大事小情办起来特“顺溜”。桥梓镇新王峪村农民高亚静搞养殖,可启动资金和基建用电给绊住了脚。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新设的村服务站办事大厅。村党支部书记、产业发展服务组组长白桂香亲自受理,先后3次到区妇联、镇电管站等部门协调。不到一周,2万元小额贷款就如数支付,用电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尝到甜头的镇党委书记张卫说,以前我办公室门前每天都“排队”,群众大事小情都来要找我解决。自从“社区”进了村,不用天天下乡就坐知镇情!

创举:城乡“一体”享福祉

“过去咱农民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得羡慕咱了!”说这话的是桥梓镇北宅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全村没一个赋闲在家,保洁员都是外聘;大病统筹保险人手一份,60岁以上老人每月‘退休金’160元,孩子考上大学和研究生分别奖500元、1000元;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800多平方米,电脑房、阅览室、棋牌室、卡拉OK、数字影厅应有尽有,超市、公交、医院近在咫尺……”用老谢一句时髦的话说,“北宅村民赛市民,幸福生活‘不差钱’!”

岂止一个北宅村。怀柔区先后投资2亿多元,新建村级数字影厅225家、农家书屋152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265个,所有村接通有线电视、配备灯光音响等文化设施;全民健身工程350余处,配建率百分之百;率先实现“全民社保”,城乡居民应保尽保;为改变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卫生服务站88个、村卫生室200余个,形成了平原10至15分钟、山区25分钟的“乡村医疗保护圈”;346家超市遍布山村,农民家门口购物“随挑随选”,不出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

“村里有图书室,退休后我常来看书写字。”九渡河镇黄坎村农家书屋里,几千册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65岁的王宗臣拿着一本《探古寻幽九渡河》笑呵呵地说。农村生活向城市“看齐”,村民都成了“社区居民”,过王了与祖辈截然不同的生活。“可不是!卫生室离家几分钟,老伴儿输液再不用折腾了。”村民秦忠林一脸笑容,“俺们这该有的都有,城里医院的大夫还定期下来巡诊,看个病可方便了!”

“如果把新农村建设比作建高楼大厦,那么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为它‘装潢’。”区委社会工委书记鲁颖彤形象地说,数字电视、网络宽带、超市、公交、环卫……这些通常在城市里才有的词汇,如今被原样“克隆”到了怀柔新农村。在一个“同心圆”内,让农民在享受与市民一样优质服务同时,城市化思想理念、生活理念、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农村社区化,也许怀柔率先实行是个偶然,但从它助推公共服务均等化所产生的显著效果看,则可归结为是一种必然。其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可资借鉴。城乡统筹的“怀柔模式”必将助推城乡文明一体化,新农村的文明生活正从这里起步出发

联系电话:010-85202775

标签:;  ;  ;  ;  ;  ;  ;  ;  

城乡规划的“怀柔模式”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