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四个问题_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四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

我国金融界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介指标、作用效应等方面,而对更为根本性的问题——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问题则很少涉及。其实,深入研究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问题,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及其他货币政策问题的解决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因素:

1.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这是货币政策形成、运作和发挥作用的土壤和基础。货币和银行本身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们是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的。货币和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完全取决于是否承认商品经济(其发达形式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在我国,曾有一个相当长的排斥商品经济,搞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时期。即使今天,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尚不足35%。因此,就我国目前的现状看,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货币化、信用化程度是较低的。

2.严格的财政预算约束。在财政和银行关系问题上,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大财政,小银行”和“大银行,小财政”的激烈论争。对此,我的看法是,财政和银行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客观地说,财政是国家政权赖以存在的经济支柱。因此,财政有困难,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绝不能也不应该“见死不救”。这里,主要问题是财政预算要有自我约束机制。财政赤字和赤字财政政策是两回事。财政预算真正发生了赤字,理当通过发行公债、国库券等国家信用形式弥补。否则,那就只有重走老路: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

3.企业是真正的企业,专业银行是实在的商业银行。人所共知,企业和专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直接对象。企业和专业银行的自我约束程度如何,也决定着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以及作用程度情况。在我国,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专业银行也不是实在的商业银行。还存在着企业吃专业银行的资金大锅饭和专业银行吃中央银行的资金大锅饭现象。这种状况不改变的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就失去可以发挥作用的直接对象。

4.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央银行。要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于政府,在西方在中国恐怕都不可能。联邦德国经济学家古托夫斯基来中国讲学时说,联邦德国中央银行从属于国家而不从属于政府。我想这是讲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于政府,是国务院的直属职能部门,其相对独立性是很小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各级领导的功利化行为,在资金力量上就很难形成约束,因而也就很难真正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并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任务。当然,中央银行独立化不只是金融问题,它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在这种意义上讲,货币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以及政府职能的真正转换。

5.完备的金融市场。二级银行体制建成后,我国金融界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三条思路:建立和强化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推进产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今天看来,这些思路仍然是正确的。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多年来仍没有突破性进展。就金融市场而言,其发育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尽管目前证券市场日趋活跃,甚至掀起了全国范围的“证券潮”。但证券市场价格时冷时热,很不稳定。证券的发行也极不规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还缺乏坚实的基础。金融市场发育不良,仍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

不少教科书将货币政策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我个人认为这种概括是错误的。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基此定义,货币政策的内容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1.货币政策目标。即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调节目的。在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有四个: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但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故西方各国对四大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选择。控制通货膨胀较好的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甚至将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在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单一目标论者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稳定币值。将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甚或置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首是不合适的。双重目标论者认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稳定币值、发展经济。多重目标论者认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和西方各国一样,应该包括稳定币值、发展经济、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四个方面。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应该说这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问题。但各人对其理解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这是单一目标即稳定升值;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半目标”;也有人认为仍然是“双重目标”。立法归立法,作为学术讨论可能会继续进行下去。

我个人一贯同意和主张单一目标论,稳定币值应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

2.货币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调节货币流通的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其具体操作见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不少同志仍然认为,在我国有缺乏采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客观条件。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客观事实是,存款准备金率我国中央银行早已开始采用。贴现政策和公平市场业务我国也有条件加以利用。比如,1994年我国发行国库券1035亿元,1995年又发行1041亿元。这样,两年国库券发行已达2000亿元以上。如果这些国库券都由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认购,当其资金周转不灵时,再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果如此,中央银行的两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便可以运作起来。遗憾的是,现行国库券发行办法由居民个人购买,结果造成“储蓄搬家”,中央银行也失去了一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大好时机。

三、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关系

不少同志认为,货币政策就是金融政策。其实,这完全是个误解。金融政策是国家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各种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总称。金融政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具体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储蓄政策、银行政策、外汇政策和黄金政策等。

很显然,在金融政策体系当中,货币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整个金融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是金融政策的归宿。金融政策能否发挥作用,必先以稳定的货币价值作基础。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储蓄政策、银行政策、外汇政策和黄金政策等,都是为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的实现服务的。但是,货币政策毕竟只是金融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金融政策的全部。因此,以点代面地将货币政策等同于金融政策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金融界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较多,而对金融政策的研究较少,对金融政策及其一体化研究则更少。完全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对于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必将越来越大。金融政策及其一体化研究,作为重要的金融研究命题,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区域金融差异与区域货币政策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大且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经济决定金融。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东西部金融运行具有较大的差异。概而言之,主要是:

1.资金总是上的差异。具体表现是,东部地区资金总量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比如处于东部地区的山东、广东、江苏三省,1992年工业资金总量分别为2290.38亿元、2482.64亿元和2436.62亿元,占全国工业资金总量29611.36亿元的比例分别是7.73%、8.38%和8.22%;而处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贵州三省,工业资金总量分别是713.42亿元、465.81亿元和360.25亿元,占全国工业资金的比例分别仅为2.41%、1.57%和1.22%。

2.资金结构上的差异。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资金所占比重高,而西部地区则较低。仍然以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和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贵州省为例。山东、广东、江苏省非国有工业企业资金占全部工业企业资金的比例依次是34.8%、54.4%和52.4%;而陕西、甘肃、贵州省分别仅为12.6%、11.3%和9.3%。这再明显不过地说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就实质而言是经济结构的差异,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差距。

3.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具体表现是,东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其资金税利率一般在15—20%之间,年资金周转都在2次以上;西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税利率一般在10%以下,年资金周转仅一次多。

4.资金流向上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基本趋势是西部资金流向东部地区,有人将之形象地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当中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资金利润率高。当然,也有一些政策性因素,加剧了资金东流的趋势。比如《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各专业银行都是一级法人,可全系统调度资金。这样,各专业银行基于系统内整体利益的考虑,系统内资金东流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合法的。

5.资金缺口上的差异。基本情况是,东部地区由于能较多地利用外资和西部资金流入,资金缺口较小;西部地区由于没有利用外资上的优势,加上资金东流,因而资金缺口较大。

6.金融组织结构的差异。与东部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相适应,东部地区金融组织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也较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国现有9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至今尚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当前,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民族经济的繁荣昌盛,已成为全社会各界的共识。在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过程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及金融改革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1.正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施有区别的区域货币政策。为了在资金力量上支持西部经济发展,可考虑适当降低西部地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进而扩大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量。

2.在银行政策上做文章,可以考虑成立西部开发银行。以便为西部经济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3.成立政策性银行,争取国家投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一个过程。因而西部地区宜多设立政策性银行,以求得国家投资的政策优惠。

4.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西部地区在银企产权结合上先走一步。

标签:;  ;  ;  ;  ;  ;  ;  

货币政策的四个问题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